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文化
来源:邹景良 邹氏春秋
【族人必读】邹氏家乘跋
“扫成屏障几千春,
洗雨吹风转更明,
应是天公醉时笔,
重重粉墨尚纵横。”
这首七绝是先祖道乡居士浩公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遇赦归航时在桂林漓江畔触景生情写下的《画山》诗。时隔近九百年,一九九二年夏四月十八在桂林阳朔友人家中有幸拜读,引发了积极探讨、深入研究、四处搜集有关邹浩公的历史文化、生平事迹、年谱家乘及社会交往等相关资料。从而积极策划重版刊行《道乡集》,主导参加重建广东南海宋承德郎邹公祠,和协助宣传发动重建南海宋大夫邹公祠工作,直到二00一年直接参加《中华邹氏族谱》的宣传发动,家乘搜集,史料调研,整理编纂工作,前后近廿年,所耗精力,所花心血,所用时间,所看书籍,所行市县,已成人生轨迹,不用多谈,因这是历史使命,族众厚托,先祖遗训。修纂《邹氏家乘》的过程,真是重现了我们邹氏历程“几千春”,真是能看到邹氏子孙不愧是顶天无愧怍、落地有铿锵,德厚天下而生息,披荆斩棘以立业,实在是可歌可泣,可佩可敬,可书可传。
道乡忠公在《修录世系序》云:“所贵乎世族者,世其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众也。然盛而勿传犹勿盛,众而勿亲犹勿众也,恶得以为世族也哉!欲传且亲惟修族系,族系既修则文献足徵,盛乃可传;名分有序,众乃可亲。”这就是我们修谱的意义和目的。又云:“祖宗既盛, 子孙益众,虽有谱书以载其美,而所以世济之者,则在后之人耳。凡我子孙于先代世系,必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失矣!"这是先祖浩公在宋时留下的遗墨,对我们寄予家乘必修的厚望。此次编纂《中华邹氏族谱》的完成,是继祖德以承先启后,遵祖训而慎终追远。
“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在《国语.晋书》中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我们是黄帝的后裔,出自其玄孙契之后。这些远古历史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殷本纪》,记载得甚明。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炎黄二帝其实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来的胞族,而姜、姬则是我国远古早期的两个著名姓氏。至于我们的邹氏其受姓之源的考证,从《左传》到《史记》的历史记述,从历代邹氏先贤在历次修纂宗谱家乘时的篇篇序言,都已郑重说明,今可列举多篇古代名贤所撰谱序,以明历史之实,以证实事之据。
宋元符二年 1099正月右正言邹浩在常州初修《邹氏宗谱序》云:“余邹氏,其受姓,本正考父因食采邹邑,子孙因氏之。”又宋绍兴五年1135正月,监察御史、工部尚书谢谔在常州《赵墅邹氏宗谱序》云:“邹氏出自微子之后,正考父食邑于邹,子孙因以氏焉。《春秋》有《邹氏传》13卷,传千百年。”注:《邹氏传》本是《春秋》经典五传之内,可惜今已佚。又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文华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使左仆射颖川陈伯康在《邹氏宗谱序》言“粤自邹氏之先,出自有商之后,周封微子于宋,正考父食邑于邹,因以邑为氏。”又宋淳祐三年 1243仲冬,邹岘撰《驾山邹氏宗谱序》亦云:“吾宗出自正考父,食邑于邹,以邑为氏。春秋时,值宋华督之变,奔鲁者孔,留邑者邹。”又云:“爱自考父以下,原原委委,手成一帙以付此,后来者参而考之。”又明万历四年1576仲冬,吏部给事中吉水邹元标在《雩都邹氏谱序》也云:“雩都森溪邹氏,等著姓也。源其初,自山东徙江南,自江南徙万安,自万安徙雩都,实与余同宗,发源于宋闵公之后,正考父食邑于邹,因以为氏。”又清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馀姚邹期生在《馀姚北城邹氏宗谱原序》也云:“谨接吾究其水木,裔出宋公微仲衍后,姬周时,正考父食邑于邹,其后因以邹氏焉!”综观列举六篇带有代表性,又是远在九百年前,近也有三百三十年时古代名贤所撰的序言。其共同都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邹氏其受姓,本正考父因食采邹邑,子孙因氏之。”