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杂谈”吐槽系列(三)解码用户心中品质印象:那些真正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有形和无形因素

文摘   2024-12-10 16:11   广东  
Hello,everyone!Welcome to my channel.
很抱歉,拖更了这么久。因为工作的变动,导致已经半年没有发布新文章。在此期间好友和很多读者都来询问更新进度,非常感谢各位的厚爱。在此也说明一下,后面更新的频率大约为两周更新一篇,内容也不会局限于技术方面,其他的内容也会写写,还希望各位多多点赞、收藏,谢谢!

话不多说,回归正题。本文主要讲一下IVD行业中的“感知质量“”现象。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唬。但其实本文的思路来源于好友的一篇文章,本人看后颇有感悟!


回想起自己在做应用工程师时的一些经历,想着和大家分享一些趣事,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本意是通过自己的见解,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下IVD圈中的事。也希望大家多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感知质量


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产品属性的感知质量。所谓感知质量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目的和需求,对该产品质量形成的抽象的主观感知。感知质量反映消费者偏好,可以指导制造商的质量改进。


说人话就是,感知质量是使用者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使用感受。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用”。能用和好用都是用,能一样吗?合格→高效→好用,这三种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尽管感知质量与客观质量评价标准并不相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出现比较多的共识观点时,那就只能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IVD产品中,我觉得也存在着非常多的感知质量现象。大家为什么一提到进口产品,第一印象就是稳定、可靠,尽管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某一款产品,但是依旧会觉得非常值得信赖,有时甚至都可以不需要进行性能验证就敢直接投入使用。而一提到国产产品,大家可能就会充满着疑问,要进行非常严谨的验证后才敢勉强使用。


我相信这并不是个例现象,也不是危言耸听或胡言乱语。大家可以想想,在各种召回公告中,大家往往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那些进口厂商。而我们的国产厂商则几乎就不会发布召回公告。难道是我们国产产品已经吊打进口产品的吗?我想这并不是,而是我们喜欢自作聪明,喜欢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手段去解决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具体可以看我(我服有点黑)之前的文章《检验科乱用医疗器械公司驻点技术乱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因为检验科傻鸟多》。而有了驻点,一切就好操作了,出事了也没事,我产品继续用,结果瞎编就可以了。当然作者说的肯定还有其他,你们自行揣摩吧!]。



一次次的去挑战技术和道德的底线。接下来。我会从软、硬实力两方面来描述一下感知质量在IVD中体现。

硬实力


最经典的,也是最明显的差距就是产品说明书。大家不信可以翻翻手头上的各种说明书。进口的说明书往往字又小又多,看的人眼睛发麻,但是从中确实可以了解到一款产品的真实性能,甚至于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上学不到的知识点。反过来再看看某些厂家的说明书,不同试剂间的说明书跟复制粘贴似的,除了名称不一样之外,其余的性能指标几乎都是顶着国标的下限。这两种试剂都有医疗器械证书,也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实验室使用,但是用起来的感觉只能说谁用谁知道[话不多说,我(我服有点黑)来补充点资料,不过是凝血试剂]。

思塔高PT试剂说明书:


太阳PT试剂说明书:

(这对比还不算明显了,只是最近刚好有就拿来,不想费力找。)

就比如说明书上写的某个项目在机稳定期28天,可以每28天校准一次。但是一些国产试剂别说28天了,能坚持一周都算质量好的了。甚至于有些甲功类的项目3天左右就得重新校准;试剂盒冰箱里放置几个月后,即使不拆封的情况下性能都会下降。这种现象我相信肯定有人深有体会。

还有就是传染病项目,本来一些传染病项目就非常的敏感,阴阳性往往代表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未来。但是某些厂家的分析系统那叫一个绝,假阳、漏检层出不穷。连做三次,能给你出三个结果。就这种玩意还能用吗?谁还敢用啊?前脚用完这种结果发报告,后脚就等着挨投诉吧!虽说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做到绝对的灵敏和绝对的准确,但是也不能太离谱吧!不要说EQA成绩满分通过这种话,连EQA都摆不平,你还做什么IVD啊!

