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历史遗留问题”,梅德韦杰夫提出新说法,希望获得中国支持

职场   2025-01-04 00:01   湖南  

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选择此时高调访华,此举引人注目。

梅德韦杰夫此次访华,显著亮点是他发表的总结文章《论国家认同和政治选择:俄罗斯和中国的经验》,该文深入探讨了中俄两国的相关经验。

文中要点有二:中俄将共担人类责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美西方则企图推行类似科索沃模式的分治策略。

那么,这两个重点究竟各自蕴含了怎样的意义呢?

【何为历史遗留问题】

谈及中俄“历史遗留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沙俄与清政府签署的《瑷珲条约》,以及因此导致的大片领土流失至沙俄之手。

但此处提及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与领土息息相关,所指并非清朝时期的失地争议,而是关乎台湾与乌克兰的议题。

简而言之,这些地区法理上属主权国家核心领土,却暂被分裂。对中国而言,盼台湾列岛回归;对俄罗斯,则期望解决乌克兰问题。


此概念更像是历史遗留的未竟事业,而非单纯的法律遗留,它是现代国际格局中困境的一种延续。

自1949年起,台湾问题遭美西方干涉势力推至国际层面,沦为“遏制中国”的棋子。

岛内兴起美西方鼓动的“去中国化”风潮,波及教育、文化及政治领域,蓄意中断台湾与中华文化长达千年的深厚纽带。


有当局企图扭曲学生历史观,称某地“从未属中国”。这种伪科学与伪历史,让人忆起历史上种种“重塑民族认同”的企图。

在俄罗斯,乌克兰问题同样承载着复杂的历史遗留痕迹,其背景与影响均显得错综复杂。

历史上,乌克兰与俄罗斯共享深厚的斯拉夫文化、语言和宗教根基。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逐渐变为美欧对抗俄罗斯的重要前沿。

民族认同的鸿沟日益加深,斯拉夫的共同根源遭“去俄罗斯化”教育及政治割裂,乌克兰人被塑造为一个与俄罗斯文化截然分离的“新族群”。

梅德韦杰夫认为,乌克兰问题是西方以意识形态分裂为手段打造的“实验场”,与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


【美西方惯用的“科索沃模式”】

“科索沃模式”即美西方在多极化冲突中常用的分治策略,借助外部干预、扶持分裂力量、加剧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对立,旨在使某地区从原国家中脱离。

科索沃战争是此模式的典型,美西方借“人权干涉”之名,通过北约轰炸介入南联盟内政,最终促成了科索沃的独立。


该模式随后被多次沿用,成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常用的策略手段。

与科索沃情况相仿,西方把“人权”和“民主”作为干涉手段,为“台独”势力在国际上搭建舞台,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美西方不仅在军事上支持“台独”,还试图在外交上将其塑造成国际共识,这与他们当年支持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裂的手法如出一辙。

香港局势更为隐秘复杂。美西方无法直接干涉中国内地,却仍试图在香港采用相似的分裂策略。

他们资助非政府组织,培养民主活动者,并推广香港本地“独立文化”概念,意图在舆论和文化层面渗透分裂国家的思想。

例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多次被曝拨款干涉香港事务,相关资助与活动旨在推动“香港民族”叙事的形成。


这些方法与科索沃案例本质无异,区别在于香港乃中国特区,西方在法律主权上难以直接插手,故其干预更为隐蔽和间接。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的不同之处】

初观之,台湾问题与乌克兰危机似有诸多共通,均受美西方干预,然其性质及深层逻辑实则相异。

台湾问题的核心乃国家统一,属中国内政。自古以来,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确凿无疑。

无论是明清两代的统治,还是近代《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1945年抗战后收复台湾,这些历史事实均确凿无疑,不可撼动。


台湾问题的本质非“两国”主权争议。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和平统一,外部势力制造的“台独”假象,不改国际法和多数国家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

乌克兰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告独立,其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得到了国际法的明确保护与认可。

乌克兰领土争议不断,克里米亚历史上长期属俄,东部顿巴斯地区亲俄势力与中央政府矛盾升级,致使国家内部分裂加剧。

美西方提供的军事援助、经济支持及推动的乌克兰“去俄罗斯化”,使乌克兰成为俄美角力的前沿,致使其问题复杂化,成为区域冲突与大国对抗交织的焦点。

另一显著差异在于解决途径的不同。中国坚守和平统一原则,并构想“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带来了政治解决的途径。


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强硬策略,涉及军事行动、兼并克里米亚及支持东部武装,旨在重新划分地区格局,明确主权边界。

相较于乌克兰问题的冲突与对抗解决路径,台湾问题更注重法律与政治框架的正当性,呈现出不同的解决侧重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梅德韦杰夫表示,2024年12月14日,俄中两国将携手应对,共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问题。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讯,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于2024年12月14日在《国际生活》杂志发表文章,探讨国家认同与政治选择,以俄罗斯和中国为经验案例。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