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的春天,我在另一篇“漫笔”中写了日本“最后的文人画家”富冈铁斋。不一样的“铁人”,也是中国宋代文豪苏东坡的“铁粉”,与其有着割舍不掉的文化情结。我常读东坡,又有不一样的感悟。怀揣一颗年轻的心抚卷,无疑豪情万丈涌入心头,一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心怀平坦,一杯茶一支烟,则又懂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沧桑和沉淀。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是东坡文学的研究学者。虽然没能完整看到他在刚过去的2024年圣诞之后的“东坡大家讲”中的精彩分享,但我关注过他和村上哲见在1989年共同写的《苏轼·陆游》,这本书由角川书店出版,其实在日本有着很强的读者受众面。不过,日本学者如此深度参与的事情本身令我更为感怀。旅居日本,我深感,中日共有这种“东坡之韵”带来的文化享受。这种文学和文化的共情与共鸣,已经走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深深的时光烙印。
根据史料记载,东坡诗文的“东渡扶桑”大抵是在他去世后半个世纪左右。但也有学者认为,他在日本的影响可能发生在更早时间。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知名公卿藤原赖长,冥冥之中和苏轼发生着巧妙的“交集”。大宋国的客商刘文冲进奉名籍的同时,进送书籍中包含了《东坡先生指掌图》《五代十记》等。有意思的是,藤原赖长还给了刘文冲不少钱,委托对方在中国购买“要书”。而这,不就是今天妥妥的“代购”吗?藤原赖长是有名的“爱书家”,可谓“学富五车”,也喜欢藏书,被视为具有和汉双才的大学者。可以大胆推测,藤原赖长如果能够深入地接触东坡文学,想必也一定是个不输富冈铁斋的“铁粉”。
在我看来,苏轼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文学本身和文化意境两个层面上。虽然早在日本,不少大臣公卿质疑本国过于重视中国苏李而倍感本土文化遭受冷落,但这丝毫无法阻止东坡文学对当地社会尤其是士林文坛的润物无声。俳句之圣松尾芭蕉以及大家正冈子规、斋藤茂吉等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东坡文学的影子。我认为,苏轼的命运虽然起起伏伏,“被贬”成为他走人生路的一个推不掉的关键词,但丰富的变化也赋予了其诗歌对生命的充分解读能力。人生如诗,也如旅徒。“旅行”在东坡文学中的分量相当之重,因此,像松尾芭蕉等一众日本文人没有不爱之理。
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说到这,我自己其实存有一个新的期待,那就是再去大阪时一定要到大阪市立美术馆去看看苏轼58岁时所录的《李白仙诗卷》真迹。“一书双关”,是日本社会对苏、李二人追捧的现实写照。清代文人施宜生毫不吝啬地评价称“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诗,此字,还有背后的历史故事,都值得赋予更多的笔墨去品味。中日书法书道互通,明治时代的书圣中林梧竹也在苏轼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中获得过灵感和启发。更为有名的历史故事是,苏轼在被贬地黄冈写下的《寒食帖》于“火烧圆明园”后流失民间,在20世纪20年代流至日本,被日本实业家和收藏家菊池惺堂购得,菊池惺堂在历史上也因收藏中国名人字画而知名。1923年9月的东京大地震中,菊池惺堂的藏品遭遇灭顶之灾,《寒食帖》却幸运地被拼死护得周全,后来由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重金买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我曾采访过的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早在2011年第2期的《内蒙古教育》上就刊发过《日本课本中的中国内容》文章,提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高中教材里收录过苏轼的两首诗。