当然也不是说国产产品一无是处,我之前实践过的一个国产传染病试剂,你可以说它的其他指标不如进口试剂,但是在诊断符合率上,各大进口试剂来了也得一边站着。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国产试剂经过大量的临床样本验证,已经调试到非常优秀的程度,以至于我从来不担心假阳和漏检的现象。


现阶段IVD市场最流行的就是各种流水线了,各种功能琳琅满目,甚至于买流水线送实验员,都不用亲自动手做实验。连上样本都免了,直接坐等结果审报告。但是流水线之间亦有差距啊。流水线的核心是什么?简单点就是提高效率,减轻人工负担;但是更深一层的则是流水线背后附加的各种管理功能及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审核、ISO15189体系建立,亦或是六西格玛管理、精益化管理这类附加服务。这些附加服务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是做不出来的,不是挂个前处理单元或者买几条进口流水线体贴个标就敢号称新一代流水线的大家可以问问,有几个厂家的流水线敢说自己的流水线是全栈自研的。

 

软实力


其实感知质量并不只有上面说的硬实力,软实力也相当的重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售后服务。这里的售后服务指的并不是狭义上的维修仪器或上几个试剂,而是仪器投入使用后,各种与之相关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学术会议、科研指导等等。


有时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某某品牌质量好呢?一个人也不可能用尽世界上所有的厂家产品后才会发表某某产品好的结论。这里之所以说XX厂家的试剂好或者某一项目是所谓的“金标准”,首先是该产品确实质量过硬的同时,还因为这个厂家的产品经常被用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文章中,这类文章被大家传播开后,产品的好名声自然也就随之声名远播了。就像是A司的乙肝系列,R司的肿瘤标志物系列,O司的丙肝和P司的自免系列。这都是的大家有口皆碑的事情。一场场的学术会议和科室会自然就会把XX厂家的名声深入人心,最后达到根深蒂固的状态。不要说那都是被“洗脑”了,你有能力你也可以“洗脑”啊,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当然售后的现场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就是沟通能力,我也时常和实验室的人沟通。大家也都经常会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和各大厂家的人沟通下来,还是觉得R司的人好沟通,有水平。难道R司的人都是沟通天才,精通IVD中的各项技术?


恐怕并不是。一方面R司的产品会带给相关人员足够的沟通自信,不会因为一些低级问题去低三下四的到处道歉,售后人员也就非常乐意去同人沟通。另一方面就是企业文化了。要知道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完全会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促进厂商和实验室的沟通。很多外企的售后服务人员不是单纯的推销或者做做性能验证,而是充当厂家和实验室中间的沟通桥梁。将厂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向实验室推广,同时将实验室的需求和体验反馈回厂商,一个良性循环就此产生了。我也和R司的朋友聊过,我问他你觉得R司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技术人员向往?他给我的回答就是企业文化,这是一种难以描述,但又能切身实地能感受到的东西。



还有就是售后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有时真的能切身感受到一句话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技术实力是什么样的一个水平。我相信很多实验室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和一些技术过硬的售后人员聊天时,各种专业术语和技术原理会讲的深入人心,让你有种想请他来开科室会的想法。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则只会让你感慨他的专业性。有时甚至于会给你讲一些其他厂家的产品,这就不免让人有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相反有一些售后,真的就是在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只会用一些含混不清的话术来搪塞你的问题。能用这种售后的厂家生产出来的仪器是不是性能如宣传中描绘的那样,真的要打个问号了。



最后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之前和实验室的人聊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分析系统才算好。那个人给我的回答至今难忘,他说能让我准时下班的分析系统就是好。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想了很长时间,我后来简单总结了两点:
一是仪器的硬质量。仪器是否抗造,不坏,不耽误事。这点国产厂商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把每小时检测速度提升到大几百、上千速固然是好,但是同进口仪器相比,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仪器功能越来越多、检测速度越来越快,仪器内部的复杂程度一定是成倍增长的。再加上实验室内部复杂的检测环境,坏是很正常的,但是少坏一定是实验室的核心诉求之一。

二是试剂的软质量。实验室的检测往往只会进行一次,而这一次的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就是衡量软实力的最大标准。分析系统的精密度、准确度和临床符合率是实验室考量的核心要素。其实很多实验室的人最头疼的就是每日质控。难做、难管理是说得最多的问题。质控做不好,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自己心里都发虚。
这些软、硬质量的结合逐渐积累起来,再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就会形成极好的感知质量。做到未见其机,先闻其声。有时私下我也会调侃某人是XXX厂家的忠实粉丝,但是表面的调侃之下,实则是一个厂家丰厚实力的表现。
都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现在的市场上能保证产品的稳定可靠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我相信更高的追求才会赢得更远的未来。
作者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最后我(我服有点黑)来狗尾续貂:

所以无论如何产品先得把牌子,把口碑竖起来。三人成虎也好,众口铄金也罢,都不是说着玩的。买“牌子”,就是“从众”,没毛病。因为人脑有限,无法处理一件件,堆积成山的事情,所以在这种事上“从众”一种非常省心省力的所谓的便捷性思维。

当然,口碑做出来,怎么做起来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内行人当然是懂,外行人跟风吃屁,那不也是屎不吃到嘴里总是很香。

怎么说,前车之鉴不要太多了。有人就问,为什么一些品牌不大的时候,反而做得挺好,做大了反而不行了呢?那你问问三鹿奶粉,为什么干出来那种事?