也就是说明邹氏如果没有正考父“食邑于邹”,就没有其子孙以邑为氏的邹氏2900年历史。“子孙因氏之”,也就是正考父之次子宣靖以下约90代子孙以邹为氏而融合在泱泱的中华民族家天下里。“以邑为氏”正充分说明正考父之子孙正具有中华民族尊祖敬宗,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不端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通峰接岭,譬犹祖之亲而无不有本焉。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者谓之逆,遗者谓之弃,怀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之属莫大於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不毫或忽者也。”这是宋乾道九年1173宋端明殿大学士兼知枢院使歙州汪澈在常州《邹氏宗谱序》中所言修谱之重要性和历史性。序文中引天文地理大自然之规律喻家国宗族忠孝之道理。为人臣于家国必忠,而应为其各尽所能,鞠躬尽瘁;为人子于父母必孝,亦应尊亲敬老,慎终追远。历廿年的修谱历程,今幸脱稿,也可说稍尽了孝道,遵循了祖训,确实放到“谱系既修,则文献足徵,盛乃可传;名分有序,众乃可亲。”这次修谱的目的,实以寻根问祖,务求正本清源,也是这次修家乘中屡屡遇到的问题。如何考证,如何确定,这就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准绳。离开史实,离开时间,那就不成其为历史,修纂家乘,编写族谱也是如此。
本大支系,概自唐朝思道公以下,到江浙钱塘裔次支鸿公到实公世系重修编纂,实在是围绕北宋道乡居士忠公邹浩兄弟六人和其从兄弟起公的世系为依归。“ 思道公六传而生㵯、鸿二公”。㵯公自钱塘分支移居江西宜黄,繁衍生息,其子孙显赫唐宋,纵横江右。而鸿公仍隐居钱塘,逐为江南盛族。按元谢应芳所编《邹忠公年谱序》云:“公之鼻祖实居于杭之钱塘,自公之祖霖,宦游寓于常,喜风俗淳厚因家焉,遂为常之晋陵人,公之高祖智,任作坊使。曾祖元庆,任东头供奉官閤门祇侯,赠左屯卫大将军。生十子,皆力学以文著称。长子贾,仲子覃,相继擢进士第。公之祖霖,字仲说,盖舍人第十子也。天禧三年,擢进士甲科。其余七子散居四方。”故今常州城内化龙巷东有十子街地名,实源于此以纪念之。这是编纂此族谱有力的历史依据。
只要我们翻开邹浩遗著《道乡集》40卷和元谢应芳所编的《思贤录》6卷的有关多篇史实文章,实公以下的源流世系便一目了然。《道乡集》卷31的《曾祖诗训后语》、《冠柄文》、《洗幼子文》,卷33的《古铜炉铭》和《思贤录》卷1的《邹忠公年谱》卷3的宋陈瓘所撰的《邹忠公墓志》,《张夫人墓志铭》,宋杨时所撰的《沈夫人墓志铭》,宋方蒙所撰的《宋故广济军录事参军监真州军资库邹君墓志铭》及《道乡集》卷36的《至明弟墓志铭》篇篇史册,字字史实。本人笔下写家史,友人口碑留铭赞,何等真实,何等真挚。既记述了浩公真诚铭记曾祖诗训,耿耿传承先祖遗志,“不以宠禄为荣,而以阴隲苍生为念”,又向世人及子孙后辈实事求是地交代清楚本世系脉络。为我们今天修纂家乘族谱留下了最真实的家史,最珍贵、最原始的史实资料,这是承先启后,正本清源的最有力、最可信的史料,实在是只此独家真言,一家信史。此可辨别真假,此可分清是非。
这几篇墓志铭除《至明弟墓志铭》是邹浩亲手笔撰外,其余四篇均是北宋名臣所撰,都是邹浩公的同志密友,距今均近千年,并已记载人史册。只要翻开《墓志铭》,邹浩上至祖考,下至诸弟子侄,其生殁年月,诸弟何人,子侄何人,均一目了然。先看邹浩之父戬的《墓志铭》,其有云:“君娶同郡张氏,生六子,长即浩也。自太学出为襄州教授,洞、泂、沼皆举进士,竺僧早殁,况尚幼;一女,适应天府虞城县尉宋靖,孙男四人枢、柄、概、梓;孙女三人。”时隔十八年,再看邹浩之母《张夫人墓志铭》云:“孙男十二人枢、柄、概、梓、格、栩、构、楮、朴、樁、楫、檄,孙女四人。”然而在这次修纂家乘中,根据近千年的史实和留下来的可靠历史依据,在江西发现了有两支世系一开始便有错乱,在此必须加以澄清说明及认真纠正,这是历史遗留下来错误的东西,只能用历史事实和时间加以论证给予更正。摆史实,按时间,便可知谬误所在,过去历史资料因不足,以讹传讹,是不足为怪的。根据邹浩公《墓志铭》、《年谱》、《道乡集·洗幼子文》及常州、无锡《邹氏家乘》族谱记载,邹浩公共有四子:柄、梡、栩、相,以为历史所肯定。在这次修纂家乘中,必须要认真纠正有关宋代枢、桃和梅公归属何先考问题,有必要同江西雩都森溪枢公、桃公和袁州梅公的邹氏兄弟共同探讨本家邹氏历史,便可以迎刃而解,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首先,我们先在这里开门见山先提出枢公是邹浩的犹子而不是儿子,枢公和桃公不是同胞兄弟而是从兄弟。
