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经验帖|从选题到见刊的实用指南

教育   2024-10-30 18:04   湖北  


前言


研究生发刊指南来啦!

本期小招有幸邀请到三位不同学院的HUSTer

TA们可是从无数稿件中杀出重围

成功登上顶尖期刊的佼佼者哦!

想知道怎样让你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

研究生发刊需要掌握哪些不为人知的技巧?

快来跟随小招的脚步

一起揭开研究生发刊的神秘面纱吧!





01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



任韵灵,女,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曾以第一作者在新闻传播学A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在省级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2篇;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01

学术启蒙与萌芽


任韵灵的学术之旅始于其大学三年级的光景,彼时她正埋首于一篇聚焦于男性护士性别气质与身份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在查阅文献,独自前往医院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她惊喜地意识到自己非但不反感科研之路,反而乐在其中。


步入研究生生涯后,任韵灵将她的本科毕业论文投稿至浙江传媒学院举办的一场学术会议论文集。初涉这一学术殿堂,她深感自身的渺小,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所窥见的不过是知识冰川的一角。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之外,尚有广袤无垠的未知领域亟待探索。因此,任韵灵暗下决心,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参与此类学术会议,以此拓宽研究视野,丰富学术阅历;另一方面,她提醒自己切勿以现阶段的成就居功自满,而应足现有研究,持续深耕细作,逐渐构建起枝繁叶茂的知识体系。

























02

如何开始一篇学术研究?


不论是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还是研究生期间初次面世的研究成果,皆源自任韵灵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譬如,在一次看病经历中,一位身着白袍的医护人员向她澄清自己实为护士而非医生,便引发了她的思考:作为护理行业的性别少数人群,他们是怎么应对在职业场域中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又怎样在自我性别认同与职业角色的交织中寻求平衡,调适自己的性别认知、性别气质的?通过在家乡一所三甲医院近半年的田野调查,她深刻剖析并归纳出男性护士在交往实践中采取的四种身份管理策略


于任韵灵而言,撰写论文并非先有明确的意图再与导师商讨的线性过程,而是与导师携手共进的学术之旅中,导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成熟的视野,引领她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任韵灵阅读之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与导师沟通交流,逐渐在这种分享和观念的碰撞中产生出较为新颖的视角或思考,于是在尝试解答这些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酝酿出能够发表的学术成果。

03

怎样确定研究方向?


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任韵灵坦言自己也没有完全确定研究方向。她曾以为自己对跨文化传播有兴趣,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自己只读过跨文化传播这单一领域的一本专著,没有去探索和涉猎更多专著之外的内容,不了解什么对自己而言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意义。“所谓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是源自我自己的未知,或者说无知,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东西。”


实际上研究方向是在动态中进行调整的。在任韵灵看来,也许自己涉足某个领域的时间不够长,某天接触未知议题之后发现也很感兴趣,便适度会将之纳入到研究范畴。此外,她认为即便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你的研究选题不一致也没关系,因为导师会用另一种视角来帮助你打开研究思路。“你需要有一个研究的大框架,比如我可能对媒介社会学感兴趣,但我丝毫不排除媒介地理学、空间传播、智能传播这些领域对我反馈和滋养。相反正是因为和这些领域接触,我能更加打开有关媒介社会学的视野,接触到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内容。比如我现在关注的媒介化社区空间,又何尝不是丰富社会学研究的又一面向。”

04

投稿过程与经历


任韵灵分享投稿经历:撰写完论文之后,根据论文内容查找收稿主题契合的期刊进行盲投,即便你的目标期刊拒绝了你的来稿,编辑或者专家也会给出中肯的意见,帮助你更好地打磨和修改论文。就像她最近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当初就在编辑部初审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大修,在两次专家外审中,也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度修改,最后在终审的时候,主要对文本的形式,包括文章的严谨性等进行调适。


一篇文章从写出来到公开发表,要不断打磨才能在该期刊上站得住脚,才能公开传递给大众让大众审判它,或者引起读者的思考。而在一轮一轮的打磨和修改中,你会更加自洽、从容与坚定对这个领域的热爱。

05

发刊经验总结

首先是多写。得把脑子里的想法写出来,而不是在脑子里面不断地形塑对某个知识的认知,不去把它付诸实践。因为只有在写出来之后,你的逻辑框架更加完整,你也能在梳理的过程中检验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可行性,包括它与既有研究接续的可能性。


其次是不能毫无章法地写、没有逻辑地写。比如说今天可能对“数字鸿沟”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些文献梳理,发现某个人物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那么第二天会搜索关于自身观点的文献,看是否能形成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如果这个冲突形成,第三天是否能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第四天就在这个研究问题上作出可行的研究方法,初步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可靠,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做研究。这一定是一个有逻辑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后,勇于出去交流。把一个尚未成熟的学术观念摆上“桌面”是有风险的,但这种风险是值得的。只有勇敢地走进学术共同体之中,或者走到同行评议中,你才能看到自身信息茧房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在学术论坛上将观点向专家等请教,他们会给予自己充分的反馈,包括自己观点可能存在的不足、如何在这种不足上继续进步等。

