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札记丨基层小郑迎“三变”

政务   2024-10-10 12:02   云南  

基层,这片广袤而深邃的沃土,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底盘,也是我们选调生磨砺成长、摆脱“三门干部”标签,蜕变为担当重任的“三能干部”的崭新舞台。作为选调“新丁”,初至这片陌生又充满挑战的土地,我们亟须通过实际行动,完成一场从“书卷气”到“接地气”、从“异乡客”到“自家人”、从“青涩苗”到“担当梁”的“三变”之旅,将满腹的“书卷气”深深融入这片充满“泥土芬芳”的广袤天地之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锤炼自我、茁壮成长。

吸“烟火气”

变“书卷气”为“接地气”

初入基层,曾天真地以为凭借“满腹经纶”便能轻松应对基层工作的种种挑战,殊不知,村里的工作既无现成的教科书可循,亦无固定的“标准答案”可依。当我真正踏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爱华镇田心社区的那一刻,方才深刻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起初,我试图以华丽的言辞和深奥的理论与村民交流,却忽略了他们实际需求与关切,未能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村民们虽礼貌回应,但眼神中难免透露出一丝疏离。为了打破这一窘境,我开始虚心向村两委的工作人员“拜师学艺”,学会了用接地气的“乡音俚语”与村民交流。村里的“办公室”也不再局限于砖瓦白墙之间,而是搬到了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围坐锅台炕边,以拉家常的方式,从“老乡从哪里干活回来啊?”到“您家孩子工作了还是在读书?”再到“今年坚果有价没价?”我逐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明确了工作思路,学会了用脚步去丈量问题,用调研去寻求解决之道。虽然腿走酸了、脸晒黑了、人走瘦了,但我也因此在“烟火气”的熏陶下,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完成了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悟“乡土情”

变“异乡客”为“自家人”

从“象牙塔”迈入基层“大熔炉”,面对陌生的环境、纷繁的人际和未知的压力,心中难免泛起一丝顾虑。然而,村里的老支书用温暖的话语瞬间拉近了我与这片土地的距离:“小郑,你选一楼还是二楼住,我们一起帮你安顿下来”“我家离村委会不远,下班后来家里吃饭吧”……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我恍然大悟,想要在这片乡土上生根发芽,把基层工作干好,就必须将自己视为这片土地的一分子。于是,我开始学说“土话方言”,在“阡陌纵横”的乡间小径上,走进农家小院,与村民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倾听那些看似琐碎却饱含温情的“家长里短”。在日复一日的紧密相伴中,我渐渐地深入了解大家的生活,谁家孩子金榜题名,哪家老人需要照料……这些“家常事”成为了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我耐心倾听,真诚相助,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村民们的期待与信任,他们也逐渐接纳了我,视我为朋友,甚至亲人。我也因此认识到,只有以群众的需求为指引、以群众的满意为标尺,将群众的事当作自己事来干,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自家人”,才能在这片沃土上感受到那份独特的“乡土情深”。

经“风雨路”

变“青涩苗”为“担当梁”

初来乍到,我如同一株未经风雨的“青涩苗”,对于实际问题的处理显得颇为笨拙与生疏。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满腔热血的我也曾有过“退避三舍”之念。但每逢夜深人静,总有无数“操心事”涌上心头,“今天下雨,黄组长的莲藕挖完了没有”“村头路边那条没修完的沟,水会不会漫出”……正是这些“牵挂”,促使我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请教。在田心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我跟随老党员、老干部的足迹,穿梭于山林田埂之间,从防返贫监测到矛盾调解,从产业发展到民情民意收集,无不积极参与,用心聆听。在“风雨兼程”的基层工作中,我学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掌握了以实际行动为“家人”排忧解难的密钥。在精益求精地处理每一件“小事”,全心全意地办好每一件“实事”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稚嫩“青涩苗”到坚实“担当梁”的蜕变成长。(临沧市纪委监委干部 云县爱华镇田心社区党总支书助理  郑勋来)

来源 / 共产党员网








推荐阅读




● 对标监督筑牢生态文明“绿色防线”  凤庆守护民生福祉
● “八小时外”纪律规矩“不下班”  云县打好纪律作风建设“组合拳”
● 镇康:严把“廉政观”  系好“风纪扣”

廉洁临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聚焦反腐倡廉中心任务,推动临沧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