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说,管帅酿醋的历史可追溯到大清康熙年间。山东“郯莒大地震”之后,江苏连云港海东县籍、蒲姓户奉旨北迁,在莒北淮水边开启了酿醋新的篇章,留下了管帅酿醋这一工艺和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熙年间,来管帅淮水的蒲家人深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理,天天躬身于醋坊之中,精心把控。在传统醋酿工艺中去粗取精,日复一日精研,精益求精酿大醋香。
“一家富不是富,乡人都富才是富”这也是蒲家人的远见卓识。蒲家酿醋人在管帅还毫无保留的向当地人传授了酿醋技艺,从而在莒北淮水管帅南街,开创了醋坊酝酿“康乾盛世画卷”的崭新气象。
大管帅醋就是以本地周围丘陵的农作物高梁、荞麦、小米、玉米等为主料,利用地方大石磨、大石臼粉碎成糊,用地方大陶瓮缸闷发,再经多道工艺加工发酵,酿出管帅风味独色的醋香汁。
到清末民初时,管帅村南大街仅传统酿户就达十余户。据村史大堂号《管帅義利號》里记载:“管帅南街就有《徐氏香源堂》《赵家醋香坊》《刘家醋香厅》……”
“醋香管帅南街大河崖” “醋香不怕巷子深”。民国时,管帅村俗称“三九店”,大街南北穿越管帅村的老驿路上,汇聚着天南地北的客商,集市和店铺都备有本村酿制的库存醋,过往的商行人们都会品尝到管帅这一特产。
“管帅醋真好喝哟,酸中有甜,闻着喷香,比黄酒还有劲味,舒嗓子润胃口,真好唻!真不孬!”这是客商对管帅醋的评价。
村南街陈老人说,清末民初管帅南大街有八个大石磨,并搭着简陋的干草棚。天天有人在推磨加工碎粮面,曾在坊里干活的老人说:“歇人不歇磨”。
管帅的酿醋与地方生活息息有关,它不仅是独特的调味品,老少皆宜的饮品,也是乡人的医健品......
1985年,村南大街刘老人说,他曾在民国日伪据点掌锅烹饪,他说旧社会那时侯存放鲜鱼,都是鱼肚子里灌上醋,不但保留鲜鱼三、四天不坏,还除腥味呢!
盛名几十年的“管帅第一面”大厨刘老人拉的面叫称“莒北管帅集名吃”。他生前说:“拉面在和面时加上适量醋,拉出的细面白泽滑亮而有韧性,口感那是特舒畅!”
管帅村徐家老银匠,他走乡村串街巷一生,对那些人家的金银铜铝除了精修加工打造外,完工后又对旧器擦洗,洁亮如新。晚年后徐老自豪地笑着说“擦金属除污迹,并不是什么神水,其实我就是用家乡醋擦洗的……”
管帅村南老中医,用醋熬中药,用醋灌醉汉子,用醋治病等都有奇效。
赶管帅集,时常听到人们说道:“到管帅集南街,别忘了装瓶醋!”
八十年代初,我仍记忆着爷爷喝醋的情景,老人眯着眼,仰头“咕”地一声喝下一口,紧接着再打一个气嗝,那是何等的享受!
我的祖爷爷就是“莒密老驿路”的跑脚夫,说管帅街曾有“丁家大店马队”,专门去“莒密青沂”四大州县送酿醋。
那时侯送醋是大土陶瓮用泥石白灰封口驮运,一路上人畜相扶而行,运输路上你若不小心碰砸了,那就白干两个月。
1938年春天,从青岛来了一队日本鬼子强行在管帅村设立据点,这些罪恶累累的日本兵来到后,身上相继出现了红疹和瘙痒,奇痒无比,流脓发烧。
日本鬼子指挥官野恒正藤,外号称“小野狸”。他心狠毒辣,随意砍杀百姓,扬言说:“若是皇军在此地染病,会施展日伪‘三光政策’,一定烧杀全村老少,不留一人……”
关键时刻,村南醋坊保甲和王中医主动找“小野狸”,表示能治日本兵的病,条件是必须保证村民生命安全。权衡利弊之后小野狸同意了要求。
村南“醋坊堂”抬来了老陈醋,并让士兵用醋擦洗全身,配吃了自制的醋兑剩糠渣药丸,这些日本兵很快痊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在管帅据点的一名日军再次来山东五莲管帅村行走忏悔路,他用不流利的中国话说:“管帅醋救过我的命,大大的好,功效大大的!”并低头认罪。
时光悄然流逝,2000年以后,醋坊街酿醋老人相继去世了,后人也因经济效益低而放弃了酿醋这一传统工艺,令人惋惜!
作者简介:王海港,五莲县管帅村农民,喜欢文字。致力于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写家乡是爱家乡。愿我们共同谱写家乡一景一文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