可见,日本的“东坡风”刮的不只是高雅之堂,作为一种中国文学的经典思想和意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纪念苏轼的“寿苏会”、“赤壁会”等活动在日本也早有传统和历史。这样的文俗活动也进一步扩展了东坡文学影响的外延。这不禁令人感怀,当两国的文人墨客和普通大众抚今追昔,能够找到如此紧密的纽带和关联,所幸的又何止是文化?(2025年1月27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 【日本文史漫笔314】谷崎润一郎《秘密》探寻人性的幽暗与绮丽
● 【日本文史漫笔313】以权力与智慧书写传奇人生的持统女皇
● 【日本文史漫笔312】在《厨房太平记》烟火气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 【日本文史漫笔311】小林一茶三段婚姻一生漂泊的俳匠传奇
● 【日本文史漫笔305】在东禅寺回望幕末外国人遇袭频发事件
● 【日本文史漫笔304】第10代德川将军是罕见的“爱妻家”
● 【日本文史漫笔301】一场草菅人命的沉船事件掀起“废约”狂潮
● 【日本文史漫笔300】长屋王的《万叶集》之咏如他的黯淡命运
● 【日本文史漫笔299】作为“公武合体”牺牲品的“和宫下嫁”
● 【日本文史漫笔297】徜徉在市川市郭沫若纪念馆的闲适小院
● 【日本文史漫笔296】会津八一和他在唐招提寺金堂的那首“名唱”
● 【日本文史漫笔295】天花板的《无刑录》竟是“闭门造车”之作
● 【日本文史漫笔294】横须贺港的“三笠”战舰叱咤风云之后
● 【日本文史漫笔293】未成“幕末四贤侯”却最“摩登”的佐贺藩主
● 【日本文史漫笔290】感受日比谷公园历史文化的绿意盎然之地
● 【日本文史漫笔289】我在京都法然院河上肇先生墓前三鞠躬
● 【日本文史漫笔286】本土传教士从“私生子”到“贫民窟圣人”的温情之路
● 【日本文史漫笔282】从馆藏古籍与书画看日本人对李白的喜爱
● 【日本文史漫笔281】闭关锁国前夕日本基督教的那些黑暗时光
● 【日本文史漫笔280】日本南极科考第一人用后半生偿还探险债务
● 【日本文史漫笔278】北海道酪农史竟出自一个美国外交官之手
● 【日本文史漫笔275】北海道产“薄荷”中的文化之光与城市之香
● 【日本文史漫笔274】在日本建筑界留下大手笔的美国传教士
● 【日本文史漫笔273】旧日本陆军第7师团和背后的“镇”与“进”
● 【日本文史漫笔272】沉于大海的“对马丸”和未上岸的悲剧真相
● 【日本文史漫笔269】跛腿登上“密苏里号”舰签字的战犯和“重生”外相
● 【日本文史漫笔267】从日本奈良法隆寺到中国洛阳大福先寺
● 【日本文史漫笔266】“爸宝男”石破茂的恋父情结与政治之路
● 【日本文史漫笔265】上村淳之笔墨间的生命之歌与自然之魂
● 【日本文史漫笔263】明治初期“九转十起生”的女杰广冈浅子
● 【日本文史漫笔262】虾夷之地蜕变成北海道之路上的探险家
● 【日本文史漫笔258】“近江商人”留下的家训比财富更值钱
● 【日本文史漫笔257】《南方纪行》不仅是一抹穿越时空的温柔南风
● 【日本文史漫笔256】从日本“茶挂”禅语看唐诗的独特魅力
● 【日本文史漫笔255】日本茶室挂轴堪称中日文化交流的微缩景观
● 【日本文史漫笔254】太宰治穿越生死的五次自杀与情感探索
● 【日本文史漫笔252】北川民次“从墨西哥到日本”的反骨艺术之路
● 【日本文史漫笔251】有吉佐和子是当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抹亮色
● 【日本文史漫笔250】日本乐烧第十五代传人为何爱用唐诗命名茶碗
● 【日本文史漫笔249】阿伊努民族英雄像被替换背后的“尴尬”
● 【日本文史漫笔247】牛奶在日本近代史上发挥出文化交融作用
● 【日本文史漫笔245】比川端康成更早呈现“雪国”的竟是位儒商巨贾
● 【日本文史漫笔243】因意外漂流的船夫而改变的日俄关系的那段往事
