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骄傲!任务面前,他们拎得起、扛得住!

旅行   2024-11-10 17:15   山东  



生产担子重,他们说“舍我其谁”,拼搏奉献攻坚克难;
作业难度大,他们说“使命必达”,创新工艺提质增效;
服务要求高,他们说“客户至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他们就是山东港口威海港集装箱分公司滚装队,一支主要负责威海-韩国仁川,威海-韩国平泽两条国际客滚班轮的集装箱装卸、国际客滚班轮行李装卸的作业团队;一支学习践行“人民工匠”许振超精神,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作为座右铭的先锋团队。

滚装队设有拖卡班、流机班、装卸工班三个班组,现有职工35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队伍里有70后、80后、90后,有精兵、有强将。2020年被中国海员建设工会授予全国水运系统“工人先锋号”,多次获得“先进单位”“优秀班组”等荣誉称号。秉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对品质的追求与坚守,对工艺的磨砺与创新,2024年以来,滚装队3次刷新装船单时作业纪录、单航班最高出口箱量纪录和船舶装载量纪录,创高产高效4次,开展全流程工艺革新7项。

这样一支作风强、业务精、效率高、服务优、善创新的滚装作业团队,在威海港客滚码头,你可以永远相信他们!


铸心为铠,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11月初的海港,寒风渐起但阳光温暖。国际客滚班轮“新永安”轮正静静地停靠在威海港客滚码头岸边。

“今天天气挺好,大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作业可以提提速。此次‘新永安’轮作业量进口296.5TEU、出口283.5TEU,过境车13辆。过境二手车作业难度较大,各班组要合理安排好作业人员,加强协调配合,有困难及时报告……”在船前会上,滚装队主管王海威正在向大家强调着今天的重点作业事项以及安全要求。






















王海威带领大家检查作业工具

王海威,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码头作业一线,从业30多年来,客滚码头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足迹。他具有丰富的滚装作业经验、优秀的临场反应判断和出色的协调指挥能力,是滚装队的主心骨,也是“老大哥”,带领着这支装卸先锋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生产硬仗。

提起自己的作业团队,王海威很是自豪,“无论多么复杂的作业,我从来不怯,我身后的兄弟们就是我最大的底气。大家铆着一股子劲,什么困难都不怕。”

为更好地解决作业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滚装队成立由王海威、徐晓威、张华强、江海波、慕韬、王晓辉、刘峰志、李明东组成的装卸先锋小组,个个都是十几年以上的岗位作业骨干,形成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攻坚队伍格局。























上午九时,“新永安”轮尾部桥板缓缓落下,早已列队等候多时的拖车在指挥手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始作业。码头车来车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指挥手、拖车、流机的配合,把带托盘的集装箱、车辆以及各种件杂货,安全、快速地运出来或者送进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这其中需要经验丰富的指挥手、技艺精湛的拖车司机、配合默契的流机司机,三者缺一不可。”提到作业难点,滚装队副主管同时也是驾驶拖车作业的“大拿”徐晓威如数家珍。作为一名“港三代”和退伍军人,徐晓威身上有着老一辈海港人的对港口的特殊情感和在军队养成的忠诚、奉献与担当。























此次作业,滚装队迎来了一次难度极大的过境二手车接卸作业。作业过程中,滚装队为最大化提升托盘载车效率,需要将中巴车与其他工程车通过高低板平台放在一架长17米,宽2.4米的托盘上。一辆中巴车的宽度就接近2.3米,要想正中驶上2.4米宽、1.4米高的的托盘,意味着留给两边的行程余量仅有两指宽,这需要对距离和方向感拥有绝对的把握,作业难度可想而知。

“作业顺利的话,只需要1名指挥手、1名拖车司机和1名现场监护,20来分钟就可以装完。如果有另类尺寸的车辆,我们还要匹配托盘进行合理配载,起码得再加3个人,最忙的时候要保持这种高度的注意力干近10个小时。”驾驶中巴车上托盘的滚装队拖车班班长张华强印象尤为深刻。但在别人听起来都觉得险的操作,对他来说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很多车辆都是从韩国中转来的老旧车辆,有的打不着火,我们还要先修好,因此我还练了一身维修的本事嘞。”

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于是他们:10月10日,完成箱量487.75TEU,过境车进口加提车37辆;10月17日,完成箱量499.75TEU,过境车进口15辆;10月25日,完成箱量529.25TEU,过境车进口加提车25辆;11月3日,完成箱量631.25TEU,进口过境车4辆……节节攀升的作业量,见证了这个团队有多拼!