在编纂邹氏家乘中,当查阅到江西雩都森溪长富合修的《邹氏家乘》时,从其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 眷生何春所撰《邹氏初谱序》到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吉水宗弟邹元标所撰《邹氏二修谱序》都曰“邑北乡森溪邹氏其祖枢公之子三十一郎为宋直臣邹浩之孙”。意思是说枢公是邹浩之子,也难怪到一九九一年雩都森溪邹氏在《邹氏八九连修族谱序》仍继续称枢公是邹浩之子了(是第四子)。历史不能模糊,父子不能混淆。只要将邹浩在宋大观四年为其二弟所撰的《至明弟墓志铭》中,亲自将其弟洞公的生平与家世向世人说明得一清二楚。其曰“君讳洞,字至明,上世盖杭州钱塘人。实大观四年(1110)二月廿一逝,享年四十九。赠朝奉郎。妻张氏,男枢,举进士。”又在《道乡集》卷14中有七绝诗一首 《枢侄以诗来次韵示之》,邹浩均从正面说明枢是洞之子,从侧面也说枢是其侄也。这实在是不可有怀疑,枢是何人之子,更不容再把侄儿硬说是儿子了。今再在这里举历史几例与枢有直接关系的诗文交往去再进一步证明 便更无可置疑了。只要我们翻开抗金名士宋韩元吉和陆游的诗文,更清楚证实了枢是邹浩的侄儿。韩元吉在其《送邹德章序》(《南涧甲乙稿》卷14)有曰:“尝闻其乡人言,枢(德章)道乡先生之犹子也,自道乡起家,邹氏之子弟,不登进士科者,六十余年矣!而得吾德章,容貌昂然,长身鬓鬚眉皆有似於道乡,又道乡之始仕也实掌教於淮南。今德章之於庐,亦淮南之地也”。序文中清楚枢是邹浩的犹子,犹子即侄儿非儿子也。《礼记.檀弓上》:“兄弟之子,犹子也。”后因称侄子为犹子,侄女为犹女。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陆游,在其《剑南诗稿》卷一亦有诗《往在都下时与邹德章兵部同居百官宅》,陆游的年谱中,介绍这首诗时,亦注明邹德章乃宋邹浩的侄子。
事实上从宋元到今,从同时代的历史名人的诗文到江浙多本《邹氏家乘》,乃至清康熙时《常州府志》卷17进士题名录都清清楚楚对枢公的身世家史、生平事迹如实地记入了史册,见证于历史名人的笔墨。枢,是邹浩二弟洞的独生子,字德章,宋绍兴壬戌(1142)进士。在这里还要郑重明确指出,从《宋史》卷34《邹浩列传》到邹浩《道乡集.古铜炉序》所列举邹浩的生平事实,从元谢应芳所撰《邹忠公年谱》到明清所编多本《邹氏家乘》对邹浩的出生历程概述,邹浩是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庚子1060十月十八,殁于宋徽宗政和元”辛卯(1111)三月 九日,而决非雩都森溪范阳堂《邹氏家乘.三修家谱序》 所云是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时的人。这里要请问,为什么会将邹浩的历史乱扯到邹浩还未出生四十年前的历史糊混一谈呢?这就是二百五十年前清乾隆十三年( 1748)时,还对邹浩公的真正生平史迹处于一知半解 ,或知其一不知其二 ,或以讹传讹随意抄袭又不加以认真考证、或缺乏历史资料而又实难进行调查核实以至在修谱时错乱之误也。在此应再以实事求是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历史之风,以明枢公本是洞公之子,而非浩公之子,以明枢公和桃公不是胞兄弟而是从兄弟。以告江西雩都森溪邹氏后人。
“起,字志成,以宋哲宗元祐五年浙江乡试解元,登元祐六年辛未(1091)进士,授从事郎历官国子监教授,为江西始祖,有明解大绅缙谱序”。这是常州显忠堂《邹氏宗谱》、无锡中和堂《邹氏家乘》早在宋时到明初,在仕宦录卷首同样以史实记下了起的概况。浩公更在宋大观二年( 1108)在所撰其从伯父扩公的《邹君墓志》早已提及起公之事(《道乡集》卷36有载。)这里江西始祖,实指的就是江西雩都桃公和袁州梅公昆仲两大支系之父考起公。他们都是先从江南钱塘迁徙庐陵吉水,再因宋末战乱而徙避雩都和袁州两地。“吉水邹氏,首称望族,今御极之有四年文献,诞敷史臣,坩笔綵舞,对扬王休,此其时也。适邹氏诸君有事於宗谱之后,求言於余,家与邹氏世为秦晋好,又与诸君子声气相协金兰友,凡所欲言虽愧不文皆素,所欲言而不能已,於言非等於世之挟持,聊应故事者,他如名宦事迹,阶级崇卑,功策显然备载家乘中。”这是明洪武廿年(1387)明解缙所撰吉水范阳堂《邹氏族谱序》序中所言,也正是指起之子桃、梅之后裔。然而袁州范阳堂伊村《邹氏族谱》却将梅公错编为浩公之后,这是不符合史实,亦是不可能的。按《道乡集》和《宋史.邹浩列传》史实,又按元时《邹忠公年谱》载云:“元符二年己卯 (1099)九月,疏谏立刘后,又疏论宰相章惇者三,遂以言事除名,勒停羈管新州(今广东新兴)是年十月赴新州,张太君、沈夫人俱自京师归常州。又元符三年四月十七,准告复官,及移差遺臣袁州监酒税。”见《道乡集》卷9《复官袁州监酒税谢上表》。勒停羁管新州,和监管袁州酒税,这些都是史实,有史书和年谱可查,但虽知邹浩在袁州监酒税,不外到任月余,便迁左右正言。左.司谏回开封京师,同时更重要的是邹浩已殁于宋政和元年辛卯1111三月初九。这里可从元谢应芳所编《思贤录.邹忠公年谱》、宋黄去疾所编《先生文靖杨公年谱》以史实可证。
