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旭东,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导师为张艳霞教授、张爱林教授。该生主持北京建筑大学2024年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重点项目)1项,积极参加团队“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5项,发表EI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周转型临时设施支承架体安装质量快速检测技术标准》等标准2部,获得“挑战杯”全国大赛三等奖等奖项5项。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获奖感言:坚守初心,实干笃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坚守初心 实干笃行
2015年,王旭东从吉林省的一个小城市,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情,踏入了北京建筑大学的校园。作为第一届土木英才实验班的学生,得益于实验班的培养政策,王旭东在本科一年级选择了张爱林教授和张艳霞教授作为学术导师。在这样的良好机会下,他在本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外,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C形柱关键节点试验、装配式钢框架振动台试验等科研项目与试验,见识到土木行业真正的前沿技术,发展现状。当他见过了汪洋大海,涓涓细流便不再能带给他满足与震撼。
同时,从大一起,王旭东就作为班长,担负起了服务班级,沟通老师,组织活动的责任,带领班级前往浙江大学交流,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等奖励,锻炼了他做事细心,条理分明的能力,也让他坚定了追求卓越的初心。
图1 王旭东与本科班级同学前往浙江大学调研
2019年,王旭东坚守初心,实干笃行,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并顺利考入北京建筑大学,继续在张爱林教授和张艳霞教授的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团队的科研氛围浓浓的感染了他,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对于钢结构也更加的热爱。一个个试验、一次次汇报,让他想要真正的在钢结构的领域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于是2021年,他选择了硕博连读,成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
风雪无阻 闪耀青春
在钢结构课题组的这几年,王旭东参与了团队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服务了多个重大工程。从本科阶段起,王旭东就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C形柱关键节点试验,为新机场的建设保驾护航。每次到达大兴机场,他都会站在优美壮观的C形柱前伫立观望一阵。
图2 王旭东参与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C形柱关键节点试验
成为研究生后,他深入参与了课题组钢柱装配式全螺栓连接节点的研发、试验、模拟以及标准编制。对于全螺栓装配式钢结构的认识逐步深入,并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创新,发表了相关论文,申请并授权了相关发明专利。
2021年,团队获批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冬奥会临时设施搭建与运维关键技术”,面向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临时设施可循环、高可靠的应用需求,以及严寒大风的赛场环境,王旭东跟随导师多次前往冬奥会延庆赛区和崇礼赛区调研现场情况,完成了两个赛区6项临时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评估工作以及冬奥会临时支承架体与节点低温试验,参与编制了两部冬奥会临时设施相关的技术标准,为冬奥会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当冬奥会开始时,大家更多的在关注运动员的飒爽英姿,而他则看着观众们坐着的临时看台,心里紧张着,当冬奥会顺利闭幕时,为这场盛事的做了一部分贡献的他,仿佛也获得了奖牌一样,青春闪耀、骄傲自豪。
图3 科技冬奥项目所做工作获得中央电视台报道
图4 王旭东与冬奥会运动员凌智合影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科研之路,是坎坷的,没有捷径可走。成为研究生以后,王旭东认识到本科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对于科研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都不熟悉,这让他一度感到挫折。但老师的鼓励和师兄的帮助让他重燃信心。他从跟随师兄做试验开始,慢慢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撰写科研报告时,开始学会总结科研文献,梳理科研思路,制定科研方案。知识与能力慢慢积累,但他的心里还是有着隐隐的担忧。因为研究生不能只会工作,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创新。在一次外出调研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一幅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让他心里豁然开朗。如果始终功利的为了创新而创新,急于求成,那么所做所得并无太大意义。只有真的沉下心来,多做多看多思考,认真发现问题,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此后他便不再焦虑,而是继续认真工作与生活,在一次次的科研试验与工程考察中增长经验与见识,经过与导师和师兄的不断讨论与打磨,确定了自己的博士课题,如今正为之努力奋斗着。
图5 王旭东参与完成团队多项科研试验
在北京建筑大学的近十年生活里,王旭东见证了学校的高速发展,见证了团队在学校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也见证了自己从当初的懵懂新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这段时光不仅让他收获了知识的沉淀,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与创新的力量。回顾过去,他知道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优良平台与资源,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每一次的困难和挑战,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决心,每一次的突破与进步,都让他更加相信,唯有不断探索,才能在未知中迎接新的机遇。他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将继续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保持自己的科研热情,在未来的学术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做出更多贡献,继续努力,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供稿 | 王旭东
供图 | 王旭东
编辑 | 李景和 梁煜焓 李文姝
责编 | 朱玥玚 苗胜杰
审核 | 李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