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做骨架,彩布披上身。新春佳节期间,我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的传统手工制灯人早已忙碌起来,纷纷用巧手将一年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融入到绮丽的花灯里,成为“老家西流”最耀眼的点睛之笔。
即便越来越多流水线上产出的科技感十足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但匠心传承的手工花灯仍凭借其独有的文化韵味和情怀,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连日来,在西流南村,家家户户都忙着赶制灯笼。村民刘大琴家中也不例外,眼下她刚刚完成一盏金鱼灯的制作。作为村上声名在外的“老把式”,刘大琴今年一共制作了三十盏花灯,一大半都卖了出去。
【采访】辛安泉镇西流南村村民 刘大琴
我们西流南村,有做花灯的传统。今年我做了两对鱼灯,寓意着年年有余。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户村民申彩花的家中,刚进家门便被阳台上挂着的两盏花灯所吸引。这两盏灯均出自申彩花一人之手,惟妙惟肖的剪纸艺术着实为花灯增色不少。
【采访】辛安泉镇西流南村村民 申彩花
我从小就爱弄这个花灯,我已经七十岁了,今年弄了四个花灯,挂到街面上,挺好看,有成就感。
在西流南村,人们做花灯最早是为了祈福,是人们最质朴、最原始情感的载体。现如今,制作花灯又多了一重帮助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身份。近年来,村民们做出的花灯大多被当地企业长治潞源彩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收购,庭院经济的方兴未艾让花灯成为村里的重要产业,村民们也化身为地道的手工“匠人”。
【采访】长治潞源彩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磊
我本人是西流南村人,从小家家户户,我们村就有做花灯的习俗,依托老百姓做花灯这种习俗,我创办了咱们花灯厂,每年到过年的时候,我就会收老百姓的花灯,大概(每盏)100块钱左右。
一盏盏花灯,在岁月的流转中凝结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成为无数长治人寻找旧时灯火的心灵依托。今年,西流南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打造出了以“老家西流”为主题的一系列新春主题活动。
【采访】辛安泉镇西流南村第一书记 韩春雷
今年春节,我们西流南村主要以特色民俗活动和彩灯节为主,开展一系列新春主题的活动,让广大游客过一个原汁原味儿的中国年。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充分挖掘西流南村文旅潜力,至少可以带动100余人就业务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浓浓年味不止在西流南村。辛安泉镇经过前期谋划,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景观优势,精心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守护乡村文化基因与百姓乡愁。
【采访】辛安泉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平路路
辛安泉镇2025年春节、元宵节活动不仅有全镇的民俗表演,还有石梁村的小年赠送春联、八音会、西流南村的灯展、西流北村的文化活动等等。在这里,不仅能看得见山,摸得见水,还能留得住浓浓乡愁,欢迎大家来辛安泉镇过大年!
记者 孙超
编审:牛晓燕
责编:王 强
编辑:王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