《邹忠公年谱》有云:“宋政和元年辛卯春三月初九,忠公以疾终正寝,享年五十有一。是年冬十二月初二,葬公於常州德泽乡林庄,近祖考之茔,陈忠肃公瓘作墓志铭。”杨时亦撰有《祭邹侍郎文》和挽诗两首。《杨文靖公年谱》云:“政和元年辛卯三月四日到常,寓居龟巢巷,六日早谒邹侍郎,讳至完,时已病危,公至卧内见之,犹问时事如何。九日至完殁。”故《宋史·邹浩列传》有云邹浩“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往省之,薾然仅存馀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而载入史册。据此既可清楚知道邹浩公是如何在离留之际,仍关心国家大事,无愧于一生 至死不渝忠于国家和民族,大义凛然,可歌可泣。又可清楚考证了邹浩公的生殁年月的史实。但袁州宜阳伊村范阳堂《邹氏族谱》记载“梅公是邹浩之子,但梅公生于宋政和二年王辰1112七月十五,此时邹浩已去世一年零四个月 ,父考已殁,何来还会有儿子生。如果硬说梅公是浩公的嫡子,岂非咄咄怪事,这既有辱先考,又于常理史实不符。要知时间是最公正的,历史是无情的试金之石,岂容真假混淆。况且邹浩的原配正室并非姓蔺,而是姓沈,宋封蓬莱县君。宋杨文靖公时撰《沈夫人墓志铭》《集》卷31 ,又宋陈忠肃公瓘所撰《邹忠公墓志》亦分明史载浩公夫人沈氏蓬莱县君,是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 1061)殁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 ,年六十有九。其母姓氏不同。生殁时间不同,如果说梅公是邹浩之子,何来成立?何来有依据,岂不也只能说明不符史实,今天在修纂家乘中,必须加以纠正,正本清源,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我们再看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十二月初一,浩公次子栩公在常州知恩堂所撰常州《邹氏家乘·一修家乘序》有云:‘ 后唐之季,有讳实者为吾始祖,居钱塘,实生智,智生寿卿,讳元庆,吾高祖也。高祖生十子,皆文学也,七子散居四方,莫知所止,长子贾居湖广,次子覃之子游江西,第十子曰仲说,讳霖,吾曾祖也,宦游常之晋陵而遂家焉。传之保之讳戬是吾祖也;遗吾考曰志完,讳浩,兄弟六人:浩、洞、泂、沼、竺僧、況也。堂从枢、柄、概、梓、栩、朴、桂、柘、槐吾兄弟也。若存若亡,迁非一所;若支若派,散处四方,缘吾宗统也。”从这篇一修家乘序中,栩公已在860年前宋绍兴十八年(1148) 时,已指出覃之子孙宦游江西,而在枢、柄、栩、朴等同辈从兄弟中,别无桃梅昆仲之名字。从宋代最早邹氏家乘的原始史料看,只有覃的子孙,才迁徙江西。而覃则是迁徙江西的始祖,霖是迁徙常州晋陵的始祖。又据江苏常州赵墅显忠堂《邹氏家谱》、三古堂《邹氏家乘》、无锡中和堂《邹氏家乘》及丹阳正学堂《邹氏宗谱》、浙江姚馀敦睦堂《邹氏宗谱》都均记述覃公之孙起公,宦游迁徙江西吉水,为江西派之祖。覃,字仲讷,元庆次子,登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姚晔榜进士,宋景祐二年乙亥(1035)为广东转运使。据《广东通志》和《泉州府志》均有记述:“景祐二年二月在泉州,四月调广东转运使”。又据宋参知政事宋庠《元宪集》卷26有“广东路转运使邹覃,男之才可试秘书省校书郎制",都是指覃公之史实行迹。而伊村《邹氏族谱》有所记名阳公,同是宋大中祥符间进士,但绝对不可能是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虽宋大中祥符共有九年时间,却共有六科进士,但从覃公考取进士到官广东转运使,均有史实可考,据此伊村《邹氏族谱》讹记之阳公,实覃公之误无疑。今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推理之准绳。故雩都的桃公和袁州的梅公昆仲应以覃公为曾,起公为考编入《中华邹氏族谱》理在正本清源之必然,据以实事求是之无误。今纠偏谬误而修正,实同一宗脉以分支而矣!
