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

百科   2024-11-20 08:40   广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是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由稻梨孢菌引起,很容易变异,存在不同生理小种,其中南部稻区比北部稻区小种多而复杂。
稻瘟病的发生跟温度,湿度有很大关系。分生孢子以饱和湿度为最适湿度,在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下时孢子不能形成。相对湿度达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萌发。因此秋种水稻夜间露水重,湿度大时易引发稻瘟病。萌发后的分子孢子入侵最适温度是23-25摄氏度,入侵时间为6小时左右。温度超过28摄氏度或低于18摄氏度则无法入侵。
在以上温度湿度适宜条件下,病原菌入侵后短时间即可完成一次侵染过程。叶片出现病斑后3-8天和穗颈瘟后10-20天时分生孢子高峰期,条件适宜可快速爆发蔓延,造成绝产。
稻瘟病发生严重时,对水稻产量会造成重大损失。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发生叶瘟,稻株在孕穗前枯死,全田呈火烧状。如果是抽穗期发病节瘟和穗颈瘟,会导致大量白穗和半白穗。
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不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主要在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秧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三叶期指禾谷类作物的第一、二片叶完全展开,第三片叶从叶心中抽出刚展开的时期。)


叶瘟在秧苗三叶期至穗期期间发生。在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分为4种类型。
普通型病斑(慢性型):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产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

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背面有灰色霉层。

这种病斑扩展比较慢,淡黄色晕圈是叶片受病菌分泌毒素影响而产生的中毒部。褐色部分是细胞中毒坏死而为崩解的坏死部。中间灰白色部分是细胞内含物及细胞壁已经崩解的崩解部。
叶上病斑多时可以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急性型病斑:适宜条件下发病,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正反两面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天气转晴后,可转变成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嫩叶感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白斑,不产生孢子。天气适宜时,可快速转变成急性型。‍‍

褐点型病斑:高抗品种老叶上,病部仅产生针头大小褐点,局限于叶脉间,不产生孢子。‍‍‍‍‍

节稻瘟多发生在抽穗后。发病初期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节部扩展,整个节部变黑腐烂。

干燥时发病部容易横裂折断。

发病早的可能影响结实或形成白穗。

有时发病位置只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杆弯曲。

穗颈瘟在穗颈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并且严重的,稻穗抽出后变成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如果田间分生孢子数量很大且天气持续多雨,包裹在叶鞘内的穗轴也会发病变成成段褐色。。

谷粒瘟发病早的颖壳全部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严重受害时可使米粒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但是护颖受害变褐或黑褐色,可造成种子带病。

稻瘟病的防控要趁早,特别是水稻封行前,破口前后要及时喷药。而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选择也很多,这里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只针对有稻瘟病登记的药剂做推荐。如果各位有在实践中更好的防控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做交流分享(分享只做交流学习,不做药剂使用浓度,安全风险做担保)。
稻瘟病的防治杀菌剂一般有三唑类,苯并咪唑类,抗生素类,有机硫类,烷基多胺类,苯氧酰胺类,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等。
(1)三唑类有三环·己唑醇,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
(2)苯并咪唑类有(1)多菌灵,作用机理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从而起到杀菌作用。(2)取代苯类有甲基硫菌灵(又名甲基托布津),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干扰病菌菌丝体的形成,抑制孢子的萌发,阻碍细胞分裂实现杀菌效果。
(3)抗生素有春雷霉素,作用机理为干扰病菌氨基酸代谢的酯酶系统,导致产生的蛋白质异常,从而就会抑制菌丝生长,并且造成细胞合成时的细胞颗粒化死亡。
(4)有机硫类有1.稻瘟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通过破坏病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稻瘟灵能够有效地阻止病菌的繁殖和侵染,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2.代森铵,主要是起保护作用,通过阻断病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
(5)烷基多胺类有辛菌胺醋酸盐,杀菌机理是电离产生的亲水基部分含有强烈的正电性,吸附通常呈负电的各类细菌、病毒,从而抑制了细菌、病毒的繁殖,凝固病菌蛋白质,使其立即窒息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效果。
(6)苯氧酰胺类有稻瘟酰胺,作用机理为是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抑制小柱孢酮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稻瘟病菌黑色素形成。具有良好内吸性和特效性。
(7)咪唑类有咪鲜胺锰盐又叫咪鲜胺锰络合物,是由咪鲜胺与氯化锰复合而成,其防病性能与咪鲜胺相似。作用机理为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
(8)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有嘧菌酯,一般复配苯醚甲环唑,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阻止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有很好内吸作用,不能与乳油混配。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说农万物物语
农资作物的专业知识传导,专做知识的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