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谈到文学的趣味
文摘
2024-12-10 17:30
江西
有人问为什么要办系列演讲? 是怎样一个构想? 期待有什么结果?北宋时期,会昌第一位进士赖克绍有感于家乡文教不兴,弃官返乡,于东⻔兴建 “会秀楼”(“秀才”的“秀”,“会昌”的“会”,还有“汇聚”的意思)。为了便于上课,他准备了一面鳄⻥皮的鼓,上课前在街头击鼓招揽听众,掀起了县城一股崇文尚学之⻛。明代会昌有赖贞和赖元两兄弟,他们曾经帮王阳明抄写《传习录》,是他的嫡传弟子。他们在老庙旁兴建湘江书院,讲习阳明心学。清代,赖方勃、赖方度两兄弟在绵江对岸建霞绮园,是当时赣南名园,有亭台楼阁、奇峰秀岚,也有丰富的藏书。二子常在园內组织文人雅集,诗文创作集结成《友声集》,收藏在《四库全书》。戏剧季的主旨不仅在发展戏剧,同时在把会昌固有文⻛发扬光大。随各项戏剧活动的展开,赖氏家族的后代赖声羽规划系列演讲,邀请赣南知名学者探讨有深度的文化问题。在会昌戏剧季001中,有五场演讲,题目或许不大,但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虽然不是满汉全席,却是几道可口的开胃菜,品尝后或许能让您胃口大开!作为系列演讲的第一场演讲,我选择这个题目有一点实验性。在一方面,《论语》是大家最熟悉,也是对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如果没有它,中国就不会有像岳飞和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很多历史故事的写法可能就不同。大家熟悉的《史记》,表面记载客观的历史,实际上处处都有司马迁的主观想法,像 “刺客列传” 就是一例,别的不说,光为 “刺客” 创建 “列传” 体例就是发人深省的一件事。在另一方面,对《论语》这本书,一般人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可以说,几百年,几千年以来,它被人们误解和样板化,听到《论语》两个字,可能会让一般人有古板、枯燥、甚至平庸的印象。十九世纪美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就是留着辫子,眼睛细长像一条线,动不动就引用《论语》:"Confucius say ... " ("子曰”)。直到今天,唐人街的中国餐馆于餐后送的幸运饼干,里面一张纸条写道:“Confucius say ... " 是洋人心目中的华人的刻板印象,也是笑料。这个问题追根究底和中国的科举有关,汉武帝独尊儒术,不失为明智之举,秦的统治过于残暴,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汉朝引以为鉴,国家需要更仁慈的道德思想和社会制度才能长治久安。但把儒家思想奉为权威之后,它就成为考试必备的材料,因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让它成为很严肃的东西。随之而起的,不知有多少《论语》和四书五经的注解,汉代学者把 “关关雎鸠” 与后妃品德联想在一起,拉拉杂杂说了很多话,朱熹用 “义理” 解释《论语》中很生活化的事情,搞得头昏脑胀,也把原来容易懂的文意说远了。清末民初,在赖家老屋旁边的私塾,每天早上可以听见唱歌的声音,是老先生在吟唱《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边吟唱,边摇头晃脑。但《论语》是普通的文字,不是诗,把它当诗来吟唱有点奇怪,在私塾上课的小孩第一次看到了也觉得搞笑,都笑了起来。今天的演讲就以最熟悉的材料为出发点,谈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读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以什么心态读书?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一定要读某本书吗?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否应该参考别人的意见?庄子说 “得鱼忘筌”,我们最后想要的是那个捕鱼的网,还是鱼?我个人读书不喜欢受别人的影响,也不依赖导读、赏析、翻译等助读的材料,而是把原汁原味的原著找来看看,哪些地方吸引我,那就是我的收获,就是我和书的作者之间 “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今天来读《论语》,我们是不是可以放下一些刻板印象,不把它当 “圣书”,而只把它当一本日记?我们是否也可以不把孔子当圣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当我们放下这些包袱,以全新的眼光来阅读原汁原味的《论语》,那是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发现?从这句简单的描述可以看到孔子深厚的同情心。“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简单讲,就是同情心,体现在孔子个人身上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虽然是一个小细节 - 父母的年龄,道理却很深,因为父母随时间越来越老,最后难免一死,这句有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它在同时也是进行式,因为父母年事随时在增高,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我们是否能感受《论语》深入浅出,言近旨远的表达方式?