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毛泽东主席逝世。凌晨两时许,华国锋在中南海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关于毛主席后事的安排。
此时,江青猛然起立高声道:“尚有一重大事项,即邓小平问题,若置之不理,便是对主席的不忠。”
她妄称毛主席被邓小平气死。华国锋冷静回应:“
叶剑英元帅愤然拍桌:“主席逝世,我们面临艰难时刻,中央政治局须遵循主席遗嘱,此刻务必团结,紧密围绕华国锋同志领导的党中央。”
叶帅的发言后,全场陷入沉默。
华国锋续言:“主席离世,我们须团结,勿让宵小得逞。”众人皆力挺叶帅与华国锋。此情境下,江青无言以对。
【从县委书记到国务院总理,毛主席看对的人】
解放战争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逼近南京。按政策,华北共产党干部半数南下接替工作,半数留守原地。
山西交城原县委书记响应党的号召,转至湖南湘阴县继任县委书记,未料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工人家庭,少年时得知红军在陕北,心生敬仰,对毛主席产生了无限崇拜之情。
七七事变后,华国锋怀揣革命理想投身抗日,于基层锻炼并加入游击队,其英勇智慧赢得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华国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黄崖、古交战斗,并在解放太原中立下大功。此后,他历任交城、阳曲县委书记等职务。
山西太原流传着一首知名民歌,歌词唱道:“交城山中游击队至,队中有一位华政委。”
华国锋透露,其母共生四子,仅他与另三兄弟存活。他原名苏铸,后更名华国锋。
作为地道的山西人,华国锋到湖南后遭遇工作重大挑战,主要是他不熟悉当地方言及风土人情。
华国锋乡音浓厚,干部们担忧。但他实事求是、勤勉踏实,获得领导认可,被调至湘潭县任职。
抵达湘潭后,华国锋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
湘潭虽被誉为鱼米之乡,但民众生活艰难,温饱成忧。鉴于此,华国锋决定深入调查民情,以寻解决之道。
华国锋亲戴草帽,深入民家,与百姓共生活。他要求同志们务必与群众交谈,甚至可借住民家,以增进联系。
华国锋亲身调研数月后,提交了一份详尽报告,并附上改革建议,期望领导能予以重视。
省领导尚未审阅的文件,率先被毛主席所查阅。
湘潭县乃毛主席故乡,1955年他回乡考察时,县委书记汇报称,近期该县新任书记工作积极,已提交一份工作报告。
毛主席审阅报告后大为惊喜,因他重视深入群众、考察总结。华国锋的作为,与他青年时的干劲颇为相像。
毛主席指示省委书记,要求召见湘潭县的华国锋。
当年,毛主席在湖南会见了众多干部,其中华国锋独树一帜,他是唯一一位未达到省级及以上级别的干部。
华国锋衣着简朴,言辞简洁,毛主席赞誉道:“你便是我们心系的人民公仆。”
毛主席提问时,华国锋对答自如,其老实忠厚的性格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4个月后,毛主席特许华国锋出席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听取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汇报。
毛主席破格让华国锋参与高层会议,表明对华国锋的肯定,并寄予厚望他能推动湖南农业的发展。
从某种角度看,这对华国锋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华国锋长期扎根湖南农田,与民众紧密相处,致力于解决农民粮食问题。此时,大学毕业生袁隆平寻至,希望与华国锋合作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发表了《水稻雄性不育性》论文,该成果震撼了湖南农业部。然而,众多领导因谨慎起见,未敢轻易批准袁隆平进行试验田的申请。
若试验失败,众多百姓将面临饥荒。华国锋闻讯后立刻支持,指示:“安心研究,失败无惧,必要时可向中央申请资金。”
在华国锋的坚定支持下,袁隆平团队在湖南启动了杂交水稻的深入研究,工作迅速且声势浩大。
1970年,调至省里的华国锋获悉,袁隆平面临重大挑战,其精心培育的上百株实验水稻遭洪水侵袭,全部损失殆尽。
华国锋对袁隆平说,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972年后,在中央工作的华国锋获知袁隆平的好消息:杂交水稻成功推广,该研究震撼了中国农业界,乃至全球。
袁隆平迅速为全国人民所知,许多人未曾料到,是华国锋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研究工作。
华国锋在国务院协助周总理时,仍拨出百余万资金助力袁隆平的研究工作。
华国锋的积极态度获得周总理的赞许,同时也赢得了毛主席的肯定。
周总理与毛主席商议后,决定由华国锋主抓国务院农业工作。自1972年至1976年,华国锋致力于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不平凡的1976年】
1976年对华国锋而言极为特殊,这一年充满了非比寻常的经历与挑战。
1975年底至1976年1月8日前,周总理病重时,国务院工作由华国锋代办。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深受全国人民爱戴。