在这里还要指出,为什么枢公的后人、桃公梅公的后裔几百年来都专称浩公为他们的嫡系先祖,是无须为怪的。在那个战乱频繁,灾难不断的岁月;在那个交通淤塞,信息不灵的年代,造成历史资料的散失,支系兄弟的迁徙,特别是浩公其人一生光明磊落,政绩显赫于时,朝野推仰。后世子孙无不以浩公的高大形象、高尚情操,高文大笔,高风亮节,为荣而自豪。“公昔在庭朝阳凤鸣”,“独公奋不顾身,犯颜逆鳞,论国事之大者于言路闭塞之时,号凤鸣朝阳。”这是宋杨时在其《祭邹侍郎文》、宋李纲在其所撰《道乡邹公文集序》中,异口同声,对浩公的追忆称赞。真是“高文大笔,佐佑六经,粹然一出,于正史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也。”其《道乡集》“文章以气为主,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英华,非渊源根柢所蓄深厚岂易致耶?士之养气,刚大塞乎天壤,忘利害而外生死,胸中超然则发为文章,自其胸襟流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由于浩公以其历史之事迹,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格,倚马的才华,修洁的志行,自宋至今,名满天下。“盖平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至垂绝而不忘也。”九百年来,浩公真不愧为后世邹氏子孙的典范佳模。得到后人的推崇称颂。在家能孝,于国则忠,这是浩公能成北宋一代名臣,深得后人敬仰之主要原因。
无锡邹氏,本多为浩公的三弟洞之后裔,明万历间,洞公之裔龙泾三房之裔湖广提学副使,中宪大夫愚公迪光,在惠山初建邹氏宗祠时却定名为宋邹忠公祠以祀忠公邹浩和奉至远公洞,浩公本居常州晋陵,理应祀在常州,何故无锡惠山有邹忠公祠?明万历进士高攀龙在其《宋邹忠公祠堂记》中,已清楚认真地回答了世人。是“复追念祖德”故“构祠泉上”以表公其人“立朝气节,彪炳天埌”。
明季后因清兵南下,无锡邹忠公祠损毁于兵燹,到清康熙重修,又到同治二年(1863)和惠山寺一起毁于战乱兵燹。 今逢改革开放时代,民族文化得以复兴,前年又在惠山寺山门左侧重建了宗祠,亦仍按邹忠公祠之原名不变;并与李纲祠毗邻并排通连在一起以供百 姓怀旧追思。可谓400年愚公初衷不变。“吾邑有公祠,九龙若增而辉,二泉若增而旨,公之祠与兹山终天地而不朽,为德于兹山之人久矣,其与至远公同配享,公而永永不朽也。”之所以枢桃、梅三公之后裔把浩公作为嫡祖加以纪念,历代模糊地编进族谱,因与无锡朴公之后之所以把邹氏宗祠亦殊荣为邹忠公祠道理如出一辙,是义之所在,德之所在,孝之所在。过去无锡惠山邹忠公祠门前两边挂着康熙史学家理学家汤斌所题的祠联,曰:“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晓行岭海,夜渡潇湘。”细读对文,深知其义,便知浩公确实名满天下,德比天高,而子孙后辈无不以之为荣。
家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历史确实源远流长,文化确实浩如烟海。我们邹氏是黄帝的子孙殷商契之后,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初以图腾玄鸟为氏族称号,《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是黑色,燕子是黑色的,所以燕子又叫玄鸟。后契又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赐子姓后到春秋时期,又以正考父因食采邹邑,子孙因氏之。我们邹氏之姓几千年的衍变,从黄帝姬氏到契图腾玄鸟称号再到封商易子姓,再到宣靖以下子孙因先考正考父食采邹邑,而以邹氏之。这些历史文化从传说到史实,无不反映了邹姓的来源多彩多姿,实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在编修邹氏家乘近廿年的时间时,学习了前人很多东西,翻开本本史册,细读篇篇序言,连贯疏通世系,力求正本清源。今在此略谈修谱过程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其一,史实,何之为史实?何之为历史资料?
