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封的岁月里,你还记得那些年金河小镇林立的灯笼杆和天线杆吗?

文摘   2024-12-16 19:27   内蒙古  


尘封的岁月里,那些远去的记忆,如同一片片飘落的花瓣,虽已凋零,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七八十年代的金河小镇,有着独特的模样。对于 50、60、70 后来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记忆中的小镇,被大自然紧紧拥抱,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为小镇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在那些年里,家家户户过年的灯笼杆,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快到过年的那几天,小镇的人们便会到镇边的山上放倒一棵樟子松。那挺拔的樟子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人们把树梢扛回家,绑在十多米高的小杆上,用钉子钉好挂灯笼的支架,安装上用线轴做的滑轮,把灯笼吊上去。到了晚上,天傍黑的时候,灯笼便被点亮。那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小院,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灯笼里,有的人家放红蜡烛,那跳动的火焰,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故事;有的人家用罐头瓶子做的柴油灯,散发着淡淡的油香。那时的灯笼多数都是自己做的,有用铁丝做的,坚固而实用;有用木方制作的,散发着松香的气息;有条件的用细钢筋焊接的,精致而美观。灯笼的造型主要有圆的,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有五角星的,代表着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动物形状的,充满了童趣。

那时,有的人家的灯笼亮一个正月里,为整个小镇带来了持续的温暖和喜庆。有的人家从年三十一直亮到二月二为止,仿佛在延续着新年的祝福。在那个日子不富裕、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听听收音机就很高雅了。而家家春节高高的红灯笼,却显得格外壮观。站在东山放眼望去,那一片红彤彤的灯笼,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家家冒出的炊烟,袅袅升起,在天空中交织成一片,那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过年的时候,比谁家的灯笼杆高,灯笼大,灯笼好,是人们相聚唠嗑的一个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制作灯笼的经验和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些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让人回味无穷。

时光流转到八十年代,黑白电视走进了百姓人家。在那个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电视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由于发射塔信号不好,家家又开始立接收信号的天线杆,这样才能收到信号。最初的时候,图像也不太清晰,有时看着看着电视,就出现雪花。家里人得赶紧出去转转杆子,调整方向,屋里的说好了,就固定住。

那些年里,小镇人家,还有各个林场的居民区,家家都立两个杆子。从高处看去,密密麻麻的,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一根根天线杆,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们显得格外醒目。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晚上能看电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那小小的屏幕,感受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时候,信号不好,大家就一起想办法,调整天线杆的方向。那种齐心协力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小镇人家过年的时候,灯笼就挂在屋檐下或院子大门两边,立灯笼杆的不多了。而电视信号,随着功率的增大,不用室外天线接收,收看质量也好了。慢慢的,电视天线杆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灯笼杆和电视天线杆,成为了记忆。

如今,时代发展变化得太快了。人人一个手机,就是生活的一切。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了解世界,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联系,享受各种便捷的服务。然而,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常常会怀念那些远去的岁月。

金河小镇的那些远去的记忆,虽然已经渐渐模糊,但它们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那些灯笼杆和电视天线杆,见证了小镇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岁月的流逝。它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永远的怀念。

金河老乡,你有你家灯笼杆和电视天线杆的故事吗?欢迎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美好的岁月,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情。

编辑:鲁夫



金河岁月
在这里,我们共同回忆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让怀旧之情在心中流淌。每一篇文章、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林区人的记忆与情感,带您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