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小研为同学们带来了
最新的学术资讯
让我们来看看
有哪些学术前沿资讯、学术讲座
和会议投稿资讯呢
目录
秋季学期第14期 · 校内学术前沿资讯
1. 机械系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在摩擦电传感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取得新成果
2. 物理系研究组预言高温准一维超导体
3. 美术学院白明教授漆画《永恒中轴》展藏北京正阳门城楼
4.电机系何金良教授荣获2024年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5. 电子系崔开宇副教授牵头制定并获批全球首个光谱病理辅助诊断标准
6. 物理系周树云及合作者发文报道周期光场对固体材料中光修饰电子态对称性的超快调控
7. 精密仪器系先进激光技术团队提出新型光电生成式神经网络
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参加2024世界华人人机交互大会(Chinese CHI)并获人物奖
秋季学期第14期 · 校内学术讲座清单
1.清华IE讲堂 | Ride-Sourcing Systems & Multiple-Objective Stochastic Ride Matching
2. 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第489期 | 极端天气与气候:多尺度与多视角
秋季学期第14期 · 校外学术讲座清单
1. 北京大学 |地学之美系列讲座第三讲感知山海韵律
2. 北京大学 |《以斯帖记》希伯来文版本与希腊文译本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秋季学期第14期 · 学术会议投稿资讯
1. 电机类 | 2025年第十届电力与电气工程亚洲会议(ACPEE 2025)
2. 新传类 | The 22nd 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 (CIRC)
秋季学期第14期 · 校内实验培训清单
请同学们点击阅读原文
登录仪器共享服务中心
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培训吧!
/秋季学期第14期资讯/
01
1
1
1
机械系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在摩擦电传感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取得新成果
清华大学机械系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电荷保持策略,利用基于电荷测量的信号处理电路成功解决了传统电压测量方法下摩擦电传感器的漏电流问题,实现了对连续传感信号的精准捕获。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并实现了摩擦电-惯性双模态传感手套(TI-Glove)。该手套通过高度集成的设计,能够实时、便携地支持多功能人机交互。这一研究为摩擦电传感器的便携化应用以及未来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以“Triboelectric-Inertial Sensing Glove Enhanced by Charge-Retained Strategy for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电荷保持策略增强的摩擦电-惯性传感手套用于人机交互)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2
1
物理系研究组预言高温准一维超导体
清华大学物理系徐勇、段文晖研究组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司晨副教授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多轨道弱耦合链构筑高温准一维超导体的理论方案。该方案基于不同轨道间的自掺杂效应、多轨道能带交叉诱导的强带间配对等物理机制,可同时抑制Peierls不稳定性、削弱配对涨落效应、并提升超导配对强度,从而实现鲁棒的高温准一维超导电性。原理上,该方案普适于具有多轨道特性的不同材料体系,如弱耦合链状晶体和纳米线阵列,为实现高温准一维超导体开辟了新途径。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3
1
美术学院白明教授漆画《永恒中轴》展藏于北京正阳门城楼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申遗成功的献礼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联合出品创作了巨型漆画《永恒中轴》,于2024年11月22日正式展藏于北京正阳门城楼内。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4
1
电机系何金良教授荣获2024年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高景德科技成就奖”
12月12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协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高景德科技成就奖”获奖名单,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何金良教授为两名获奖人之一,表彰他在电磁暂态综合防护及大容量直流输电管道和低碳环保电力电缆等先进输变电技术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高景德科技成就奖”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发起设立,表彰在电气工程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5
1
电子系崔开宇副教授牵头制定并获批全球首个光谱病理辅助诊断标准
光谱携带有丰富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信息,被称为物质的指纹。光谱成像则是将光谱技术与传统的成像技术相结合,通过获取二维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光谱信息,赋予成像技术物质感知能力。清华大学黄翊东教授团队崔开宇副教授提出将光谱成像技术用于病理学诊断,牵头制定并获批了全球首个光谱病理辅助诊断团体标准《光谱病理辅助诊断系统技术要求》(T/CIE 275-2024)。
《光谱病理辅助诊断系统技术要求》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光谱病理诊断技术朝着颠覆性、革命性病理诊断技术方案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提升医疗诊断精度和规范性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标准的建立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光谱病理有望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并普及,为临床提供快速、可靠的病理诊断支持,助力我国病理医学突破性发展并实现全球技术引领。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6
1
物理系周树云及合作者发文报道周期光场对固体材料中光修饰电子态对称性的超快调控
对称性作为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对固体材料中丰富多样的量子物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周树云教授及合作者发文报道利用超快飞秒激光实现电子态对称性的调控。通过超快时间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他们直接揭示了周期光场对半导体材料黑磷中光修饰的弗洛凯电子态的宇称对称性的调控,并观测到周期光场作用所导致的奇特“热点”能谱。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ng the symmetry of photon-dressed electronic states”为题于2024年12月3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7
1
精密仪器系先进激光技术团队提出新型光电生成式神经网络
近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先进激光技术团队柳强教授、付星副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光电生成式神经网络系统,充分结合了散射与衍射现象,不仅在多个公开数据集实现了高质量的光学图像生成,还拓展了光计算在机器学习中概率模型的应用与部署范畴。相关成果以“Photonic diffractive generators through sampling noises from scattering media”为题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精仪系先进激光技术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子衍射生成器(Photonic Diffractive Generator, PDG),利用散射介质中光的复杂传播形成的散斑图案,作为光电神经网络的噪声源,同时结合衍射光学神经网络对大规模空间模式的高效并行处理,成功实现了图像生成任务中噪声采样与网络计算的光学平台一体化。与近期推出的多种光电计算硬件上部署的生成网络模型相比,这种新方案的图片生成能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从生成单一类别扩展至生成十个类别,进一步拓展了光电计算在生成式模型领域的应用前景。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1
8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参加2024世界华人人机交互大会(Chinese CHI)并获人物奖
第十二届国际华人人机交互会议(Chinese CHI 2024)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本届Chinese CHI会议以“创新·创造·整合”为主题,会议由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ICACHI)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南科大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承办。信息艺术设计系徐迎庆教授、付志勇副教授、米海鹏副教授受邀出席本次会议论坛并发言。组委会方面,付志勇担任本次会议共同主席、未来实验室付心仪担任论文主席、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朱琳担任出版主席。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地60余位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军人物,500多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师生以及部分产业代表参加,其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余位师生参加会议发表论文及作品,并获多项人物奖。