西方有一句俗话:"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简短是妙语的灵魂),《论语》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表达深奥的道理,是它的风格特色,也是它的魅力。阅读《论语》总是让人觉得 “less is more",因为如此,所以耐人寻味。有人说,孔子那个时代文字写在竹简上,每一片竹简只能写几个字,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长话短说。但《孟子》也写在竹简上,孟子说:“予岂好辩哉?” 但他挺喜欢辩论的,结果是一本《孟子》洋洋洒洒四万字。所以《论语》文字的含蓄之美是它独特的风格,这种文字风格也是孔子的个人风格,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话少而内涵丰富,随读者的体会而越来越有味道,是《论语》这本书的魅力,也是孔子的魅力。过去人们都把这个 “里” 字想成住的地方,一个户籍所在地,有里弄号和门牌号,“仁” 指的是邻居,大概意思是 “住的地方可要好好选择,不要在监狱、赌场、或屠宰场边上。”但这样是不是有点低估了孔子?我想到一首西洋情歌,歌名 “你不再住在这里了”,是说本来有感情的两个人越来越疏远,到最后形同陌路。让人感受深刻的是歌词中的住的地方是个比喻,比喻内心。"里仁” 如果解释为以 “仁” 为住处,这句话的境界就大大的不同了!但可以这样解释吗?《论语》其他地方有语法意境类似的句子,如 “依于仁,游于艺”,如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家语》有句话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和 “里仁为美” 的意思接近。后来我在《孟子》上看到一句话:“夫仁,人之安宅”,因为孟子是孔子的传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同频共振,是最有力的证据。所以 “里仁为美”,“里” 是动词,“仁” 是里乡,“美” 是美好的意思,孔子的语言艺术之高,由此可见。在同时,我们注意到,孔子把善和美当成一回事,两者合二为一。如果 “仁” 是住处,“德” 也可以有邻居,和 “里仁为美” 一样,这句话的语言艺术很高。但为什么说 “德不孤”?为什么说它 “必有邻”?大概有德的人比缺德的人少,但不是完全没有,虽然很难遇到,但最后一定能遇到。我刚来中国的时候,认识了一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士,他读很多书,谈吐很风趣,也收藏古董。我们常一起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私人聚会,我觉得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所谓:"人生知己,一二人而已。” 尤其因为我们两个都是男人,古代西方有一种理论认为同性之间的柏拉图式的友谊最为高尚,事实也如此,所以倍感珍贵。但后来我发现他借钱不还,还骚扰我的女性朋友,我跟朋友说这件事,有一个听到他的名字就翻白眼,有一个捶桌子骂脏话,还有一个说他到别人家里会有珍贵收藏失窃,百分之百是他拿走的,因为只有他有那么好的眼力。我决心和他断绝关系的那一天是一个很悲伤的日子,和我惺惺相惜的挚友竟是个骗子!但我也因为这件事而有更深刻的了悟,他学问、才华、品味、幽默,什么都不缺,只缺德,但缺这一样东西就是不及格。春节,他发了一条信息给我:“近來好吗?有空大家聚一聚。” 我回了一条:“德不孤,必有邻。”说明孔子的某一个面很感性,说明他懂音乐,并且有很高的鉴赏力,说明他的精神世界高于物质世界,并且远比物质世界丰富。韶,相传为舜帝的宫廷音乐,孔子是在齐国听到的。孔子在别的地方称赞韶乐 “尽美矣,又尽善也”,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孔子美与善同在的想法。这是孔子对周文王的礼赞,周公推行仁政,制礼作乐,是华夏文化的滥觞,也是儒家思想的先驱。“郁郁乎” 就是 “郁郁葱葱”,引申有灿烂多姿的意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几个字美丽有活力的音韵节奏,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虽然谦称自己 “述而不作”,但他却是一个诗人。我们常把孔子想成中华文化的始祖,相对于孔子来说,周礼和韶乐却是他那个年代有如陈年佳酿令人心醉神迷的古文化,让我们发现孔子的故事有很多层次,也让我们不禁遐想:周礼和韶乐该有多美!五个 “知” 字,每一个含意不太一样,用来表达一个有完整的逻辑思维的想法,这就是孔子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某种简约主义。“对于知道的事情,可以有完全的把握,至于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假装知道,这样才能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最后一个 “知”,可以解释为 “明智” 吧,或就当成 “知识” 来解释。真正的知识实事求是,对不理解的部分则存而不论。所以谣言不能轻易相信,把谣言再说给更多人听的人不仅在浪费时间,而且在造口业,会有报应。有人认为只是把听到的消息转述有什么关系?但确实会反弹 - 你们可曾听过某人被评价为 “大嘴巴” 或 “谣言中心”?在网路发达,有大量虚假信息在流传的今日,我们更要谨慎。美国有一个叫 Qanon 的网站,主播叫 Q,理性的人说它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在 Q 网站上的信息全是谣言,一批有娈童癖的食人族密谋伤害特朗普,密谋者包括 Lady Gaga 和希拉里克林顿,可能吗?