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内师美院青年号 公众号
一次旅程,一次考察,一次体验,两次探访,两次交流,几经辗转,我们圆满完成了一次文化考察与交流。
在杨家伟老师与王桂素老师的带领下,2023 级书法系的同学们踏上了氤氲着文化气息的考察之旅。此次考察始发呼和浩特,越千里,驻三省,在西安、宝鸡、南昌、景德镇、曲阜、济宁、泰安等地都留下了求学问道的足迹。
历史文物凝练着时间的记忆,非遗宝藏沉淀着旷古的智慧。师生们的第一站,便来到了陕西考古博物馆。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步入秦砖汉瓦博物馆的展厅,来自秦汉王朝的久远嘉福瞬间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灵。
秦岭脚下,渭水之滨,周秦文明之光便在于此。书法专业的师生们来到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品读青铜器上的铭文,恰似穿越时空,与古代书家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走进汉魏碑刻陈列馆,仿佛瞬间置身于另一个时空。灯光柔和地洒在一块块碑刻上,岁月的痕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是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我们在怀古之时,切不可忘记赓续星火,推陈出新,让这些古老的刻石,再度谱写文化新章。
从陕西出发,行至江西,我们乘车来到中国毛笔之乡——文港。这座小镇的人们有着像竹子一样坚韧的品格,优质的书写工具得以在此传承千年。
在双维印泥工作室,张维忠老师将艾绒、蓖麻油、朱砂等材料,以恰到好处的比例,加一些心意,又调一抹灵韵,用几乎不可复制的技艺,制出独一无二的印泥。
我们来到“瓷都”景德镇,汪开潮老师为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同学们将灵感付诸实践,在瓷胚上进行创作,各具特色,妙意无穷。
在邹鲁金石拓片馆,李永军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拓片文化背后的故事。李老师慨叹,传统技艺在科技潮流下日渐式微,也将传承发扬的殷切希望寄寓我们。
我们来到任城王汉墓,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地宫。墓道和墓室内题记刻石众多,其上题字方圆兼备,用笔率意,笔画基本无波挑,结构无成法,其书风有飘逸、工整、率意、拘谨之分,将东汉民俗隶书的面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山东邹城,我们有幸遇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一老师与硕博研究生们,并与他们一起登岗山,观摩崖。一行人顺着狭窄小道向上登攀,只为与山林间耸立着的巨石摩崖相遇。摩崖之上的刻痕,是久远岁月里留下的历史痕迹。
第一站:江西师范大学
走进江西师大,贺炜炜老师、于有东老师、谢萌老师以及书法方向的同学们为我们举办了一场关于书法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的座谈会。期间,老师们相谈甚欢,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且耐心的回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
•
✦
✦
✦
第二站:梨园书院
来到梨园书院,倪和军老师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也为同学们的作品作了细致的点评,提出的中肯的建议。最后,倪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袁安碑》的书写示范,同学们也在认真观摩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两次书法交流,是我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与更宽广的思想海洋交汇的重要过程。我们的灵魂在这里激荡,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学术信仰,同学们也怀揣着各自对于书法的渴望,我们醉心于书法文化,因此相聚,也因此同频。
此次文化考察之旅,一路饱览众多经典碑刻,还参观了各地声名远扬的博物馆。其中,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诚如诗句“青铜锈斑密史藏,刀耕岁月话沧桑。”这里,不单单是时间与文化的深厚沉淀,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坚固桥梁。相较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一路更多的是丰富的感受。在此期间,我们前往江西师范大学,领略到了别样的学习方式,也深切感受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总的来说,这次文化考察,不但使我的视野得以拓宽,还让我的专业知识不断得以完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再接再厉。
非常有幸在此次考察中来到孔子的故乡,得以近距离触摸、感受孔庙里陈列的各种碑刻,让我首次深切体悟到复制品、拓片与石碑三者之间的差别竟如此巨大,恰似平面图、二维与三维的对比。拓片如同一种深刻的烙印,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当触摸石碑时,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那捉摸不透的用笔技法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感。石碑清晰的刻痕灵动而生动,书丹者的笔画形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应当实实在在地去实践、去感受,开拓自己的视野,多参与这种研学考察活动,充实自己,有利于更好地提升自我。
通过此次文化考察,我有幸看到了众多心仪的碑帖原碑,同时,也见识到了可以入国展的作品样式。最为印象深刻的当属去秦砖汉瓦博物馆参观,跟随讲解,我了解到瓦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构图美,有图文并茂的类型。据说,在汉代能够使用文字瓦当的建筑,大致是王城级别的,这样的建筑体量从地面上看可能都在四五十米以上。而在如此高的屋檐上的圆形瓦当上进行刻画,难度可想而知。文化考察结束后,我会持续虚心请教,不断学习与改正,尝试更多不同风格的碑帖。
杨雨润 自作词《沁园春·书韵》
韩蕊 自作文《观秦砖汉瓦博物馆有感》
闫寿玥 自作诗《孔府游感》
赵禹璋 自作诗《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
吴灿阳 乾隆《乾隆岱庙寄题》(其一)
马鹤瑶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
张加卓 项穆《书法雅言》(节选)
马崇凯 丛文俊《关于当代大篆书法的评价》(节选)
史娅洁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张泽宇 杜甫《望岳》
◎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 均来自 内师美院青年号 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天逸出品立场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