(点击图片查看原推送具体内容)
02
1
1
1
清华IE讲堂 | Ride-Sourcing Systems & Multiple-Objective Stochastic Ride Matching
时间:2024年12月18日(周三)16:15—17:15
地点:舜德楼412教室
线上会议:腾讯会议ID:860-447-136
主讲嘉宾介绍:Dr. WANG Ha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t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a visiting faculty at the Heinz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ublic Policy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Chief Data Officer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AI program at 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He received B.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h.D. in Operations Research from MIT.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nalytics and optimization, 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mart cities,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ystems. He serves as Secretary for INFORM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Logistics Society, Associate Editor for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Service Science, Editorial Board Member/Guest Edito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C/E, and chairs the INFORMS TSL Best Dissertation Award and Data-Driven Research Challenge. Dr. Wang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P, M&SO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C/E, IEEE ITS, and has long term collaborations with leading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such as Meituan, DiDi, Tencent, Upwork, Grab, and Changi Airport. Dr. Wang was selected as Chan Wu & Yunying Rising Star Fellow in transportation and mobility, Lee Kong Chian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and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and nominees at both MIT and SMU. During his Ph.D., he also served as the co-president of the MIT Chinese Students & Scholars Association and Chair of the MIT-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m.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1
2
1
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第489期 | 极端天气与气候:多尺度与多视角
时间:2024年12月20日(周五)10:30—12:00
地点: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18
主讲嘉宾介绍:马齐云,博士后, 现任职于德国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AWI)。德国汉堡大学博士。于2021-2024年间,在德国汉堡大学和AWI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气候变化及其模拟,重点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其社会影响评价,同时研究未来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近年来,参与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Climate》和《Climate Dynamics 》等期刊。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03
1
1
1
北京大学 | 地学之美系列讲座第三讲感知山海韵律
时间:2024年12月20日(周五)15:10-16:40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
报名方式:https://www.wjx.cn/vm/mkd2TPH.aspx
主讲嘉宾介绍:江大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1987年9月-199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7月-今,任职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及其地层、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2007年10月-2010年9月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面上基金。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地层分会通讯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工作组成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1
2
1
北京大学 |《以斯帖记》希伯来文版本与希腊文译本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4年12月18日(周三)13:00-15:00
地点:北京大学理教415
主讲嘉宾介绍:李思琪,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新百人计划研究员(一类),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古代东方学(Altorientalistik)博士学位,先后在南非西北大学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04
1
1
1
电机类 | 2025年第十届电力与电气工程亚洲会议(ACPEE 2025)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会议主题:低碳时代电力系统的创新和先进技术
议 题:
1. 智能电网
智能传感器和先进的计量基础设施、电力和能源系统应用 (发电、输电、配电、市场、运营、规划)、智能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影响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分布式发电、存储)、能源管理系统 (应用于智能楼宇及家居自动化)、能源系统的广域保护、通信和控制、网络安全系统 (智能监控及停机管理)、智能电网互操作性和标准、关键基础设施弹性 (自然灾害、地磁扰动等)、可部署的微型电网、智能电网部署和示范项目
2. 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经济、电力市场化交易、清洁能源市场、电力国际化及国际市场营销
3. 电力灾害及防护
人员安全防护、高压闪络及爆裂防护、漏电防护、电力安全生产、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及灾害重建机制、无人机风电巡检技术
4. 能源物联网
电机和调速驱动大数据、数据共享和云计算、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交互、物联网隐私和安全、电力物联网应用、电力物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在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
5.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风力、水电、太阳能、生物质、生物燃料、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氢燃料电池、储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体系和资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战略、技术、趋势及工业应用、新能源系统向电网的能源转型、新能源的可靠性、维护、安全与保障
6. 电力工程中的数据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数字孪生、大数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7. 直流微电网
直流系统结构、直流运行控制策略、直流保护策略
征文选题:
专题1:新能源电力系统实时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
专题2:中压直流配电系统保护与控制关键技术
专题3:分布式能源的智能运行
专题4: 新型电力系统智能传感与高级数据分析
专题5: 大型可再生能源聚合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建模、规划和运行
专题6: 电力系统韧性
专题7: 高比例新能源场景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暂态稳定分析理论及控制方法
专题8: 电-碳协同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市场运营与优化配置
专题9: 交能融合