1、史书 ,包括中国现存“廿五史”,各地方志书和各地家谱,这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前人通过记录、考证的史实资料。他已将历史本世系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行状、世系分布等交给你,使之成为第一手历史资料。
2、墓志、墓表和墓志铭。何为墓志、墓表和墓志铭:墓志,是放在逝去的人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墓表,是立在坟墓前,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而墓志铭,则包括墓志和铭文两部分散文,但他们都有二个共同点,都题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更详细的标明本人的名、字、号和家世,上至高曾祖考,下至婚配子女孙曾,写清本人的生殁时间和墓葬时间。而撰文者都是历代有名的学者或有名望的人士,亦有的是死者生前自撰,可作为最重要、最可信的历史资料,是编纂族谱世系可靠的依据,他可补史书的不足,纠讹传的不实。唐朝时代邹氏人的墓志铭,据资料档存极稀罕见不外仅存1 --2篇碑刻,在编纂族谱搜寻资料过程中,今共找得百余篇墓志铭,都是宋元明清时所编写,今已编成目录册附后,可供参考。墓志铭等本为碑刻,但其文为人所撰,故碑刻全文内容,多可在名人的诗文集中找到,多看古书,便很容易如愿以偿辑到。如据《宋故广济军录事军监真州军资库邹君墓志铭》可知邹浩公祖考的出生年月,又可知邹浩公有兄弟六人。又如据明.湛若水所撰《明故奉政大夫福建兵备副使易斋邹君墓志铭》便可知邹守益之父贤公的生殁年月和配葬,又可知邹守益上下九代之脉络,比任何谱牒有关邹守益的世脉还可靠和准确。又如据邹浩公所撰的《至明弟墓志铭》,既可知洞至明的生殁年月和配葬,更知其独子曰枢,字德章,从而以事实纠正了江西雩都说枢公是邹浩公的四子的错误和讹传。
3、历史名人的序记与诗文,这些遗著和集著,对修谱和鉴证人事最有力的依据,人证作者,物证:诗文。在诗文中往往是史实的和盘托出,或是时间的充分点明。如邹浩公所撰七绝诗《枢侄以诗来次韵示之》,又如浩公在《道乡集.洗幼子文》中记的是相公出生时“三朝洗礼”时对季子相公寄予厚望一事。此文有“据潇湘之上游”一句,正是相公出生之时,也是浩公“南迁而未赴昭州之日”,按元谢应芳所撰《邹道乡先生年谱》即当年为宋崇宁二年(1103) 癸未正月。所以南海邹伯奇在清咸丰十年(1860)庚申七月所撰《道乡集跋》郑重印证《洗幼子文》“有据潇湘之上游"之句,是生于南迁之后,其为季子相而作可知也。这次编修《中华邹氏族谱》果从无锡中和堂《邹氏家乘》卷六找到了相公之简介,其实早在明初至康熙、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无锡历经九峰、省滩、九楫、小山公几次编纂《邹氏家乘》从浩公的仕宦考和相公生平中已清楚记载:浩公子三柄、栩、相,江南统谱只载忠公子二柄栩,考忠公南谪昭州时,李翁鸿敬公忠诚,以女奉箕帚生子一相,今广东南海、雄州等处皆其裔也。再连系明弘治十五年(1502)孟秋吴琏所撰《南海泌冲邹氏重修家谱序》和明隆庆四年庚午( 1570)李义壮所撰《泌冲邹氏始祖宋承德郎墓碑志同时记载南海邹氏“世系始於常州晋陵,宋元符间吏兵二部侍郎,宝文阁直学士道乡忠公,以谏立后,削官羁管新州,又谪昭州。生子三柄、栩、相”。古今、前后典籍、家乘所得史实资料相引证广东南海相公正是浩公之季子无疑,历史的记载无私,伯奇的论证正确,今天的核实确凿。正是先祖道乡生前古之有文,历代史书皆之有载,江南家乘有文,南海族谱有序,《广东文徵》有记。
其二,时间。时间是历史形成的先决条件,没有时间的事,不可能成为历史,只能作为传说而已。在修谱过程中,时间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是事实的第一依据,他是辨别人和事是真是假的证据。时间可指人和事发生的时间,如人的出生在何年何月,事情发生何时何代,这必须要准确,不容许有丝毫模糊。时间可指家族的世传几代?如按常理,每一代平均相隔为25——30年在此范围时间不可能太长或太短,因为一个家族往往都有300、500年历史,长的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在漫长的岁月里必经历代战乱、灾难,或迁徙的过程,更会造成平均世代相隔的时间加长。由于时间能鉴定事情的真假。在修家谱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都有常理的存在,这些常理都受时间所约定俗成。如子女的年龄不能大于亲生父母,父死一年后不可能再有儿子出生,这些都是常理。如江西袁州梅公不是浩公的儿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时间所判定,再加上其他史实记载,只有起公才是本家族的江西始祖,所以梅公只能是起的儿子,才符合客观实际和史实。