● 【日本文史漫笔242】“开阳丸”和与其一同沉入海底的幕府旧事
● 【日本文史漫笔241】开眼看世界的名士佐久间象山和流言·暗杀的黑手
● 【日本文史漫笔239】从不劝善惩恶、一心传递温暖的日本“安徒生”
● 【日本文史漫笔237】横须贺法国工程师维尔尼身后的历史沉浮
● 【日本文史漫笔235】比肩北里柴三郎的“外籍”近代医学之父西博尔德
● 【日本文史漫笔233】“立场不稳”的外交官、救命签证及人道主义色彩
● 【日本文史漫笔232】不可不看的日本赏梅圣地偕乐园● 【日本文史漫231】深藏在本州岛最南端海岸的国际史话
● 【日本文史漫笔228】日本版“徐霞客”绘制的还有人生地图
● 【日本文史漫笔222】青森“斜阳馆”里感悟到的“斜阳”之意
● 【日本文史漫笔221】丰臣秀吉的“隐居”伏见城并非“隐于世”
● 【日本文史漫笔219】他俩竟分不清是“医患”还是“文友”
● 【日本文史漫笔218】在大阪城看战国日本的刀光剑影和花开花落
● 【日本文史漫笔217】中国国航让人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美
● 【日本文史漫笔216】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遥想最澄与空海的“公案”
● 【日本文史漫笔214】秋夜,并立在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墓前
● 【日本文史漫笔211】演绎从江户到昭和风情的江户东京建筑园
● 【日本文史漫笔210】日本唯美派佐藤春夫“秋刀鱼”的味道
● 【日本文史漫笔207】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日本美秀美术馆
● 【日本文史漫笔205】与太宰治一起自杀却中途爽约的“无赖”檀一雄
● 【日本文史漫笔204】从大河剧中后鸟羽上皇和北条时房的“蹴鞠对决”说起
● 【日本文史漫笔202】与谢野晶子留下“乌龙”诗的镰仓大佛
● 【日本文史漫笔201】遥想20世纪初松海别庄里的那场欢迎宴会
● 【日本文史漫笔200】从歌川广重《大桥骤雨》到梵·高《雨中桥》的畅想
● 【日本文史漫笔199】把自己“玩”死在战场的远征大将中川秀政
● 【日本文史漫笔198】难忘的日本人给白居易树立的“感谢碑”
● 【日本文史漫笔197】从日本京都东福寺的“板渡墨迹”说起
● 【日本文史漫笔196】志贺直哉在《朝颜》中探索生命与自然
● 【日本文史漫笔194】在金秋的砥峰高原品读《挪威的森林》
● 【日本文史漫笔193】在京都探寻明治维新前夕的池田屋事件
● 【日本文史漫笔191】从日本“开运达摩”到中国河南“空相寺”
● 【日本文史漫笔190】足利义满是权力游戏中的智者与文化传承者
● 【日本文史漫笔189】白河上皇与藤原璋子那段权力与爱情的交织
● 【日本文史漫笔188】日本战国传奇富田长繁勇猛与背叛的启示录
● 【日本文史漫笔187】阿倍仲麻吕客死他乡却有和歌“归根”
● 【日本文史漫笔186】从国会议事堂看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光与影
● 【日本文史漫笔184】中日国骂的文化解读与跨文化交流的思考
● 【日本文史漫笔183】再见,越后汤泽;再会,小镇姑娘的幻影
● 【日本文史漫笔182】注入德川家康和“中京”辉煌的名古屋城
● 【日本文史漫笔178】从堕落与重生解读坂口安吾笔下的生命哲学
● 【日本文史漫笔177】窥视之美显露田山花袋笔下的灵魂深渊
● 【日本文史漫笔172】以“我的孙悟空”温暖世界的漫画家手塚治虫
● 【日本文史漫笔171】从“难攻不落”到“一夜倾覆”的小田原城
● 【日本文史漫笔170】:探寻武田信玄星光下落幕的未解之谜
● 【日本文史漫笔168】“羲之再生”的小野道风从一只青蛙中重获动力
● 【日本文史漫笔164】泉镜花从东京杂司谷灵园到文学的永恒
● 【日本文史漫笔162】茶人与庭园设计师一身二任的小堀远州
● 【日本文史漫笔161】“宗和流”推助日本茶道进入高端社会
● 【日本文史漫笔160】被强行诊断为神经病的日军败将佐藤幸德
● 【日本文史漫笔159】德川幕府“第一能臣”为何身首异处?
