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而小告之:《运动生理学》终极模拟4套卷,往年命中多校题目。基于各校真题分析,研究出题规律,结合7年辅导经验,研编而成,明确重点,把握考点,而尽可能一战成硕!今天整理的是,《运动生理学》王瑞元2012版名词解释精华版(下篇)。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迭代更新,供小伙伴们参考。
如需要完整版(上+下)PDF,可私信学长(微信wenyeren),备注“2025生理名解”,获取。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状态。又称ATP-CP系统,肌肉在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磷酸原系统是极量运动的能源,维持运动时间6-8秒。又称乳酸能系统,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在极量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该系统即可参与供能,维持运动时间2-3分钟。又称有氧能系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该能源系统以糖和脂肪为主,最大输出功率仅达酵解能系统的二分之一。维持运动时间较长。体温特指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脏器等部位)的平均温度;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所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习服。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这种液体称为滤液或称原尿。被动重吸收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引起被动扩散(或弥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这种现象称为被动重吸收。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是指外分泌腺体将其分泌物通过特定的管道结构释放到体腔或体外而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
是指内分泌腺体或 内分泌细胞将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直接释放到体液中并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对身体功能的调控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上位内分泌腺(下丘脑)释放促中位内分泌腺(垂体)的激素,中位内分泌腺(垂体)分泌促下位内分泌腺的激素,形成级联放大的生物效应。这种级联放大过程称为内分泌轴。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某一特定性质的刺激反复、长期地作用于前庭器官,经过一段时间后,前庭器官对刺激引起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称为前庭适应。112. 本体感觉
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与腱梭),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是当皮肤受到轻微的不引起变形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感受器是皮肤中的触觉小体或神经末梢。压觉是受到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皮肤变形时引起的感觉,感受器是位于皮肤深层的环层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终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或胞体相互接触,并进行兴奋或抑制的传递,这个相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突触前抑制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其抑制产生的部位与方式,是使突触前轴突末梢局部去极化,故称它为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都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当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驰缓,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以前获得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也称为良性迁移。以前获得的经验起妨碍作用的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劣性迁移。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尽管运动结束后多数肌肉已停止活动,由于能量代谢率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机体的摄氧量也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134. 有氧工作能力
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137. 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本体感受器可感受肌肉张力、长度的变化和环节在关节处运动的刺激,并将这类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质感觉区,从而产生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运动觉或本体感觉;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和/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是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其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生理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训练和体育课做好机能上的准备,或是为了强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以提高比赛成绩。152. 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的运动能力并不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运动开始后人体机能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155. 稳定状态
是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要求,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摄氧量已经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的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氧亏不断增多,无氧醇解供能比例明显增加,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乳酸堆积,血浆pH值下降,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158. 超量恢复阶段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该现象称为超量恢复。是指运动后进行的各种较为轻松的身体练习,其目的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是指运动过程中为了消除疲劳而采取的各种变换动作或运动强度的练习。高原的低氧环境给人体,尤其是呼吸循环机能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通过对低氧环境会产生各种适应性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服习、。高原服习是循序渐进的,所以适应需要时间。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称为热服习;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的锻炼方案。
儿童少年心脏收缩力弱,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成人大,外周阻力较小,因此儿童的血压较低。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体操练习中肌肉静力性工作时需要配合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回心血液量也呈现先减少、后增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相关阅读:
1. 曾命中多校考点!《运动生理学》「模拟预测」4套卷及解析课程!
2. 运动生理学,95个重要名词解释,2025年精华版(上篇)
3. 《运动生理学》第3版 名词解释专栏
4. 《学校体育学》第3版 名词解释专栏
5. 《运动训练学》第2版 名词解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