因为浩公殁于宋政和元年(1111)三月初九,而梅公生宋政和二年(1112)七月十五,浩公死后一年零四个月,梅公才出生,此是常理决不可能有的事实。在编纂族谱过程中,有不少世系,由于改朝换代,政治动荡,加上战乱频繁,干戈四起,灾难逃亡,而迁徙到外地或边远戎谪地方,如宋季从江南向闽赣迁徙,元未、明季的反元抗清,有的向湖广迁徙,向四川、贵州避难。或返迁淮南苏北。试详举苏北宿迁聚初公的后裔,在修谱后期庆平宗亲等携带简谱从宿迁到武昌,目的认祖寻宗,查核其祖源如何,其原来族谱又将道乡之后,误写别字为“道卿之后”,但其族谱写明是从常州府武进县迁苏北宿迁,又祖讳雪深公,后主要据其现有世传数,按常规每传时间计,完全符合正常繁衍时间。加上武进由村三古堂《邹氏家乘》有载七十世雪深居士的人文资料,其长子初又缺考。因此综合考证,据其迁徒苏北的时间及世传多少的综合时间,认定宿迁初公支系,正是六百多年前雪深公居士长子初公之后而编人《中华邹氏族谱》常州武进由村烈公支系。另外我们还通过抓住明末清初,因战乱迁徙的时间,顺时间寻源头,先后为四川岑巩县国文号元魁公、和苏北沛县艮公支系的无锡洞公祖源而分别如实接上无锡东禧支宁七公之后和无锡寿六支师正公之后,解决了自明末以后350多年支系未明的历史,这是编谱廿年中能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准绳的几宗实例,从而使长则七百多年、短则三百多年的遗留下来家史能得到如实的解决和充实,迁徙在外,飘游在外的同胞宗亲能达到了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的目的。
其三,方言。这次编纂《中华邹氏族谱》遇到了一个不可轻看、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口音方言。何谓方言,某地之语言也,不通行各地者之语言称方言。如北方语、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语等,在岭南广东、广西,最常见的多是粤语和客家语。这次邹氏编谱,从宋代到清初,我们发现从江浙或闽赣迁入岭表两广的邹氏,主要的有三大支,1、有从南宋绍兴间迁徙入广东南海、雄州和广西柳州路、桂东南的北宋邹浩后裔支,此支又从元末或明末清初有分迁到清远、佛冈、钦州及海南岛;有分迁到广西苍梧、博白、平南、桂平及乐业县等地,此支人数众多,遍及两广,入粤时间最长,人文史迹最多,各家乡均讲粤语,遍散广府周围,可谓历史近千年,子孙三十多代。2、有从宋末从福建迁广东长乐南宋邹应龙后裔支,此支又从元末或明末清初,有分迁到惠阳、惠东、博罗等地,有分迁到丰顺、揭阳、揭西、普宁、大埔、潮州等;有分迁到深圳、河源、紫金及广西贺洲、北流等地。此支人数称雄,遍及潮汕平原,东江流域,距今730年历史,各家乡均讲客家话,可谓“南谷春秋盛,华阳世泽雄”。3、有 从元末从江西吉水迁徙广东惠州府龙川县邹希尧后裔支。此支又有明末清初有返迁江西遂川、上犹、袁州、全南、赣州等地;有分迁河源、五华、兴宁、紫金、博罗、和平、从化、花县、龙门、增城、大埔、阳山等地;有分迁四川保宁、广西容县、湖广酃县等地。此支人数鼎盛,遍及岭表内外,正谓“龙川绵世泽,吉水育长春”。距今近850年历史,家乡多讲客家语。在这次修谱过程中,为了核实、理顺、调查邹浩公支在两广的分布情况,我们已走遍两广大小数百个村庄,查阅了大量地方志书,得到了各地方志主管部门和各兄弟的支持配合,在此仅表示感谢。
在这次修谱调研中,除了要据旧谱提供的历史资料和世系纪要分析外,我们还依据方言怎样去作具体分析。这就是在两广地区区分浩公支系和其余两大支系的一个很重要依据,因为凡浩公支的都不讲客家语,而其余两支都均讲客家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七绝中的诗句,这里指乡音即方言,虽远徙在外,而方言不改的举证。又晚清外交家诗人黄遵宪,是广东嘉应今梅州人,在其《境庐诗草.己亥杂诗》其中有七绝诗:“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伏前”。指的就是客家先民,南渡长江,辗转迁徙,后定居闽、粤、赣诸省,但方言客家语不改的史实。所以我们在调查核实浩公支系或是应龙公、希尧公支系时,从其村中邹氏人的方言,是讲粤语或客家语,便可初步断证其支系的归属,所以我们在调查、核实、编纂的全过程中,对方言应该慎重加以分析考虑。不要只凭某一先世名字相同,便妄下结论归属,更不应有攀附之念,删改前人留下的史料而自编资料,盲目乱扯上关系,这是我们编纂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这次修谱,关于正确处理广东高州浩公支裔英公支寻根问祖的核实,虽几经周折,从我们远赴两粤交界的粤东下四府和粵西桂东南,到高州茂名英公之裔三回南海寻根问祖,前后近五年,最后还是取证定论於族谱的有关资料和方言,他们讲的是粤语而不是客家语,判定他们是浩公之裔。