但有很多人相信,还听从 Q 的指挥上国会山庄闹事。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心很细的人,“再思” 和 “三思” 有区别,甚至大大地不同。还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果断的人,这一点符合孟子对孔子 “圣之时者” 的评价。所谓 “时者”,应该是把握时间,行健不息的意思。“三思” 的缺点,应该是反复思考一个决策会让人瞻前顾后,迟疑不决,并且思考越多,越没有主见,弄到最后行动力彻底瘫痪。孔子的主张让我想起西方黑社会最经典的一条生存法则:"When there is doubt, there is no doubt." (当你对某件事情存有一丝怀疑,那就毋庸置疑事有蹊跷。) 黑道分子常命悬一线,哪一个人是朋友,哪一个是卧底,哪一场聚会是接受表扬,哪一场是死亡陷阱,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凭第六感当机立断。这句话像对联,对仗工整,又有寓意深刻的比喻,我们又见识到孔子的语言艺术。什么是 “小人之交甜如蜜”?我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喜欢跑夜店,当时夜店叫迪斯科,光线比现在的夜店亮,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玻璃球,但本质上,夜店也好,迪斯科也好,它们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和遇到的人可以和乐融融,但你很难看到他们的真面目。在洛杉矶,我认识了 Disco Sam (迪斯科山姆),是个外貌帅气,擅长社交的男的,和他走访夜店不但有伴,还有派头,因为不论我们走到哪里,他总是有人和他打招呼。有一回他在夜店进门处不停地和进场的人热情拥抱,其中有一名女生长得像明星,我好奇地问他那是谁?叫什么名字?他摊开双手,满面笑容说 “all disco friends!" (都是迪斯科朋友!)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因为卫灵公的两个儿子在争王位,子贡说到了古代互相让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他们是商朝的诸侯孤竹君的儿子,父亲选择弟弟为继承人,弟弟觉得不义,让位给哥哥,哥哥觉得不孝,于是兄弟倆一起流浪到国外。后来周武王把商朝灭掉了,他们不肯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子贡问伯夷、叔齐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他问的问题很好,因为咳声叹气,怨天尤人和内心平静,泰然自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孔子的答案总是那么简单而又意味深长:这是他们选择的命运,他们总能安之若素吧。但在用 “求仁得仁” 来描述他们时,孔子把意境提升了,让他们的故事增添几分美感。所以孔子说自己 “述而不作”,只是谦虚之词,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他把境界提升了。前面所说孔子像一个诗人,在这里又得到印证。古往今来,诗人最关心的问题是 “时间” 吧,李白的乐府、杨慎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词、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乃至科幻电影 Interstellar (《星际穿越》) 关心的都是 “时间”。和其他人不同,孔子的重点不在 “前水非后水” 或水的 “一去不返” 的伤感和迷惘,而在它的奔腾澎湃,川流不息。人受到水的启示,就该卯足全力,把自己投入时间之流,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解释和孔子的思想性格也符合,他在别的地方说:“不知生,焉知死?” 他的弟子说他 “不知老之将至”,《易经系辞》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那是孔子的话。孔子要弟子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他可以把千乘之国治理好;冉有说可以把方圆六十里的小地方治理好;公西华说愿意学习祭祀,当一个司仪;曾晳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大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表示赞同曾皙的想法。孔子那么重视政治和祭祀,怎么会赞同曾晳的逍遥自在,有点令人费解。但我们别忘了,孔子是有机智的人,他也是一个诗人,曾皙说的一段话那么有诗意,加上子路的主张那么鲁莽,赞同春游很可能是孔子一时高兴说的话。好奇心让我选择这个题目。我能不能不排除两千年科举文化的雾霾,不把《论语》当经典,也不把孔子当圣人,并且不依靠注解或赏析,以轻松的心情阅读《论语》原文,而认识孔子的庐山真面目?从《论语》的文字,我们能否看到孔子的性格、说话技巧、品味、幽默感、乃至他的浪漫?不过正如孔子自己说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由于它的文字少,表达方式含蓄,《论语》这本书,孔子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总是冰山一角,只能看到部分,而不能看到全部,这份神秘感可以确认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魅力。