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一部描写“成长之痛”的好电影

文摘   2024-08-13 20:13   英国  





作者:魏城



摘要:有的时候,真实就具有最大的艺术震撼力



昨晚临睡前,我看了一部电影,看完后居然睡不着了。那我就索性不睡了,写写观后感。


这是一部2022年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合作拍摄的电影,片名英文叫《Close》,中文叫《亲密》,法文或荷兰文不知道叫什么,不过,片名说的是“亲密”,故事讲的却是“疏离”,是我看过的描写“成长之痛”的最好的一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和其他一些奖项。


故事很简单:在比利时的一个种植花卉的农村,有一对13岁的男孩,金发的男孩叫利奥(Léo),黑头发的男孩叫雷米(Rémi),关系很亲密,几乎形影不离。两个男孩的父母,关系也很亲密。利奥有一个哥哥,雷米则是独子。利奥经常去雷米家,雷米的妈妈很喜欢利奥,把利奥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两个男孩经常睡在一起,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同性恋,仅仅是那种两小无猜的亲密朋友。


利奥(右)和雷米(左)在教室里是同桌同学


两人密切的关系在学校里引起猜疑。女同学们问他俩是不是“情侣”,男同学们则霸凌他们,说他们是“基佬”。利奥怕被同学歧视,于是刻意疏远雷米,雷米不理解利奥为什么疏远他,非常痛苦。两人的关系,从亲密无间,发展到互不言语,终于有一天,雷米忍受不了,在学校里歇斯底里地大爆发,试图殴打利奥,被老师拉开......


有一天,学校郊游,老师在校车上点名,所有的人都到了,唯有雷米没来。郊游结束后,利奥的妈妈来接他,利奥问妈妈雷米的去向,妈妈说雷米自杀了。利奥非常内疚,认为是自己的刻意疏远导致了这一悲剧。


看到这里,我以为电影快结束了,我特别看了一下电脑上的电影进度,没想到电影才进展了一半。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导演却用了另外一半的篇幅,细致地展现利奥和双方的父母对这一悲剧的反应和互动。导演的功力,也体现在这一半“非故事”的处理手法上。不得不说,这一半才是电影最精彩之处。导演“导”得绝妙,但剧情的发展,就像是生活自然地流淌,没有任何“导”的痕迹;几位演员,尤其是演利奥的那个金发小男孩和演雷米妈妈的那个中年妇女,则顺着剧情的走向和逻辑,自然地去反应,去互动,也没有任何“演”的痕迹。然而,这种自然的“导”和“演”,又具有如生活本身那种质朴但强大的震撼力......不好意思,我这个自认为比较冷感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难怪这部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小预算电影,获得了专业影评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许多著名的奖项。


雷米的妈妈(中)和利奥(左)、雷米(右)在一起


这部电影由比利时导演卢卡斯·东特执导、由东特与安杰洛·蒂森斯编剧,是他们两人自2018年电影《女孩》后再度携手,演员则包括艾登·丹布林(饰演利奥)、古斯塔夫·德·瓦埃勒(饰演雷米)、埃米莉·德凯纳(饰演雷米的母亲)和莉娅·德鲁克(饰演利奥的母亲)。影片首映礼于2022526日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上举行,最终凭借不俗的口碑拿下评审团大奖;影片后来又获得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此外还赢得了比利时影评人协会的安德烈·卡文斯最佳影片奖。


在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根据151篇影评,这部电影的好评率为91%,平均评分为8.4(满分为10)。在使用加权平均值的艺评网站Metacritic上,该片根据34篇评论获得了81分(满分100分)。


也许有些中国读者不太理解导演和编剧为什么要在这种简单、甚至平淡的故事上“大做文章”,也许认为雷米自杀的剧情设计有些太过了,不符合逻辑。这些中国读者可能会质疑:西方社会不是完全接受同性恋了嘛?怎么会仅仅因为两个男孩关系亲密就怀疑、就霸凌?


没错,西方同性恋确实合法,但那是大人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其实非常残酷,充满了各种歧视,各种霸凌,包括对同性恋、对男孩“娘娘腔”、对异于多数人的长相、身材、肤色、习惯等等的歧视和霸凌,孩子们最怕的就是异于常人,就是无法融入多数,就是被其他同学孤立,这种残酷,甚至比中国的中小学更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本来就脆弱,而那些过于敏感的孩子,选择自杀的例子,并非绝无仅有。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并没有点明两个男孩的关系是不是同性恋,两个男孩也一点儿都不“娘娘腔”,影片中的种种迹象似乎更多地表明,他们可能并不是同性恋,但正因为如此,仅仅由于怀疑导致的霸凌、霸凌导致的疏离、疏离导致的自杀,才更让人感到震撼。


这就是所谓的“成长之痛”。你或许在成长过程中比较坚强,不属于那种过于敏感的孩子,但你肯定也有过脆弱的时候;你或许各方面都随大流,没有太多异于常人之处,但你不可能各方面都能做到随众;你也许是霸凌的一方,自认为享有歧视别人的“特权”,但你不可能永远强大;你也许不幸,属于被霸凌的一方,但童年的经历过于痛苦,成年后,你对往事有一种“选择性的遗忘”……我们所有成年人,应该毫无例外,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经历过“成长之痛”。


描述这种“成长之痛”的小说和电影很多,有些激起了我们的同感,有些则反映平平,但这部比荷法合拍的电影《亲密》,别具一格,没有特别着墨于霸凌和歧视,而是聚焦于悲剧发生后与死者关系最亲密的一些人的反应和互动,尤其是那个幸存的男孩利奥如何面对挚友的死亡和自责,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处理这一切的手法,却是真实和平淡,真实得残酷,平淡得可怕,它并不特意渲染痛苦,并不特意煽情,却达到了最大的感人效果。


从这部看似平淡的电影最后却获得了各方好评和众多奖项,至少给人一个启示:好的电影,不必追求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剧情,努力去描写最平淡的生活,只要真实,只要处理得当,仍然能够获得最大的艺术震撼力。


有的时候,真实就是最大的艺术魅力。



本微信公众号联系方式:



微信号:Weicheng1985China


邮箱:weimingliu6@qq.com


微信公众号:魏城看天下


作者简介:

魏城,曾经在中西著名媒体从业30多年,做过报纸记者、编辑、翻译、电台主持人、网站记者、编辑、杂志执行总编辑等工作,出版过三本书,工作过的机构包括《中国青年报》、《星岛日报》加拿大版、英国广播公司、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英国《金融时报》等。2007年,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系列报道获得了亚洲出版人协会(SOPA) 解释报道类首奖。如今退而不休,作为自由撰稿人,为中国《财经》杂志撰写“魏城看英伦”专栏。




魏城看天下
天下大事,无所不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