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步伐坚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科教产业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展现出无限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哈尔滨,这座充满智慧的城市,以其雄厚的科教资源和创新氛围,成为了科教产业发展的沃土。支队与哈工大同辈座谈交流、参观哈尔滨电机厂和哈电集团总部,感受新时代的科教产业在这座北国冰城迸发出的闪耀光芒。
PART 01
哈工大座谈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在科教领域贡献卓越,其研发的航天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哈工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充分展现了其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哈工大电气学院,历史悠久,学科实力雄厚,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院士工作站,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我国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哈工大电气学院
支队邀请到了同为电气专业的几名来自哈工大的本科生,双方就科研学习、校园生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精益求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支队与哈工大同学交流
支队员向哈工大同学提问
王婧贤
哈尔滨之行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哈工大进行交流。在哈工大,我们与哈工大同电气专业的同学就两校的党建工作、专业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感受到了两所高校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各自的特色。
蒋韵涵
我们哈尔滨之旅的开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专业相同,我们和哈工大电气学院的几名本科生同学进行了深入而亲切的学业交流和生活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略到哈工大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性化的护学措施。
李芯竹
今天是哈尔滨实践的第一天,今天的行程也充实而有意义。上午,我们与哈工大电气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专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话题,感受到了他们的学术热情与创新精神。
支队员感想掠影
PART 02
哈尔滨电机厂参观
1、参观学习
1月20日上午,支队一行人参访了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1年,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子企业。公司研制的大型水电机组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2以上,大型汽轮发电机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3以上;研制的水轮发电机组最大容量1000兆瓦,汽轮发电机、核能发电机最大容量1350兆瓦;具备年产400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能力,产品遍布中国所有省份,出口到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负责人首先带领支队成员参观了水电分厂和汽轮发电机分厂。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详细讲解了工厂中各类车床、铣床和轮机零部件的相关知识,支队成员收获颇丰。
支队员在生产车间合影
在参观水电分厂时,负责人向支队成员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水轮机和它们相应的原理和特点。其中,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哈电参与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安装的16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混流式水轮机,采用了全球领先的长短叶片的创新技术,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负责人在向支队员介绍水力发电项目
接着,工厂首席技师张金柱带领支队成员参观了线圈分厂。张金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年被授予“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线圈分厂采用数字化车间技术,通过全程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结合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和实时数据监控,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精准控制。在数字化车间,所有设备都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接,设备的运行状态、产量、质量控制数据等都能够实时反馈到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远程监控和调节。
下午,支队成员参观了哈尔滨电机厂的展厅。在展厅中,支队成员通过一系列展品和详细的讲解,更深入了解了公司历史、技术发展以及未来规划。展厅内展示了哈尔滨电机厂自成立以来的多个重要成就,包括其在电机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代表性产品以及参与的重大工程项目。
支队员在展厅的合影
2、座谈交流
支队成员还与工厂的两位工程师进行了座谈交流。支队成员怀着极高的热情,针对哈电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发展愿景与未来规划、企业各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案以及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与体系等问题踊跃提问,工程师们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工程师向支队员介绍哈电发展
座谈总结
Q:哈电的企业发展愿景与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A:包括之前完成的三峡水电站等具有世界范围内标志性意义的水电站的研制、生产、建设都能支撑哈电未来二三十年内的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哈电现有的市场订单、大型储能产品研发、水下无人航运器研发等都标志着哈电的发展活力。
Q:哈电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方面有什么特殊之处?
A:首先哈电作为全国98家央企之一,又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在企业定位上是十分优越的。哈电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十分开放包容的,有新员工一对一分配导师、在职学历提升等政策,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支持员工入职后调换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哈电接触到各种国内国际重大课题的机会也是非常丰富的。
3、探寻红色工程师精神
就 “红色工程师”精神,两位工程师还特别向支队员介绍了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中共党员覃大清先生。
覃大清先生于1965年生于广西,曾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奖、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龙江楷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他秉持科技报国信念,带领团队进行三峡右岸水力开发,经过连续5年攻关,攻克了“混流式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这个世界性难题,让我国在此领域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响水涧、溧阳、阳江等10多个项目,研制的抽蓄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42.5万千瓦,最高水头超过700米,使哈电抽蓄走在了世界前列。带队成功研制出被称为“亚洲第一大泵”的牛栏江——滇池工程大型离心泵,并完成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等大型引水工程水泵的研制,打破了国外大泵技术的垄断。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混流式水电机组长短叶片转轮,使我国巨型混流式水轮机研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注重“传帮带”,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还经常到高校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倾心帮助年轻人成长进步。在其带领下,哈电集团电机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他本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
PART 03
参观哈电集团总部
哈尔滨电机厂参观完毕后,支队一行前往哈电集团总部进行参观。哈电集团是我国建设最早的发电设备研究制造基地,以1951年陆续开始建设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为主体发展壮大,是中央管理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共和国长子”之称。
“电机工人”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积淀,哈电集团形成了以水电、核电、煤电、气电、风电、船舶动力装置、电气驱动设备、电力工程总承包、金融服务和投资业务等为主,涵盖发电设备研究制造、工程建设和制造服务的产业布局,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近5.3亿千瓦,产品装备了海内外800余座大中型电站;大型水电机组占国产装机总量的二分之一,煤电、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皆占国产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一,产品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支队员在认真参观
在哈电集团总部的展厅,支队成员们对集团的整体发展和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了解。展厅内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以及互动式资料介绍了哈电集团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公司在电力设备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展厅聚焦于哈电集团的重大技术突破,尤其是在大型发电设备领域的成就。展出了多种重要设备的实物模型,包括大型燃气轮机、超超临界锅炉、核电设备等。这些设备不仅代表了哈电集团在高端技术制造方面的实力,也展示了公司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支队员在展厅合影
PART 04
总结
在深入调研哈尔滨科教产业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哈尔滨不仅以其雄厚的科教资源享誉全国,更通过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杰出的人才输出,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科教产业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引擎,更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哈尔滨科教产业的辉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启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种严谨治学与创新实践的精神,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为推动科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突破科学边界,铸复兴之路;
传承创新精神,育时代新人。
——“滨清煜杰”,向前行!
图文丨蒋韵涵
排版丨王婧贤
审核丨陈家祺 陈若旭 张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