读书是一个缘分,别人喜欢的书不一定适合你阅读,你喜欢的书别人不一定会喜欢。但当过去的人写的东西让你感动,那就是你和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虽然他可能已经不在世,但书是活的,它有自己永恒的生命。读书的态度呢,我觉得就是你喜欢的,好奇的,好奇心是你的向导和你的出发点,你想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所以就把某本书找来看,或是这本书你久仰大名但没有看过,到底为什么大家对它评价那么高?很多很有名的书不合你的胃口,如鼎鼎大名的小说家 Henry James,它的文字艰深,叙述方式迂回,看得头昏脑胀;如鼎鼎大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我特地买了一本原文的书,并试着阅读它,结果让人遗憾,因为他虽然走遍天下名山大川,但缺乏匹配的生花妙笔,他的文字缺乏美感,他主要是一位科学家吧,以认真记录客观真相为目的。我久仰对西方影响巨大,甚至对现在古生物学和基因学还有影响的《进化论》,于是买了一本《进化论》原书,看看达尔⽂自己是怎么说的。我发现他不但思路清晰,举证确凿,而且还富有趣味。举一个例子,达尔文说猪和鲸鱼的身体结构相似,在远古是同一个物种,古生物学家后来在印度洋找到半猪半鲸鱼的化石,证实达尔文的想法是对的。相反,有一些没有名的书,让人如获至宝。我在翻译家汤新眉的家看到一本非常冷门的书,书名《明遗民录》,就是清初一些前朝的没落王孙的生平,很多是王室的亲戚,所以是贵族,但清兵入关以后,他们隐居山林,天天喝酒。有的装疯,有的真疯,有的开始装疯,后来变成真疯。很多姓朱,包括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他也是没落王孙。所以想了解八大山人 - 他绘画中的冷漠和抑郁,他的翻白眼的鱼和鸟 - 这本书成为珍贵的参考资料。但我的着眼点更大,因为我对心理学有兴趣,特别是抑郁症 - 为什么那么多人得抑郁症,但又不敢说,然后有一天你听说他跳楼自杀,让你大感意外?这些王孙贵族显然都有抑郁症,针对这个普遍,却又神秘难治的精神病的研究,或针对所有亡国遗民的心理研究,这本书是珍贵的参考资料。我也已经想好这篇论文的标题,他们抑郁症伴随着失忆症,他们想忘记,所以天天喝酒 - 叫《亡国遗民的失忆症和抑郁症》。书的价值和篇幅长短无关,有一些书篇幅不长,但魅力无比,像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人的一生。在《带狗的女士》中,有一段情侣滨海夜游,乍看琐碎零乱,但富有禅意,又有点意识流的感觉,把夜游的神奇感写出来了。在《苦恼》中,一位出租车司机在雪夜里干活,他的儿子刚去世,他忍不住要跟每一位乘客说:“我的儿子死了”, 但没有人理会他,还有长相怪异的乘客用粗暴的语言辱骂他。最后一个镜头,司机和他的马在马房,司机向马诉苦,马儿在吃胡萝卜。整篇故事只有几百字,却令人难忘。评价和篇幅成最大反比的书莫过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有多少博士论文以它为研究对象!这就是民国初年大学者的风范,他们学问非常渊博,但表面只能看到一点,就像冰山一角。《人间词话》的吸引力何在?就平常网路上讨论的那句吗?我好奇,所以把它重读了一遍,我发现作者创立 “境界”、“气象”、“隔” 与 “不隔”、“有我之境” 与 “无我之境” 等术语,用来评论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我发现这些来自道家或佛学的术语本身就有神秘感,其中一部分还有现代感,且和王国维的个人悲剧分不开。就像书中引用的尼采的那句话:“一切文学,我以血书之”,《人间词话》是一本个人色彩极浓厚的书,与其说它在评论词,不如说它在用词来评论人生,与其说是文学批评,不如说它是创作。我读过的最特别的一本书,是我很喜欢的叶慈的那首《茵湖岛》,据说是受了《沃尔登》的启发而写的,我好奇什么文学作品是这么美的诗的灵感来源,于是把它找来看一看。《沃尔登》别名《湖滨散记》,后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印象,但其实是在偏僻的湖边自己动手盖一栋木屋,和虫鱼鸟兽住在一起,研究夏季潜鸟捕鱼,聆听春季冻湖解冻,观赏秋天鹅群迁徙途中在湖边过夜,体验住城市的人体验不到的事情 ... 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工作室,你和作者一同进入那个世界,体验作者体验的事情,出来时整个人和原来不样,而且比原来更好。其中每个事件都有如禅宗公案那么深奥,有两名访客在回城里的路上迷路了,作者从相反的角度思考这件事,觉得迷路又何妨?我们平常的人生都规划好了,所以感到厌倦,偶尔迷路是一个契机,在那个时候,你可以重新设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文化、艺术是共通的。在会昌戏剧小镇,不仅有艺术创意,也有文化交流,熏陶着每⼀位走进小镇的游人。经过五天的戏剧小镇系列讲座,我们可以感受到,会昌这座纯朴的小镇正在酝酿一场文艺复兴!古谚云:“学海泛舟寻妙趣,书山破卷觅真金”,期待下一个戏剧季,我们再一起泛舟学海!招商热线
0797-5691333
17770771640
票务咨询
0797-5691222
公司:会昌县独好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北街戏剧小镇
编辑:非你杯茶
图片仅供会昌戏剧小镇宣传使用, 不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