接下来是周总理接班人的问题,当时有多位副总理,但毛主席建议由华国锋任代总理,负责国务院日常事务。
数月后,毛主席病情加剧,与中央政治局同志商议,重申提议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及国务院总理。
华国锋以其能力、贡献及威望深得人心。数年间,他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注重科技人才培养,成就显著。
同年,华国锋完成了三件大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深切敬佩。
唐山大地震后,他亲赴灾区慰问;毛主席逝世,他领导粉碎“四人帮”;并主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以供后人缅怀。
1976年7月28日,唐山遭遇7.8级强震,瞬间化为废墟。毛主席闻讯,召见华国锋,指示道:“你代我前往唐山,慰问灾区人民。”
华国锋迅速前往灾区,手持喇叭宣告:“党中央将全力支援重建,北京病重的毛主席亦牵挂大家,他与大家心连心。”
听到一遍遍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华国锋眼眶湿润,激动不已。
华国锋曾向毛主席提交《唐山灾区通报》文件,此文件为毛主席生前最后批阅的一份,内容关于唐山灾区情况。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去世,终年83岁。
毛主席逝世数日后,李先念向中央政治局可信赖成员传达指示,称华国锋决心处置“四人帮”,具体时机尚待商议。
汪东兴、李先念及叶剑英元帅均坚决拥护华国锋的决策。
9月底,叶剑英忧虑军队状况,询问华国锋是否有把握,华国锋毫不犹豫地回答:“有把握。”
10月6日,华国锋主导下,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十年浩劫”的终结。
华国锋在毛主席逝世后,召集中央政治局成员,共同商讨并确定了毛主席后事的处理办法。
按毛主席遗愿,他愿遗体火化。但华国锋认为,作为挽救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遗体应被后人永久瞻仰。
华国锋的提议获众多同志及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他提议,首先进行遗体防腐,随后制造水晶棺,并着手建造毛主席纪念堂,整个工程需在一年内圆满完成。
宏伟建筑于一年内顺利建成,这些壮举得益于华国锋的有力督促,彰显了他在工程推进中的关键作用。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对外开放,吸引各地群众纷纷赴京,只为瞻仰毛主席遗容,表达深切怀念。
【鲜为人知的晚年】
华国锋作为党的领导人,中南海摄影师回忆称,他在任时从未携夫人出席活动,体现了对家人的严格自律要求。
退休后,他对子女的要求依然严格。他坚持自己的标准,期望他们勤勉上进,不断进取,始终保持对子女的期望与要求不减。
北京西皇城9号,为华国锋晚年居所,乃一四合院。访客入门即见巨大葡萄架,此乃华国锋晚年之爱好所在。
华国锋曾在北京多个葡萄园学习,深入研究葡萄种植与农场管理技巧。
现在他在自家小院栽了许多葡萄,每逢有客来访,他便热情邀请:“请品尝些葡萄。”
作为山西人,学习种葡萄对他而言本是新奇之事,但他却乐在其中,不亦乐乎。
华国锋家中陈设简朴,客厅仅挂有一张毛主席像,其余并无多少显眼物品。
华国锋除爱种葡萄外,还热衷于写毛笔字。他墙上挂着幅大字“清静”,这或许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2006年,袁隆平造访了华国锋的家,成为一位特别的来宾。
早年,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获华国锋大力相助,他铭记于心。华国锋表示:“袁隆平同志的贡献,全国人民铭记。”
袁隆平言:“华老,若无您昔日支持,杂交水稻难有今日之成就。”
两位老人并肩而坐,畅谈往事,他们跨越世纪的对话,令人深感动容。
对华国锋而言,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事务,即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自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后,华国锋每年都会前往瞻仰毛主席,这一习惯从未间断,年复一年,始终如一。
抵达毛主席纪念堂,华国锋总率先高呼:“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鞠躬!”这呼声真挚深沉,直击人心。
2008年,华国锋因身体状况不佳住院,恰逢奥运会开幕,友人建议他前去观看,但他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
他言道:“我已无力前行。”未曾料到,这竟是华国锋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党中央评价其公正,退休后他持续关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直至生命终点。
历史自有评判,后人定当铭记华国锋所做出的贡献。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