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州当代美术馆2024年初发起的“空间生产力”的第七个项目,来自2013年创立于北京的绘造社的《飞屋》于10月26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奥体中心商业广场中庭与大家见面。将日常建筑转化为艺术装置是绘造社的一种研究创作方法。通过这种转化,绘造社试图学习民间自建的形式语言、建造方式,并思考其对于建筑学的意义。
绘造社通过对苏州老屋民居的深入挖掘,呈现了对日常民间建筑的独特视角。该作品并不仅仅是对建筑形态的再现,更是对苏州老屋所承载的历史与生活的重构与凝视,透过独特的艺术表达,促使观者重回那些即将消失的却充满生命力的场景。
《飞屋》是这种研究方法的最新实验——使用纸片和胶带,等比例建造一座苏州的日常民居。用纸片糊一个房子与用砖瓦建一个房子截然不同。纸的柔软与脆弱让房子无法矗立在地面。《飞屋》悬浮在空中,它是柔软的、扭曲的、变形的,与建筑通常呈现的坚固而确定的外观有极大的反差。但这种歪歪扭扭的状态所产生的生动性与偶然变化,反而让《飞屋》更加逼近现实中经过漫长时间和重度使用浸泡过的日常民居的质感。相对于作品最终的样貌,《飞屋》关注的重点是装置的制作过程:用胶带将小纸片黏结成大纸片,再连接成屋顶和墙面,再将所有建筑表面粘结成一个整体,最后经由吊杆、绳索、重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逐渐接近房子的形态。通过一系列确定的小动作引导出一个不可预知的整体,这与民间自建的建造过程不谋而合。
地面的破砖碎瓦是装置必要的构件,为绳索向下的牵引力提供锚固点。这让整个作品又呈现出一个隐喻式的场景:矶崎新认为技术与资本的不断扩张,让城市始终处在建设与毁灭的循环往复中,宏大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成为一片废墟。但也许有些东西可以超越这样的循环往复,离地而起,在废墟之上,长久地游荡徘徊。
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老屋的脆弱生命力,更隐喻了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历史的疏离,引发观者对于城市化进程、空间生产与社会记忆的思考。
来源|苏州当代美术馆
摄影|于逸帆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lvpang
本期编辑:夏天
扫码开启杂志在线阅读
我们视频号超火哦
微信视频号搜索“现代苏州杂志”
点击下方视频
记得关注+点赞~
版权声明:
《现代苏州》杂志文字及图片版权归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单位。对不遵守本声明,或以其他违法手段擅自使用《现代苏州》杂志文字、图片等内容的团体或个人,本单位将依法保留追究权。
合作请联系:电话 65227688-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