对标提升,笃行实干,向优而行

























迈入滚装队的办公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精心构思的版面:一组组充盈着美满的家庭合照、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跃然眼前。这是滚装队的亲情墙,是他们“家文化”的体现,也是滚装队落实“三基”管理过程中基层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王海威看来,班组作为港口基层组织的基本单元,是执行生产的最前先锋,而班组管理是落实“三基”管理的重要基石,更应该注重管理创新,以管理促规范,向管理要效率。























进入滚装队的会议室,有一张桌子格外醒目,上面画着作业路线图,摆着船舶、拖车、正面吊、叉车、集装箱、托盘、摆渡车等各种各样的模型。王海威说,这是滚装队高效作业的秘密武器之一——作业模拟沙盘。

说一千遍不如演示一遍,沙盘可以模拟作业流程、行车轨迹、场地规划、设备调配等等,通过这种船前会模式,再复杂的作业安排也一目了然,自然事半功倍。





装卸小组到青岛港大港公司对标学习

面对越来越高的生产作业要求,除了不畏艰、不怕难、敢打必胜的信念之外,建立健全标准的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高效的“排兵布阵”经验,才能始终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今年5月,滚装队装卸小组一行前往青岛港大港公司,对标学习过境二手车装卸经验。他们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记、一路思、一路悟,学到了真东西,带回了智能作业系统、滚装车辆快速捆扎等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有机会走出去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他们成熟的作业方法和完善的制度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谈到“走出去,请进来”,滚装队装卸班长刘峰志感触颇深,“2013年刚入港时,我苦练技能,认为做一名合格的装卸工就够了。2019年,我走上装卸班长岗位,随着滚装船出口箱量越多,装箱操作也越来越高,我逐渐明白,光‘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一定要走出去,多学习、多取经,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适应码头生产节奏。”


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今年以来,滚装队扎实落实公司“三基”管理的各项部署要求,并将生产指标、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目标任务挂图上墙,实行月月督、月月比;梳理完善生产标准化制度、作业标准、岗位职责等近20余项;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记录、强化管理考核,奖得眼红、罚得心疼,空前激发队伍干事创业动力。


一面是滚装队从内而外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队伍建设活力迸发;一面是队员自身立足岗位、苦练技艺,立志成长成才。




青岛港2024年度“十大岗位绝技”“慕韬精控”


7月6日,山东港口2024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暨现场观摩会来到威海港,滚装队流机班长慕韬现场展示青岛港2024年度“十大岗位绝技”“慕韬精控”——驾驶自重70吨的集装箱正面吊,利用正面吊吊具前侧固定的“自动上墨”大毛笔在起升、下降、旋转、伸缩操作间在地面上书写“山港一家亲”五个大字。

一直跟随慕韬学习驾驶技术的徒弟杨虎成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慕哥是我的良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帮。我就和他学了一年,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所有的舱内叉车作业了。”

像慕韬-杨虎成这样的师徒,滚装队还有很多。例如在今年山东港口第六届技能竞赛上,滚装队的徐晓威和王明杰分获集卡车项目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赛场上他们是竞争对手;私下里,徐晓威还是王明杰的师傅。师徒同台竞技,分获冠亚军,既是对滚装队“传帮带”成绩的最好证明,也成为一段佳话。






















徐晓威(左)传授徒弟王明杰驾驶技巧

青蓝携手强本领,薪火相传共奋进。今年以来,滚装队开展内部技能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专项技能提升,开展系列技能比武竞赛,强化三个班组间的协调配合,实现“1+1+1>3”的作业效果,跑出了滚装技能人才成长的“加速度”。

在这种“比”中悟、“学”中思、“赶”中求、“超”中进的氛围下,滚装队队员们找准了前进方向,锤炼过硬本领,锚定了标杆目标,实现了技能飞跃,也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滚装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擦亮了优质服务的“金字招牌”。


深耕专业,锐意创新,提质增效



创新的根基不是想象力而是扎实雄厚的基本功,只有深耕专业,以其实践经验才能为工艺创新提供根本支持。

威海港到韩国有两条客滚班轮,夕发朝至,班期稳定成为该条中韩客滚精品航线的亮点之一。但受天气、潮汐、船期或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滚装队很多时候都要面对作业条件的不确定性。但无论是何种情况,抢船保班都是滚装队全体队员的“第一要务”。

