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12月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候诊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等待就诊。图片来自许雯
这不仅是一次个人医疗选择,它无法脱离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如何为患者减负?
文|财新周刊 许雯
“做试管”,是小荷为挽救婚姻作出的最后努力。
这个云南小镇姑娘早早结婚;婚后六年两个年轻人一直没怀上孩子。身边的同龄人孩子已一两岁,有的生了二胎。她心里着急,慢慢耳边也有了不少闲言碎语。面对旁人的盘问,她总是用“还不想要”搪塞过去,但其实她比谁都更想要一个孩子。
她的家庭已濒于崩溃:丈夫嗜赌成性,曾经保证结婚后绝不再赌,但她的妥协换来丈夫的变本加厉,开始只在白天出去赌,到最后已经夜不归宿。小荷一气之下出走,到昆明打工。她不在的一年,丈夫又和多名女性发展出了婚外情。家里人把她劝回老家,她又一次选择原谅。
“我们得要有一个小孩。”回到老家,小荷被这个念头牢牢占据。生个孩子,一家人好好过日子,或许就能给婚姻按下重启键,“我想赌一下,看看他会不会改变。万一呢?”
“一场赌博”
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小荷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但在当时,她只想放手一搏,缝补早已千疮百孔的婚姻。
她和丈夫从云南南部边境的县城,开车北上来到省会昆明。她希望能在大医院一次成功,“不要到时候钱出了,还不成功,况且我们县城没有这种(技术)”。
但这样的孤注一掷,似乎加速了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她和丈夫矛盾频发,在胚胎移植那天,只差签字就可以移植;两个人在签字前又一次爆发激烈的争吵,从医院打车到民政局离婚,民政局说要回户籍地才能离,两个人又回到医院。
对中年失去独子的斐然来说,生孩子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事。她和丈夫从大学、研究生同学一路走来,工作稳定小有成就,儿子性格阳光、品学兼优。直到2014年儿子确诊罕见血液病之前,她都感激自己拥有一个别人眼中的模范家庭。
过完14岁生日,儿子住院了。斐然给儿子捐献骨髓也没能改写他的命运终局;骨髓移植8个月后,疾病复发。儿子熬过了15岁生日,在中秋节第二天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走了。最后一次昏迷前,儿子还在安慰她,“没事,我一会儿就好了”。儿子离世以后,她晚上很难入睡,几乎每晚都靠看美剧看到困得眼皮打架,才能睡上四个小时。
目标是再生一个。她心里清楚,孩子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但对失独家庭,“孩子就是最好的救赎”。
……
更多相关报道:
全文共6468字
往期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