06

心态调整与管理


投稿被拒或者没有被理想的期刊录用是常有之事。学着放平心态,因为优秀的研究和成果都很多,自己的没有被选择就说明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你的论文不足以强大到公众面前去检视,或者说展示到公众面前。做研究的最终指向不一定都是发表,能把个人化研究接续到共性问题的社会谱系中最好,即使不能,若解答了自身一个未经疑惑,也不枉这用脑用眼一趟。包括投稿在内的科研之路是一个失落、慢慢调试、到和解、到再出发的过程。


生活是多面的,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娱乐活动或者课余活动也许能够反哺你的科研,因为它们可能会帮助你融入社会、更细致地观察生活,从另一个视角找到合适的切口,作出研究问题的解答。








02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视觉专业


崔佳豪,男,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视觉方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ACM MM会议(CCF推荐A类会议)论文一篇;发表CCF A类期刊两篇





01

前期准备与选题阶段


选题的关键在于兴趣驱动和领域探索。首先,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一个大方向,通过调研和大量阅读该方向的论文,了解当前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深入阅读中能发现值得研究的热点,同时也能了解哪方面资源消耗合适、具有应用价值、开源资料丰富。选择好几个问题后,积极与导师及同学交流,探索具体的研究方向


“我主要做的是AI领域,这一领域主流会议的投稿时间通常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每年11月的CVPR投稿。提前了解各会议的截止日期,提前规划实验和写作时间。这样的时间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科研进度。”

02

研究与实验阶段


对新生来说,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些“A+B”的工作会比较好。可以结合已有技术和新的方法,逐步提升对新技术的理解,同时增强理论积累,并在应用创新中建立自己的研究能力。想要确保自己的研究能推动领域发展而不仅是“刷点”,这就要求对领域有深入理解。要明确什么样的技术在领域内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尚未解决的。相比于只追求“刷点”的研究,这种视角不仅让论文更具价值,也能让研究过程思路更清晰,更有逻辑。


进行实验时要有对照意识,设置对照实验,确保每次实验都能验证研究中技术组成的有效性或参数的最优选择。这种做法有助于强化理论、实验与结论之间的关联,从而高效地完成科研目标。

03

写作与投稿阶段


好的论文应该从问题出发。引言部分可以先介绍行业内的技术缺陷及其导致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技术贡献,并清晰地阐明自己的技术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这样结构清晰的论文,更容易被审稿人理解和认可。论文内容需要有依据,行业共识部分可以引用已经被广泛认可的工作作为证明,而自己的论点则需要用数据支撑。实验时要明确自己想表达的观点,讲好故事,使论点有理有据。


会议论文收到审稿意见后,通常没有修改机会。rebuttal的重点是简洁地解答审稿人质疑,最好用实验数据回应问题,做到理性而有力。当数据能够证明论文的正确性时,认真准备rebuttal、解决审稿人质疑,有助于提升通过概率。




03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医学图像与医学信号专业



李连玉,男,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医学图像与医学信号方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2区top期刊论文一篇,发表中科院3区期刊两篇,参与多项相关研究与项目。


01

前期准备与选题阶段


选题最重要的是要构思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想法。为此需要多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已有研究,广泛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汇报和同行交流也有助于启发思路,若缺乏灵感,可寻求导师或师兄师姐的建议。建议初学者先从应用型论文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深入至原创性研究。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减轻后期的研究压力。

02

研究与实验阶段


确认研究想法独特性后我们就需要进行实现,不同领域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相关领域,我们需要通过代码实现,这里我们可以借助AI进行优化。在实现过程中,逐步完善细节。在实验过程中,图线绘制和一些实验条件一定要做好记录,方便后续修改、整理。

03

写作与投稿阶段


在论文写作上,尤其要重视引言部分讲好研究故事,清晰展示创新之处。方法部分应突出主要创新点。英文论文润色可以借助AI工具辅助。另外,提前确定目标期刊的格式要求(如单栏或双栏),以减少后续格式调整的工作量。在投稿前,仔细阅读期刊的作者指南,确保符合要求。同时要认真准备推荐信等附加材料。






本期的介绍就到这里啦~👋

是不是觉得收获满满

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动手改进自己的论文了呢?

记得哦,发刊之路虽然不易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用心打磨

你的研究成果也有机会大放异彩!








THE REMINDER
小/招/提/醒

FUTURE IS PROMISING

戳戳小招后台,回复:考研倒计时  

完成每日打卡,离华科大更近一步!


你可能还想看:




文案|杨梦佳 吉皓哲

封面图|杨晨灿

编辑|刘振轩

审核|裴鉴 王国瑶 杨岚岚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致力于为准HUSTer提供最权威的考研资讯,为报考HUST的考生及在校HUSTer展示最丰富的校园生活、院系介绍、科研团队、导师风采、优秀学子,努力做好招生宣传服务工作,展示华中大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