面对生产压力,滚装队选择主动求变,并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























为有效应对客滚船箱量爆舱和船时效率的双重压力,去年,滚装队研究出“集装箱落地”作业新工艺,通过调配叉车技术能手在船舱负一层内待命,将拖卡车运输至船舱内的集装箱直接落地,继而减少周转时间。今年以来,滚装队秉持“革新工艺促生产,提高效率优服务”的理念,以“新金桥Ⅶ”轮为模板创新改进装载工艺,在原“集装箱落地”工艺基础上创新提出“叉车落地”工艺,将集装箱由拖车倒车背箱到船舶负一层后,利用了叉车转向灵活、作业空间方便的特性,把集装箱纵向装载改为叉车叉取集装箱横向落地。按船舶年运营150航班计,满载情况下每年可增加集装箱装载量750TEU,每TEU的海运费、装卸费等按照1000美元计,年增加75万美元的经济效益。这项创新成果也荣获2024年度威海市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三等奖。

“这个‘叉车落地’的新模式可了不得,配合作业下来,‘新金桥7’轮单航次负一层装载的托盘箱数由原来的10个集装箱增加到了如今的8个托盘箱和7个落地箱,提升装载量33.3%,整船装载量整体提升1.5%呢!”指挥手李明东竖起了大拇指。























不同一般的船舶在装卸,滚装船作业对配载量的要求非常高,停放标准也颇为讲究,不仅要充分考虑集装箱不同尺寸规格、空箱和重箱的不同状态、不同船层船舱的装载要求以及犄角旮旯不同作业难度等因素,还要尽量满足紧急货物安排在船舱口以便于先行出舱等客户提出的特殊需求。

此外,滚装作业要求精准度高、效率快,对司机也有严格要求,受作业空间和视角限制,司机无法独自精准掌握倒车距离,需要人工现场辅助驻车,然后现场人员手动摇托盘支腿,最后实现内拖车头和托盘分离。整个业务过程人员与倒车的内拖车距离非常近,随着装箱进度推进,现场业务人的作业空间也不断缩小,有时需要从托盘下穿行,到达指定位置进行相关作业,环境复杂,存在人机交叉风险。






















初版样机机器人

未来,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作业成为滚装队上下亟需探索的发展方向。随着智慧港口建设步伐的不断向前,滚装队找到了用“智能机器人”解决的新路子——如果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机器人代替现场作业人员,既可以辅助拖车司机驻车,又可以完成托盘支腿的升降操作,不仅释放了人力资源,还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可谓一举多得。

于是,滚装队与公司信息中心一拍即合,提出《威海港深舱智驭机器人应用研究项目》,向着港口作业“智慧化”“无人化”方向奋勇攻坚。目前,该项目已组装完成初版样机机器人,正在调试底盘和机械臂的位置、角度与力道等参数,以更好地适应舱内作业环境。

“该项目实施后,既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又能解除业务对作业人员经验和技术的限制,很大程度降低隐性安全成本和人工成本,预计可以解放现场70%以上的作业人员,人工成本费用每年可节省至少210万元以上。”滚装队跟进该项目的负责人徐晓威满怀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滚装队每一个岗位都是整体的一环,每一环都不可或缺。他们环环相扣,用专注的心做专业的事,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为港口客滚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札记:

采访到最后,笔者向滚装队主管王海威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多次客滚作业中,您认为哪一次作业做得最好?”王海威笑着说道:“下一次。我们每次作业完都会复盘,为的就是在每一次反思与总结中不断进步提升。”

笔者又问:“如果给滚装队定一个目标,会是什么?”王海威说:“希望滚装队能把新时代的‘振超精神’融会贯通,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完成好每一次滚装作业,让公司放心,让客户满意就足够了。”

真挚的话语中蕴含着一名为港口发展奉献30多年的老海港人最朴素的情感,也是代表了滚装队35名职工共同的希望。

他们是坚守在一线的劳动者,是为港口客滚业务作出巨大贡献的奋斗者。念念于一行,其行必精;专专于一业,其业必兴。笔者相信,这样一支见人见事见精神、见行见效见担当的队伍,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书写更加辉煌的奋斗华章。







供稿 | 威海港






青岛港
山东港口青岛港官方账号。带你发现最美海港,和你分享有关港口的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