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抱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比如,“区域经济三角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概念。从国内来看,最成熟的算是长三角、珠三角。此外,“中三角”、“西三角”的说法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三角区的范围、内涵也多在发生变化。像长三角,近年来就新增了安徽。
同样的,“西三角”的概念,也在经历微妙的变迁。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区”的概念,它主要是由重庆-成都-西安这三大西部主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构成。
尽管该说法一度在官方层面也得到过一些响应,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大的政策层面,还是具体的合作落地上,“西三角”都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甚至可以说,近年来这一概念已明显降温。
不过,另一个新的“西三角”概念,正在日益升温。那就是——成渝黔。确切说,是成渝遵(义)。
新“西三角”,真的要来了?作为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扩容了?
01
今年9月,贵州《关于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公布。
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求遵义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同月,贵州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座谈会在遵义召开。
此外,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今年也显得格外密切:
今年4月,遵义代表团赴泸州市宜宾市学习考察;
今年7月,遵义代表团赴渝考察并举行渝遵合作交流座谈会;
日前,遵义代表团赴绵阳考察。
要补充的一个背景是,关于“贵州将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的说法,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不过,贵州方面所选中的城市,在一开始是省会贵阳。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早在2005年,有学者提出了成渝筑邕城市经济走廊(贵阳简称“筑”)这个概念。
同时,前几年还有建议提出,将“成渝经济圈”扩大为“成渝筑经济圈”。
但从最新的定调看,作为贵州第二城的遵义,已被确认为是贵州全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
这意味着,成渝黔“西三角”的主要框架,正式从“成渝筑”变为了“成渝遵”。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更务实的选择。
比如,首先从物理距离上看,遵义更靠近成渝地区。
其次,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副中心”,在对外合作、融入其他区域发展战略上,后者的探索也更为稳妥。
再者,遵义与成渝之间的渊源也更深厚。
《遵义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项规划》中对此是这么介绍的:
遵义地处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结合部,全市 7 个县(市)与成渝地区毗邻,中心城区南到省会贵阳市140千米、北达重庆239 千米,是成渝和黔中两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连接南北、横跨东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遵义与成渝地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化同脉,历史上曾属四川管辖,毗邻的地域与悠久的历史 让两地人员、经贸往来十分密切,因川盐入黔而兴盛的黔北四大名镇就是其中的见证。
另外,双方已有不错的合作基础:
遵义约40%的省外招商引资资金来自于成渝地区。2018年以来,川渝两地在遵投资新建招商引资项目占比超过遵义市引进总项目数的三分之一。
可见,相比贵阳,遵义与成渝的抱团,在方方面面都显得更具优势、更成熟。
02
贵州在此时推动遵义与成渝抱团,也有着明显的机遇窗口。
贵州关于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中,有一条非常有现实价值:
争取将遵义市主动对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项规划重点任务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新一轮实施方案。
2021年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眼下,是到了编制新一轮实施方案之时。遵义在这个时候发力融入成渝双圈,自然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另外,即便未能纳入,也有建议指出,在建立战略合作框架的前提下,可以支持将贵州作为“观察员”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议机制。
这类尝试,近年来在多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都有成功先例。应该说,可行性比较高。
面向未来国家战略安全、粮食安全、文化安全、资源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需要,与成渝地区一道,以重要基础性产业生产和储备能力建设为重点,聚焦一批重点战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发展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产业备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