● 【日本文史漫笔156】“居酒屋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
● 【日本文史漫笔155】德川纲吉以“权”设“禁”引出“恶政”
● 【日本文史漫笔154】“江户子”不只是纨绔子弟和油滑之徒
● 【日本文史漫笔153】改名30次总想扮“青铜”的“王者”葛饰北斋
● 【日本文史漫笔152】日本建筑师里“没文化”的拳击手——安藤忠雄
● 【日本文史漫笔151】德川家康让位显示“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
● 【日本文史漫笔150】森鸥外“渣男”和“有责任感男人”的两面
● 【日本文史漫笔149】为何日本关西人爱吃乌冬面关东人爱吃荞麦面
● 【日本文史漫笔148】川上贞奴从平民少女到舞台明星的传奇人生
● 【日本文史漫笔147】禅僧良宽与相差40岁贞心尼的晚年情愫
● 【日本文史漫笔146】大正时代从婚姻枷锁到文学解放的柳原白莲
● 【日本文史漫笔143】与织田信长联姻的谜一样的女杰“浓姬”
● 【日本文史漫笔139】奈良“明日香村”里那些沉睡着的惊涛骇浪
● 【日本文史漫笔137】东京精美庭院“山本亭”游客突破200万人
● 【日本文史漫笔136】岛崎藤村让父亲为自己的丑陋情事背锅
● 【日本文史漫笔134】藤原药子为争权力最后走上自杀身亡之路
● 【日本文史漫笔133】阳成天皇竟然是日本变态SM爱好者的始祖?
● 【日本文史漫笔132】了仙寺上空的美国军乐声曾折服整个日本
● 【日本文史漫笔131】杨大唐贵妃仍为日本“少子化”时代做贡献
● 【日本文史漫笔130】德川时代水户藩主竟让接班人取死尸人头练胆
● 【日本文史漫笔129】“大津事件”新发现史料再现日本恐怖一面
● 【日本文史漫笔128】日本面对奥斯卡大奖狂吠也曾研发过原子弹
● 【日本文史漫笔127】日本华裔女性政治家莲舫瞄准东京都知事
● 【日本文史漫笔125】在日本历史上用手枪自杀的第一人川路圣谟
● 【日本文史漫笔】黑川博行一定要在改编成影视的作品中弄个角色
● 【日本文史漫笔】作为“搬家魔”和“跳槽达人”的江户川乱步
● 【日本文史漫笔】日本战国时代女城主井伊直虎何以幸免于难?
● 【日本文史漫笔】看看日本婆婆怎样套路儿媳“妻心”的“不贞”
● 【日本文史漫笔】从京都“最美观音像”到洛阳“最美观音像”
● 【日本文史漫笔】从芥川龙之介与胡适来往看日中“相互不理解”
● 【日本文史漫笔】源自中国洛阳官署的日本重财东福寺“东司”
● 【日本文史漫笔】在京都东寺夜赏樱花遥想空海大师的“虚往实归”
● 【日本文史漫笔】1000日元纸币新人的医学成就与家庭私德
● 【日本文史漫笔】刷新5000元日本纸币女性人物肖像的津田梅子
● 【日本文史漫笔】涩泽荣一缘何“上位”一万日元纸币肖像人物
● 【日本文史漫笔】崎阳轩是这样把“色味”与“香味”结合起来的
● 【日本文史漫笔】读《邓之诚文史札记》想到的学脉、文脉与人脉
● 【日本文史漫笔】甲午战争130周年时要说樱花拒绝的大山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