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县:激活乡村产业“一池春水”

文摘   2025-01-20 11:00   吉林  
集约后的土地谁来种?乡村产业怎么选?村集体经济怎么搞?在农安县,100多个村给出的答案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激活了乡村产业“一池春水”。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闲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将党组织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农民渴望致富的愿望结合起来……作为长春地区唯一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试点县,农安县通过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领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幸福路,带动乡村产业“破圈”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重要性,“高效盘活土地,集中连片开发,产生规模效益……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头雁’作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村民、土地、资金高效组织起来,实现了党组织优势同合作社市场优势、生产优势的双向融合。”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目前农安县共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9个,集约土地2.45万亩,实现产业发展总收入3957万元。
“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这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作出的重大部署。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建好一个党组织,办好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群众”,一幅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农安县徐徐展开——
在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玉米加工厂的工作人员正在加工生产玉米面等产品。  
产业“带富” 多元增收
“把土地交给村里的合作社,省心又放心,还能在这找份工作!”一大早,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村民郭振刚来到合作社,换上工作服熟练地操作起加工设备。自从村里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建起玉米加工厂,他就成了“上班族”,“土地租金、固定工资、年底分红……我现在一年有好几份收入。”郭振刚说。
如今的双榆树村,在引入了党支部领办的发展模式后,玉米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已成为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来到合作社的玉米加工车间,只见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作业,随着玉米面等产品源源流出,香味扑鼻而来。“这套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1吨玉米产品,原料全是咱合作社种植的玉米。”双榆树村党总支书记刘洪娟表示,2024年合作社集约经营了30多公顷土地,订单式生产让乡亲们更踏实。
不同于传统的合作社,党支部领办更注重“带富”的过程。农安县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涌现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乡村产业,带动农户通过集体收益、就业务工、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入股参股、原料出售的方式,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我们村过去一直种玉米,可村村产玉米,根本谈不上产业优势。”村里的玉米如何创造高收益?这让不少村民深感困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我们建成了玉米加工厂,引进了全自动生产设备,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种植收益至少提高30%。合作社所得盈余,将按照农民入股比例分红,让资源变资本、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刘洪娟说。
在农安县农安镇南关村,“农安悠悠姐”采摘园里一株株龙葵植株长势喜人,采摘园负责人王磊正在采收。 
产业融合 “抱团”发展
更让村民放心加入党支部合作社的是经营模式,从“单枪匹马”到“抱团”发展,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在农安县农安镇长安村,村办企业的鲜食玉米包装车间里,几名务工村民正对已剥皮、分拣、清洗、塑封完的鲜食玉米进行最后的打包。村民唐凤艳表示,这些玉米都是他们村里种的,收获后直接拉进厂加工。现在打工都不用出村,“守家在地”就能挣到钱。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穗穗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鲜食玉米,让乡村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去年,长安村转变发展思路,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鲜食玉米加工仓储项目,并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进行项目对接,探索实施“企业+村党支部+村民”的合作发展模式,组织村民种植鲜食玉米200公顷,用工高峰期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了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们的鲜食玉米项目,具备年加工1500万穗玉米的产能!相较于过去农户的‘单打独斗’发挥党组织优势,一产、二产融合发展,为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便利。”省政协驻长安村第一书记赵振华说,“为保障农民利益,我们实行耕、种、管、收、售全程服务,在鲜食玉米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打造统一品种、统一指导、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模式。”2024年,长安村的鲜食玉米加工仓储项目带动村民种植增收6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
立足市场需求和产品实际,统筹产业选择和市场销售。农安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引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农企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帮助农产品打出品牌、打开销路。随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不断完善与深化,村党组织影响力薄弱、产业主体分散、土地不集中的情况迅速破题,让“抱团”经营共享提质增效的收益。
借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机遇,长安村又有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计划在长安村六社打造一个具有辽金文化特色的民俗屯,以及田园综合体和民宿旅游项目,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文旅发展,从而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在农安县农安镇长安村,鲜食玉米包装车间里的务工村民正将加工后的鲜食玉米包装成整装待发的产品。
特色产业 因“村”制宜
寒冬时节,农安县农安镇南关村里,最吸引人的便是新鲜的果蔬。步入村中,一条干净整洁的主路两侧,上百栋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到此采摘果蔬的游客络绎不绝,棚室内交谈声不断……走进村里的“农安悠悠姐”采摘园,一垄垄龙葵植株长势喜人,串串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透露出成熟的气息。采摘园负责人王磊说,“我们这临近县城,农业资源丰富,游客来村里随时都能采摘到新鲜的果蔬!”
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地处城郊的南关村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成立了兴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棚膜产业园区。目前,园区现有温室大棚100栋,占地面积近50公顷,种植叶菜、青豆角、甜瓜、草莓、樱桃等30多类果蔬,如今棚膜产业已成为村党组织引领强村富民的有力抓手。
在农安镇相关负责人王海超看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为了强村,更重要的还在于富民,“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园区实施集中管理,为发展棚膜产业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服务。”王海超说,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由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占股,成员达到了78户。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后来的农超对接,再到现在的休闲采摘,合作社经过了三次转型,特色果蔬种植为南关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以发展特色农业为路径,农安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各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地域品牌,全县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经形成星火燎原、蓬勃发展之势。
初审:耿凤阳
复审:刘越
终审:刘德军

春城党建
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官方公众平台。传递党建信息,反映党员心声,聆听人才需求,展示干部形象,回应公众期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