编者按
“黄土地计划”坚持至今第19年,2500余名浙大学生赴各地县乡基层政务实习和创新创业调研实践,其中许多学员受此影响,选择在毕业后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服务国家。2024年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共组织350余名学员奔赴浙江省十四个区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实践。
7月30日,在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老师的带领下,23名浙大学子来到建德,开展2024年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建德市基层暑期社会实践。来自浙江大学11个院系的23名本硕博同学分别在寿昌、乾潭、航头三个乡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实践。
一个月以来,同学们在建功立德之城锤炼成长,将双脚扎进泥土中,将调研写在田野村镇。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用图文形式留存了在建德的所思所悟,双手执笔,写下对青创之城的理解;脚步不停,丈量了富美乡村的轨迹。以下是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建德团唐书山同学的心得感悟。
在建德市寿昌镇挂职实习的这一个月,我不仅参与了镇政府的日常工作,完成了“六个一”与“五个一”活动任务,还作为百名青年大调研2024项目的一员,对建德市青年人才引进方面的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调研。
一“建”如故
当我作为“黄土地计划”的一员,从浙大西迁的最后一站湄潭来到其第一站建德市的寿昌镇人民政府农办实习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不安。尽管对基层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有所了解,但实际参与其中还是首次,不免担心自己的到来会给大家带来不便。
然而,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很快就被同事们的热情所化解,老师们一路上不断地与我交谈,介绍沿途的村庄和寿昌镇的主要农业产业,并同我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鼓励我多了解寿昌镇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农办工作的一个月,我完成了农业产业项目考察,桂花村“美丽乡村”项目验收协助,城中村“春泥计划”暑校项目筹备等工作,几乎走访了寿昌镇的全部23个行政村,体验它们各自的魅力,对基层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寿”益无穷
走访一个村,深入一个组,认领一件事。在镇政府领导的贴心筹备下,我四次深入农村采访村书记,这让我对农村发展现状与如何倡导青年返乡就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在乌石村,每一次的走访都是一次新的学习经历。乌石村的团结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村民们通过引进产业共建民宿,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完成了多年未能实现的文化礼堂建设项目。
在永嘉桥村和金桥村,当地虽然面临青年人口流失的问题,但通过养殖场的规划,村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金桥村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旅游景点与漂流游乐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
在南浦村,村民们正齐心弘扬当地红色精神,他们的故事让我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扎根黄土地
在参与基层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件小事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与责任。从“劳动一小时”到“人人都是保洁员”,再到暑期防中暑入户宣讲与垃圾分类宣讲,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都体现出了团结与奉献的精神。
此外,作为调研队的一员,我还完成了一次结对、四件小事、五次调研、七次走访,每一项活动都让我收获满满。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我们真正做到了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双脚扎根泥土里;每一次经历都加深了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只有脚踏实地、心系群众,才能让理想与行动真正落地生根,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乡村生活。作为一名青年,我们要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致力于让理想在现实中开花结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 | 唐书山
排版 | 唐书山
一审 | 金若熙
二审 | 王万成 廖东明
三审 | 张楠 李华勇
马佳妮:感恩彩虹人生 点亮梦想的七彩光芒
浏览更多:
打造全社会共建的思政育人平台—— 架起“彩虹桥” 托起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