专题10: 新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小干扰稳定分析与控制
专题11: 能量与信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专题12: 电力数字孪生技术及智能应用
投稿须知:
1. 稿件必须用英文书写,文章中的公式、图表中不允许有英文外的其他语言出现;
2. 稿件应按照模板标准进行排版;
3. 稿件的主题应与会议主题相关;
4. 禁止抄袭、一稿多投;
5. 需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科学价值。
投稿方式:
见推送原文
联系方式:
刘老师:19150956004
陈老师:19160368706(微信同号)
邮箱:acpee@vip.163.com
相关时间: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2月20日
录用通知日期:2025年3月5日
注册截止日期:2025年3月20日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1
2
1
新传类 |The 22nd 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 (CIRC)
主办单位:Peking University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会议地点: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论坛主题:“The Future of Chinese Internet in the Era of AI”
The 22nd CIRC in 2025 will return to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hosted CIRC annual conference in 2010. The conference theme will focus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Internet in the Era of AI” and pla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in a future contex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impacting reality in an accelerating way, bringing about new techno-material changes, both to the underlying infra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its upper-layer applications. It is also a powerful shaping force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ronts, influencing the economy, political governance, as well as soci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past few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a crisis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global Internet, while Internet-driven global cultural interconnection suffered a backlash. Industrial decoupling and geopolitical conflicts have continued. Meanwhile,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nterconnectedness remains pivotal to both the Chinese and global communities. However, new technologies have posed even more severe challenges to old problem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gove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being explored globally, as the world experiences conflicts and antagonisms fueled by different sets of underlying values.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is driving transformations, but technology is not the only force at play. Various social factors will intertwine to influenc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a's Internet development. These factors are unfolding in full force acros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As we move toward the era of AI, we need to reassess where the Chinese Internet stands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the driving forces and resistances to it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local and global impacts it will bring.
会议议题:
1.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2.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3. Digit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5.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6. Dig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7. Geopolitics and global Internet governance
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9.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10. Global Internet reform in the AI Era
投稿指南:
1、Abstract and panel proposals should be submitted by 28 February 2025. All submissions should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sent to circ2025@163.com.
2、Abstract: Individual or co-authored abstracts should be 300-500 words, excluding the title page and references. The title page should include the title of the paper, the name of the author/co-authors, academic/professional affiliation(s), and email address(es). The abstract should include central arguments and a substantive summary.
3、Panel proposal: Panel proposals are limited to 1,000 words, excluding the title page, references, and appendices.
4、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inform applicants of its decision by 31 March 2025. Full versions of the accepted papers are to be submitted by 1 June 2025. Papers should not exceed 8,000 words, including notes and references, and should be sent to the organizer via email.
联系方式:
circ2025@163.com
相关时间:
摘要及分论坛提案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2月28日
论文全文提交时间:2025年6月1日
录取结果发布时间:2025年3月31日
优秀学生论文评选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6月1日
(点击此处跳转通知原文)
以上是
秋季学期第14期学术资讯清单
清研学术持续整合校内外优质学术资源
做好大家学术道路上的陪伴者与知心人
愿大家科研顺利,paper多多!
来源|清华大学机械系等公众号
编辑|薛白 付博文
排版|薛白
审核|程泽堃 陈子晗 何宏宇
清研学术介绍
“清研学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运营,面向清华大学全体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科研入门基础技能和学术个性化需求,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科研学术支持平台。
清研学术整合大量研究生常用学术资源。每周发布校内学术讲座与实验资讯,帮助同学及时获得学术信息;定期发布学术干货,科普软件使用、PPT制作、学位论文排版、重点期刊检索等研究生常用学术技能。
清研学术定期推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活动。“学术人生”讲座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科研工作心得。“学术之路”讲座活动涵盖课业知识、工具技能、综合素质、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力图帮助研究生同学切实提升学业成绩和科研技能。
清研学术下设学术之路工作室。目前,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包括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术新秀”获得者在内的讲师队伍,为研究生提供在线答疑和定制化的咨询服务,工作室讲师的服务可以在“水木汇”的“清研学术”小程序上进行预约。
扫码关注清研学术
走上学术科研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