道理很简单啊!不出名的时候,你肯定得先把产品做出来,就算是塞钱,也得至少面上过得去吧!不然,别人也只能给你表演一手“羊续悬鱼”,他想收也不敢收啊。

等到产品做得还可以了。钱再塞一塞,专家也不至于难堪到不敢收钱。事情差不多也就慢慢成了。到最后市场打开了,专家站台的也多了,专家共识、指南也整起来了(当然,作者也表达了,能写进指南,甚至作为行业“金标准”都是硬实力的。这个我也认同。比如梅毒的TPPA,你认不认它都是很牛。指南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难攻克的。专家站台和专家共识这些就很容易掺水了)。

口碑这不就好起来了?毕竟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肯定比内行人多,至于产品到底如何,谁在乎?至于为什么做大了,为什么质量反而可能不如从前了。那你问问,钱都去哪里了?那你问问良品铺子藕粉到底用什么做的?酸辣粉到底是什么做的?就不需要再问为什么公司那么大,还干这种事了。

钱钱钱,一天到晚就是你妈的钱。甘霖娘诶!

作者已经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好产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我狗尾续貂地补充的一段话就是说有些公司做大做强,口碑做上去之后,你也可能并不知道它到底怎么做上去的。就算某些凭实力做上去了,也难保不崩盘。
随便说两句,希望能再给原作者带来些许灵感。哈哈哈!这就是自己有公众号的好处,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要是你在别人公众号瞎逼逼,不是被怼了,就是被拉黑了。

PS:此文转载于公众号“诊断杂谈”,如果你觉得作者言之有物,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方“诊断杂谈”的公众号名片关注作者。


往期“诊断杂谈”吐槽系列:
“诊断杂谈”吐槽系列(一):《从生化清洗缓冲液为什么我只选百龙腾——谈谈生化基质效应
“诊断杂谈”吐槽系列(二)《某些厂家无耻言论:透射+散射>化学发光,您品品——比夜香还有味,且回甘
作者佳作推荐“底层原理”系列
生化免疫检验学底层原理系列(一):HOOK效应
生化免疫检验学底层原理系列(二):概率的真相——单纯使用灵敏度与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带来的谬误
生化免疫检验学底层原理系列(三):HAAA干扰机理详解
作者佳作推荐“性能验证”系列
性能验证专题(一):浅谈应用眼中的性能验证
性能验证专题(二):精密度
性能验证专题(三):正确度
性能验证专题(四):设备维修后验证
性能验证专题(五):线性范围
性能验证专题(六):可报告范围
性能验证专题(七):空白限、检出限和定量限
性能验证专题(八):参考区间
性能验证专题(九):可比性
性能验证专题(十):不确定度
性能验证专题(十一):干扰实验
性能验证之携带污染
性能验证专题(十三):定性项目
性能验证专题(十四):同源样本一致性
每篇都是高质量的输出,妥妥的宝藏公众号。这和我说的一些公司的逻辑一样。新公众号,能被你看到,能被人有口皆碑,那自然是有点东西的。创业公司那么多,你能知道的,那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所以,请珍惜每一个新的,优质的,公众号,做得久一点基本就油条了,像我现在,我虽然还在写一些不那么老套无聊重复的玩意。但是这样浪费大堆时间精力的文章我可不会再写。
比如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豪斯医生》案例分析(一):肥胖何以在这个时代成为原罪?【视频+文字】
案例分析(七):对“上帝”过敏的人(上)
案例分析(七):对“上帝”过敏的人(下)
案例分析(十五):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案例分析(十九):祈求同情的病态人生,何以救赎?
看国内外文献、书籍解决两个问题:糖化血红蛋白到底反映多久的血糖血糖值?还有就是为什么可以反映这么久的血糖平均值?
学术争鸣:溶血到底是否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JCI退出中国市场,ISO15189等认证在国内也惹争议
从基层检验科质量控制困境与优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基层检验科发展规划路径(这篇文章对比下面一篇,你就明白我说的摆烂是什么意思)
基层医疗检验困境:在准确性与必要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写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得十小时以上,糖化血红蛋白那篇我写了快二十个小时。反正我现在不干了。很久之前我就摆烂过,天天发些PPT什么的。还有几个专家要我删帖,毕竟侵权了。笑死。现在我也摆烂,只不过不是彻底的摆烂,我还自己写,就是瞎写而已。哈哈!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检以求真,见微知著,妄图从检验的旧仓库发现宝贝,从而变废为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