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序曲》将该剧和声手法集中体现,在《序曲》的第1-7小节使用了2次“特里斯坦和弦”。
见例1,第2小节和第6小节分别运用了a小调和C大调的“导二和弦”升5音。该和弦构成并不是常规的导七和弦结构,而是将导七和弦的5音升高,且运用了第三转位。这难道是“导七变和弦” ?常规的导七和弦变音是升3音或降3音。传统和声亦较少使用导七和弦的第三转位。上述只是解释了和弦表层意思,似乎并没有深刻理解瓦格纳对该和弦的运用。
例1
见例2,将上例的第2小节和第6小节缩谱。能清晰观察到两个和弦结构由低至高为:增四度+大三度+纯四度,显然这样和弦构成方式“非常规”三度结构和弦,作曲家强调“增四度和纯四度”在同一个和弦结构中的形成对置,产生更强烈和声紧张度与和声张力,这才是特里斯坦和弦主要特征。故,不能简单把该和弦解释成“导二和弦”升5音,通过上述分析特出结论:增四度+大三度+纯四度构成的和弦为“特里斯坦和弦”。
例2
另外,对于该和弦的解释,也有学者把#G看作和弦外音,A为和弦音,这样该和弦是a小调和C大调的重属三四降5音(F-B-#D-A),法国增六和弦。
见例3
本文认为,第三种解释从“和声进行”来看比较合理,但是从和弦对位及和声音响来看,该和弦不能解释成“法国增六和弦”,也不符合瓦格纳对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思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