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厂史 悟初心 | 杭钢“老媒体”的故事

企业   2024-11-28 17:28   浙江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大家习惯了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网络平台去了解一家单位的情况,但在无网络的年代,广播、电视和报纸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杭钢67年的创业历程中,就存在着这三种“老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人们走近杭钢、了解杭钢。


杭钢广播站

1958年初,为了更好地学习传达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让广大职工了解厂里的生产情况,杭钢广播站由此诞生。广播站里的设备很简陋,只有2台250瓦扩音机,广播线路总长只有3公里多,10多只喇叭。1960年为扩大线路,增大机器功率,陆续添置TY250/1000扩音设备和2台录音机。随着厂里生产规模的扩大,广播线路不断增加,播音设备也不断增多。到1983年底,播音设备的机器功率达3000瓦,广播线路全长20多公里,160多只喇叭。广播网遍及全厂各个生产角落,成为当时杭钢主要的宣传手段之一。

杭钢广播站初建时,只有侯复华和刘淑贤2位播音员。侯复华是广播站负责人兼电影放映队队长。在机器或线路发生故障时,经常需要请人帮助检修,时常影响播音的正常进行。1965年,姚川根从炼铁分厂看水工岗位调到广播站从事维修工作。随着广播工作步入正轨,广播的节目内容也由原来的转播和放送音乐发展为还自办了《本厂新闻》、《学习》、《文化与生活》等节目。广播站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今年已经84岁的姚川根师傅回忆起当年广播站的工作场景,记忆犹新。当时,从广播站到如今的西文村(原杭钢二轧分厂)要拉一条约5公里长的广播线路,那时的线路都是依靠戳在沈半路两边田畈地里的电线杆一段一段地架过去的。姚师傅作为架线路的主力全副武装,戴上安全帽,带着工具,背着整捆线几十斤的线缆,爬上10多米高的电线杆,进行高空架线作业。经过3天的连续作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一线生产单位送去了厂里的声音。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每天早晨6点半,随着“东方红”的乐曲声响起,杭钢广播站开始广播,到7点半为止,都是转播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节目。中午10点半到11点半,是工人们午餐休息时间,开始广播厂里的新闻和音乐欣赏。傍晚16点到17点,重播中午的节目。


杭钢电视台

1986年10月,杭钢的闭路电视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7年6月基本建成,开始播出并正式纳入宣传网络。

1987年1月,厂里决定成立杭钢电视台,广播站也并入其中,这也是杭钢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电视台台址就位于现在的杭钢档案馆四楼东边的两间办公室,后来又搬迁到杭钢党校东边的独立小楼里,有新闻录播间、剪辑机房、维修室、办公室和会议室,还有一个约500平方米的演播厅,舞台灯光设施和观众席一应俱全,办一场中小型的文艺晚会绰绰有余。广播的业务也逐渐升级为电视节目,如每周2期由杭钢电视台拍摄剪辑制作的杭钢新闻。

开着采访车的杨再迅,扛着摄像机的黄国贤和张小平,拿着采访话筒的周有华,播音员蔡继聪等,还有看不见的更多的幕后工作者。1988年,正赶上省委省政府对杭钢实行厂长公开招标,要求进行全程录像,由于大家都是刚刚接触电视拍摄与剪辑制作,没有专业经验,对设备使用还不是很了解,一时间,每个人肩上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有不懂不会的抓紧向省市电视台的同行请教,白天拍摄、晚上整理,最终用了7天的时间完成拍摄剪辑整理任务。

闭路电视工程建成后,后续的用户开通与机顶盒安装调试工作也是落在了台里几个做维修工作的人员身上。黄国贤说,南苑和北苑社区5000多户居民,大多数都愿意装,这就需要一家一家地跑下来。同时,日常闭路电视的线路铺设维护、机顶盒拆装维修和拍摄剪辑、设备维护也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活。不久,所有在半山的基层单位和生活区5000多户职工家庭都装上了闭路电视设备,可以收看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杭州电视台等电视节目,同时还开辟了杭钢8频道,播放杭钢新闻,这在当年的杭州大企业里也是独一份的存在。

2001年12月底,根据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杭钢电视台整体划入了杭州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如今的华数电视)。建台14年来,累计采制杭钢新闻1300多期,编发新闻稿件近2万条。


杭钢报

说起《杭钢报》,当年在杭钢和全国冶金宣传战线的圈子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大干部职工想要知道杭钢发生了什么,看《杭钢报》。

1959年3月,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半钢工人》创刊,只出刊1期后,决定创办《半钢通讯》,初期为誊写油印版,1959年7月逐步过渡为铅印版。1961年3月,《半钢通讯》暂时停刊,直到1966年复刊并定名为《半钢报》。1968年2月,出版《红色杭钢》。1975年下半年,不定期出版《快报》。1977年5月2日《杭钢通讯》创刊。1980年5月正式定名为《杭钢报》,每周2期,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杭钢报》书写了报头。2006年7月1日,改出对开大报,报纸发行量最高峰时达12000份。《杭钢报》与国内各大钢铁企业和省内多数国企民企的内刊都有学习交流,也是《中国冶金报》浙江记者站的所在。按照相关要求,现已更名为《杭钢》。 

因为爱好写作,我与《杭钢报》也有一份不解之缘。我的第一篇反映生产一线的新闻《制氧车间改进加工工艺获成功》刊登在1991年12月27日的《杭钢报》上,可以说是一篇标准的“豆腐干”文章,从原文的500多字,编辑老师帮我改了又改,缩了又缩,最后登报时不到100字,但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写稿成了习惯。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去报社与他们交流沟通。最近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写作时要具体注意什么等等,编辑老师们会很认真地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并给予指导,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无形之中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到党委宣传部工作后,我与《杭钢报》的联系又更进了一层,经常会以临时记者的身份帮忙参与报社的具体采访报道工作。

创刊于1959年的《杭钢报》,是我们杭钢人自己的报纸。65年来,正是因为《杭钢报》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办报宗旨和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的办报方针,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杭钢在各个时期涌现的新事物、新成绩和新经验,激励和鼓舞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夺取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胜利,从而成为了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杭钢、分析市场、认清形势、凝聚力量的信息主渠道,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今微信、抖音、短视频层出不穷,杭钢的传统媒体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微信公众号“今日杭钢”“杭钢微党建”“杭钢职工之家”和《杭钢报、《杭钢》杂志,这些新老媒体都在为杭钢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助力,为杭钢的高质量发展呐喊。(作者:王学峰)


今日杭钢
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