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平 | 布谷声中芒种忙

文摘   文化   2024-06-05 00:00   江苏  

* *

文 | 徐少平  朗读 | 木徒

布谷鸟,隐于草丛,神出鬼没,我一直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夏秋时节,人们还没起床,庄稼地里,沟渠里,芦苇荡里,“咕咕咕——咕”,布谷鸟那清亮圆润的叫声便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布谷鸟叫声颇有点地方民歌特色,你听,“咕咕咕——咕”,是“哆嗦咪——咪”最后一个音还是下滑音,我们听成“光棍儿——苦”“光棍儿——苦”,时常相互调笑嬉戏。只要听到布谷鸟叫声,就知道芒种来到了。   

《月令72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麦子等有芒的谷物可收割了,所以,芒种也称“忙种”。陆游《时雨》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农村里的“三夏”大忙,就是指抢收、抢种、抢管。谚语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收是要抢时机的,一旦耽误了时机,麦穗熟得过了头,麦粒就会落了地。

夏日的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遇到阴雨天,成熟的麦子被困在地里,收成就会打折扣,甚至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因此一到芒种,田间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脚步匆匆。   

清晨,布谷鸟清脆悦耳的鸣叫,打破黎明前的黑暗,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大人们听到声音,立刻抖擞起精神,翻身起床,开始一年中最紧张最辛苦的忙碌。

家家户户,男人们挽起袖子,扛起扁担,手拿早已磨好的镰刀;女人们提着装有粽子、糊浆饼、大麦茶的篮子,拎着捆麦把的草要子,成群结队,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时的田野,何等壮观!

一眼望不到头的金黄的麦子,麦浪像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麦穗,在滚烫的太阳底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女人们分散在各自的麦田里,躬身弯腰,手中银光闪闪的镰刀不停飞舞,刀起麦落,一片片麦子有序的躺倒在地上。

割下的麦子运到打谷场,没有片刻的休息,就迫不及待地摊开晒太阳。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拖拉机也很少,田间劳动大多靠人力。麦子经过太阳的烘烤,听到轻微的“啪啪”声,农民便牵上牛,拖着碌碡滚子,在麦子摊放的打谷场上,反复打转碾压,不可遗漏。经过多次回复,直到麦粒与麦草脱离。  

扬麦,也叫扬场,是每个男人都必须会一个技术活。碾下来的麦子很杂,必须要利用风力扬弃。农民伯伯手操板掀,铲起带糠草的麦粒,迎风抛出一个迷人的弧线,随着“呼啦啦”的声响,一边碎草麦糠,一边麦粒金黄,一旁的大妈拿着扫帚,瞅准机会,迅速扫去略重扬不尽的杂物。渐渐的,麦子成了一座小金山了。   

芒种忙,我们这些平时顽皮的小孩,此时也加入到收麦大军中,大树底下没有人乘凉,美丽的风景没有人欣赏,只要能动能走的都会来到麦地上。为了帮助收麦,学校每年都要放“忙假”,一般是一周左右。大人们割麦挑把,我们就跟在后面拾麦穗。

那首歌中唱到:“拾稻穗的小姑娘,赤脚走在田埂上,头上插朵野菊花,手臂上挽着小竹筐……”,我们不是小姑娘,头上插的全是麦芒,火热的太阳炙烤大地,汗水打湿一身,麦芒刺得生疼,但我们不能擦汗,一擦汗,不小心就会把麦芒揉到眼睛里,我们都有父辈们坚强的基因,一声不吭,拾麦不止。农民的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对土地和粮食有着天生的敬畏,拾麦穗时格外认真,紧盯着地上,生怕落下一株麦穗。   

芒种忙,对于地处里下河水乡的我们家乡,还要有油菜籽、蚕豆等等,农民们忙而不乱,早已按照生长节律排好了次序。   

日落西山,炊烟袅袅,晚霞映红半个天,在布谷鸟的叫唤声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踏着夕阳,荷锄晚归。

“咕咕咕——咕”,四五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听到这清脆、熟悉的叫声,眼前便浮现出那道乡村特别的风景:金黄的麦子,绿油油的秧苗,大麦茶的焦香,糊浆饼的碱香,啪啪的爆豆声,挑麦把的号子声,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乡村五月,金黄、嫩绿、火红。好一派水乡风光!

往期精选

徐少平 | 龙唇地

徐少平 | 大队部

徐少平 |  老鱼塘里摸河蚌

徐少平 |  针线笸箩

徐少平 |  茅 缸
徐少平 |  水乡“书痴”李云江
徐少平 |  老队长
徐少平 |  串门哒呱儿
徐少平 |  老家闲逛
徐少平 |  乡村 “民代幼”——时代的悲歌
徐少平 |  乡村二胡

田野精选:徐少平散文集《从前的美》
点击下图小程序购买





作者简介:
徐少平先生,高级教师,江都区小纪镇原吴堡小学副校长,泰州市作协会员,扬州市诗协会员,首届扬州市江都区“最美慈善之星”获得者。多篇散文诗歌在省市级报刊发表。现退二线,住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在这里,你都会遇见田野上最纯粹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