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区域,多聚邹姓人,而且都是浩公之孙继尧、继孔、继孟之裔或应龙公之后,他们因历史诸多原因同在-一个村庄居住,其清代或民国时所编或手抄的族谱,经常将浩公、应龙公的历史资料世系资料混在一起,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人与事面前,方言的取证,就来得更加重要了。今天高州茂名地区之邹氏支系的祖宗归属取决于方言,按其历史,编进了《中华邹氏族谱》浩公世系南海继孟公从化72世甫公之后,即达到了高州邹氏认祖归宗的目的,又补正了由于明初以后继孟公支系的不足。又充分说明了方言对这次修编家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其四,家训。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庭训闻名世界。凡泱泱大族,其先祖必有著名的家训,留给后世子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各个家族、各个家庭延续、积沉而成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中国家训,是先人向后代传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方法。过去古代先人十分注意言教,更重视身教。教育后代,自己先要修身,做出榜样,正所谓言传身教。过去家训,主要以立德为本,注意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而立德的根本最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这是为人应最清楚的道理,所以家训是维系一个家庭长盛不衰的纽带,这是家族的传家之宝。当今修族谱的十多年中,也很多时凭家训的世代传播和编纂在各族谱里,能起到了认祖归宗,正本清源的作用。先祖北宋元庆公的《舍人府君诗训》“二亲执手丁宁道,治取苍生阴隲归”诗,和北宋浩公的《座右铭》:“欻炎凉其再序,报罔极以何如,有田以足尔之食,有屋以宁尔之居。奉先训以夙夜,无自画于须臾。声载实而远鹜,焕祖考之规摹。”等祖训,而成为我族之本,邹家之宝。江苏常州晋陵、钱塘馀姚,凡实公之后,对《舍人府君诗训》的忠孝之道,历世子孙刻心铭记。故历代已成我邹氏辨宗亲、正本源之凭证。加之浩公不仅有《座右铭》“奉先训以夙夜”之言。在宋绍圣三年(1095)八月一日对撰有《曾祖诗训后语》以告训后来各子孙,言先祖都官郎中,仕三十六年,年六十三以殁,未尝一日不奉训谒,故所至以官为家,以民为子。“能尽人子之道。”又言:“先孝都曹尝语浩曰:‘吾将以诗本刻石传示子孙,世世奉承此心,弗坠庶几,稍称前人,所以垂裕之意,一有违叛,是辱其先,是大不孝,非吾子孙也’”又言:“盖曾祖之意,无所不在不直,为先祖发也”。故九百年浩公岭南之季子相公之后在《泌冲邹氏始祖宋承德郎墓碑志》亦有“远鉴正言座右之铭,近守建阳永诜之训,畅其枝益培其根,衍其流益濬其流,则邹氏之兴,虽百世可知也”之碑刻。在这次修谱联宗我们到广西钦州黄坡启邹屋村,到广东吴川塘溪调查核实资料,除了凭方言判断外,更重要还有对其家训记载的考核。“正言座右之铭,建阳永诜之训”是九百年前,是500年前订下的家训,其族谱里记载得一清二楚,黄纸墨字,历史铁证,加上泌冲邹氏的历史资料在明季战乱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连续四十年的战争频繁和政治动荡已基本荡然无存。今天重得此历史资料,全凭有赖中华民族文化得到逢生复兴的今天,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兄弟团圆,世系接续,认祖归宗,正本清源,更赖传家之宝——家训掷地铿锵的伟大。这次修谱既能寻回了传家之宝:家训,又能将钦州、防城、吴川、遂溪等的邹氏世系修纂清楚,联统在北宋浩公之世系以补历史的散佚和释怀了500年的遗憾。
史实、时间、方言、家训,贯通着十多年修纂邹氏家乘的全过程,今天《中华邹氏族谱》第四卷即将付梓,我们只是为了增强邹氏家族和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及凝聚力作出应有贡献。我们子孙后辈,今后还要细观舍人公丁宁训诲之诗训,明了郎中都曹勤恳奉承之意,取鉴正言忠公忠孝方正之道。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子孙“立德”,要做到始序有恒,厚正不改。
愿邹氏后人,能将碣石谈天之伟,东海鼓琴之风,梁园辞令之美,龙图抗疏之忠,丰城殉难之节,安福良知之学,东林忧国之心,南海科教之实,承先启后,发扬光大。念先考而慎终追远,行德道以孝礼为先,奉忠节以家国为大,守诚信以道义施行。
庚寅年端午于广东南海浔峰洲华福园
庚子中秋佳节再复审于泌冲村原三房邹氏宗祠之后华福园
南海邹景良谨识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