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邵阳有工业吗?
打开《邵阳工业志》,有关建国初邵阳工业的描述寥寥,偏居湘中南,战火中的国民党政权在邵阳几乎没有工业布局。不过,这并不意味邵阳的工业为零,在当年,市区的背街小巷,狭窄里弄里,我们能找到一些私人办的工厂,你可以说他们是工厂,也可以说他们是作坊,因为这些工厂的职工加在一块不过200人。这些作坊式工厂里,邵阳造出了玻璃、绸布、文具、电灯、锅碗,没有大机器,没有汽车轮船,我们的工业产品大多用来满足大家的吃穿基本需求。1952年开始,经过公私合营,这些作坊成为了邵阳最早的国营工厂。
第一次腾飞的努力:邵阳土地上每平公里有个炼铁炉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邵阳筑炉炼铁的情景(资料图)
1958年,那是个沸腾的年代,全国各地粮食产量放卫星,大炼钢铁试图超英赶美。此时,邵阳地委做出决策,以钢铁为中心,迅速发展工业。不讲经济规律,不考虑地下是否有铁矿石,不管手头是否有技术,一个又一个土法炼钢炼铁的炉子就这么被立了起来。土炼铁炉总数达20143座,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邵阳的土地上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就一个炼铁炉子。宝贵的煤炭被挖了出来,大树被砍到,没有铁矿石,村民拿出自家的铁锅铁农具,铁是炼出了,可大多属劣质品,无法创造市场财富。3年后的1961年,地委决定所有铁厂要么下马要么转产,邵阳人大干工业的第一次拼搏就这么宣告失败,事后总结,官方认为,“邵阳煤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这次工业浪潮留下的也不全是惨痛,此间邵阳市糖厂成立,成为湖南第一家中型机械化糖厂,市区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几十年间都以这家工厂命名。
中国120个老工业基地算咱大邵阳一个
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湖南工业的最大赢家属株洲,进入1960年代,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建设,说的是1964年开始国家出于备战考虑,将大批企业从沿海地区搬迁到中西部13个省区,邵阳就属于三线建设地区)的东风吹到了邵阳。2013年,国务院发布老工业城市名单,这些老工业城市分布在27个省区市,120座城市中有25个省会以上大城市,95个地级市,95个地级市中就有邵阳的一席之地,要知道全国地级行政单位有300多个。湖南共有6座城市进入老工业城市榜单,除邵阳外还有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娄底。
好一座邵阳城 一半市民是产业工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拍摄者在东塔公园拍摄人民广场的全景照片。(资料图)
作为三线建设中重点城市,从1965年开始,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热闹起来,从一座历史人文城市一点点变作湖南工业重镇。据《邵阳工业志》记载,从上海等沿海城市搬迁而来的大型、中型工厂就有约20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从30后到80后两三代邵阳人的集体记忆。
让我们看看这份搬迁名单上的一些名字吧:邵阳纺织机械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湖南印刷机器厂、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中南制药厂、邵阳纺织厂、邵阳冷库、长沙机床厂邵阳分厂、邵阳农药厂、中南制药厂、湖南半导体器件厂、邵阳纸板厂。
趁着新贵工业基地的东风,邵阳原有的一批小企业迎来新生,在这轮迁入潮中陆续扩建,共同撑起工业新城邵阳,它们包括:邵阳矿灯厂、邵阳机械厂、邵阳造纸厂、市化工厂、市水泥厂、市制药厂、市电池厂、市织染厂。
1970年是邵阳工业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在城东的五里牌,一座巨大的工厂被建起,湖南省汽车制造厂,这家企业成为这座城市工厂群中的标杆,鼎盛时职工人数达7000左右。
经过这样一番辗转腾挪,邵阳的工业不仅有了全国范围不容小觑的实力,也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纺织机、印刷机、汽车、液压机,机械制造成为了城市名片。
那是没有农民工的年代,当年生活在邵阳城里的人,大多数要么是这些国营企业的员工,要么就是职工的家属,市区总人口不过20万上下,1970年代就拥有了10万产业工人大军,双清区(当时称东区)是邵阳的工业中心,工厂最扎堆的工业街一带,聚集了4万工人。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有“邵阳造”
1980年代初抵达巅峰,从1970年到1990年,算是邵阳工业的黄金二十年。在那个年代,邵阳人走出去有自豪,也有吹牛的资本:
湖南印刷机器厂跻身全国印刷机械行业四大家族,是全国胶印机行业的三强。
邵阳液压件厂的经济效益常年位居全国同行前茅。
比肩一汽的解放、二汽的东风,湖南省汽车制造厂产的载重4吨“湘江牌”货车也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一年造汽车2029辆,无可争议的全省老大。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这颗卫星上叫三极管的零件来自湖南半导体器件厂。
邵阳毛纺厂拥有湖南唯一一家洗毛基地。
邵阳化纤厂是整个中南地区唯一能生产粘胶长短丝的企业。
1984年,当时的邵阳地委给红火的工厂添了一把柴,地委出台政策,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还权于企业”。
大件能造印刷机、纺织机、汽车,日用品能造电风扇、洗衣机,除了石油天然气、食盐,当时的邵阳城几乎啥都能造,不光造得出,质量还响当当。1990年的数据,邵阳有388种工业产品获得省优、部优、国优金字招牌。
那个年代的邵阳,有着极高的就业率,肖林回忆,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甚至国家干部都想来邵阳,进家企业端铁饭碗,“他们都是当年最吃香的人群,你想想当时企业的工资有多诱人?”
湖南14个地州,如今的邵阳的经济指标往往倒数,在辉煌的年代,邵阳一座城市的工业增加值曾占到全省的1/6。可悲可叹啊!
回忆历史,展望未来,邵阳人还能不能再次雄起,重现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希望勤劳的邵阳人撑起邵阳工业的一片天,找回这座城市失落的辉煌过往。加油!我的大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