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界有个经典观点:一个公司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们不知道浪费在什么地方。同样一个公司有一半的会也是不必开的,会议太多、冗长乏味、效率低下......几乎困扰者每个管理者和职场人,高效开会首先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
审视开会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者,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遇到一个问题要解决、碰到一个工作要推进,就召集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开个会。企业中高层有70%的时间都在开会,几乎没有自己单独工作的时间。
减少开会数量的关键是不要随便开会,在开会之前审视下开会的必要性,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如果不开会某个工作就很难推进吗?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替代策略?
如果通过会议要解决的问题本身不清晰,开会的目的、产出和结果不明确,或者参会人员缺乏相应的思考和准备,会议大概率是不成功的。这时候就要取消、暂停或者延缓会议召开,重新思考和策划。
管理者深度思考后进行决策
任正非曾经说过,公司里面会议太多,主要是因为管理者抓不到关键问题,或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碰到问题就开会,解决不了再开会,于是各种会议越来越多。
所以会议多的源头在于会议发起人,也就是各级的管理者。工作中遇到问题之后,不是立即组织开会,而是需要思考,我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思路或者解决方案。
一个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提出新产品策划方案,如果他自己没有思路,而想通过会议来征求大家对于新产品开发的建议,明显的是他自己本职工作没有做到位,遇到这种情况,管理者本人应该承担责任。
如果管理者自己通过思考之后不能作出决策,或者没有成熟的方案,至少有一些思路或者不成熟的方案,把自己的方案梳理出来,发给大家提建议,或者召开一个反馈意见征集会,比单纯的开头脑风暴会要效率更高。
在开会问题上,管理者该“独裁”时就“独裁”,不要太“民主”。
用一对一沟通取代开会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会议,比如要讨论的问题本身比较难,或者要讨论通过某项重大决议,或者与会人员的观点有分歧,会议不容易开成功,这时候可以用一对一沟通取代开会。
会议组织者可以与参会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询问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思考和建议。当了解完大家的想法后,总结梳理下结论,看看是否已经解决了问题,达成了会议的目的。如果达成了就不用开会了。
如果还没有解决问题,需要看一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哪些共识达成了,哪些共识没有达成。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达成的共识识别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点再去开会,会议效率就会高很多。
减少各种例会的频次
一个公司的会议可以分为两类:例会和特定主题讨论会。例会就是定期要召开的会议,也叫常规会议。比如部门周例会,项目周例会,班组早会,日会、双日会等。而特定主题的会议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开的会,比如头脑风暴会,一次性开完就结束了。
一个公司里面有70%以上的会都是例会。如果能减少各种例会的频次,就能有效减少开会数量,比如部门周例会,如果觉得效果不好,效率比较低,可以改为双周会。如果觉得日会太频繁,可以改为双日会,或者一周两次会。如果这样减少会议频次之后,对工作并没有太大影响,那就节约了会议时间,提高了开会效率。
很多例会因为议题太过“常规”,时间一长,大家都失去了新鲜感,感到乏味。或者有些例会的议题和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讨论过了,有时候为了开会而凑一些价值不大的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问题要开会,没有问题也要开会。这时候,偶尔一两次不开,或者减少会议的频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选择一天作为“无会日”
减少会议数量的一个很好的做法是选择一天作为“无会日”。Facebook就曾选择周三做为无会日。这一天公司不安排任何会议,员工可以投入时间深度工作,不受任何人打扰。
一个公司的会议数量减少一半,并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当大家体会到“无会日”深度工作的好处时,就会想办法减少会议数量。
具体的时间选择可以在周二或者周三,因为周一刚上班要安排各种工作,会议会比较多,当工作部署安排完之后,需要各自去开展工作,周二、周三就是很好的深度工作的时间。工作完成后,周四、周五可以提交成果或汇报沟通。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选择一天作为无会日,最开始会比较难。如果你是一位部门负责人,可以从你们部门先开始,选择一天不开会,至少是不主动发起会议。遇到需要请你们参加的会议,也要问清楚会议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会议成果产出,确实有必要再去参会,这样可以避免召开一些低价值的会议。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员工,你也可以这么做。当每个员工和每个部门都体会到无会日的好处时,在公司层面推行就比较容易了。
王琳 | 文
王琳是一位企业管理咨询师、培训师,著有《高效会议怎么开:方法、技巧与场景案例》。为多家企业策划和引导过战略规划会、经营分析会,致力于通过高效开会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什么!游戏玩得好,工作竟然更加分
员工“精神离职”背后,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AI伦理政策,也需要“全球化”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哈评中文网,阅读更多精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