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桂林故事 “老房子系列”之桂北古村里藏匿着一处民国军校旧址

文摘   社会   2024-10-09 11:15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花桥GUILIN CULTURAL
         桂林故事    


桂林老房子系列29


上一篇“老房子”我们走进了全州县民国时期最后一任县长蒋文度的故居,文中我们有提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怒潮涌动。这一年,广西开始复办军校,为之后的战争做准备,蒋文度也是这一年从桂林政法学校毕业,弃笔从戎,报考了位于南宁的一所军校。其实在抗战时期,在广西开办的军校不止一所,在蒋文度的老家全州,就还保留着一处抗战时期的军校办学旧址——国军陆军步兵学校西南分校旧址。

旧址建筑俯瞰图。


全州县塘头脚村 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碉楼

全州县咸水镇黄沙村委塘头脚村距离全州县城30余公里,这里是全州县的“南大门”。在这个村子里,如今依然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现存古建筑占全村建筑一半以上。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一栋保存较完好的碉楼,也就是国军陆军步兵学校西南分校旧址。

  

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这样的建筑集防卫、居住于一体,在过去南方城市比较多见。如今在桂林恭城、平乐、永福、灌阳等地都还能找到这样的碉楼。今天我们走进的全州县咸水镇塘头脚村的这栋老房子就是这样一座保存较完好的碉楼。

  

话说回来,好好的房子为何要建得像个碉堡一样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过去的社会治安与我们生活的当下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数千年中,这片土地上的战争从来没有断过,到民国时期,战乱更为频繁,匪患尤为猖獗。于是,像碉楼这样具备防御性的民居建筑便应运而生。

  

碉楼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墙深院,整体要高于一般的民居。此外,无论材料还是工艺,与其他一般的居住建筑相比,强度要高出几个层级。碉楼的窗户开口较小,设有铁栅和窗扇。碉楼墙壁上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来犯之敌。那么,这样一座碉楼的造价相比普通民居而言就要高出许多,在过去,这样的碉楼基本上都是地主家所建。

  

位于咸水镇塘头脚村的这栋碉楼最早就是由全州远近闻名的大地主蒋新民所建。据当地人传,当时这位大地主坐拥良田上千亩,长短工几百人,粮食几十万公斤,护卫(家丁)十多人,拥有枪十多支,资产众多。而当时的全州那可是龙潭虎穴之地,匪盗猖獗,民国初期全县大大小小匪帮达十八股,蒋新民丰厚的家产怎么可能不引起匪盗的注意呢。为保障自身安全,他不惜花重金修建了这座造价不菲的碉楼。

  

这座碉楼呈长方形,长约31米,宽约16米。建筑四面转角都有向外凸伸的炮楼。墙体四面建有瞭望窗,设有枪眼。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主体墙用青石和青砖砌成。建筑除了本身坚固厚实之外,同时也有一定的艺术性,门柱、门槛、门楣都是由青石精细打磨雕花镂草后再镶嵌而成。内庭则是清一色的木隼结构,内门窗构件都雕刻龙凤花鸟瑞兽,十分美观大方。这栋建筑自1924年开建至1929年竣工,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光靠人力,足足花了五年时间建成。

建筑内部。

时刻提醒着我们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可以说,这栋碉楼当初是民建民用,但后来又是怎么变成军事机构所在地了呢?

  

此前“8号大院”寻找篇章中我们提到过,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军委会决定将全国战场一分为二,南部战场归属桂林行营指挥,北部战场归天水行营统筹。

  

“行营”这个单位的全称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而军事委员会是当时中国战时最高领导机构,是事实上的战时政府。理论上,当时的行营具备了很高的军事决策权。

  

而当时白崇禧作为桂林行营的主任,负责了半个中国战场的指挥权。此时的桂林作为“大后方”已成为广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也让当时的蒋介石开始忌惮,他怕“新桂系”发展过快而越权,所以在1940年,他将桂林行营改组成桂林办公厅,把一个军事指挥机构变成了办事机构,而白崇禧则被调离了桂林行营,把李济深调到这里任桂林办公厅主任。

  

虽然“新桂系”当时在军事上被夺取指挥权,但办办教育,搞搞后勤保障还是被允许的。于是,这一年,军事委员会开设的陆军步兵学校西南分校校址就设在了全州县咸水镇黄沙村委塘头脚村,隶属于桂林办公厅,由李济深直接管辖。而这栋坚固的碉楼作为军事机构的驻扎点则再适合不过了。

  

说到抗战时期的军校,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黄埔军校,说到这个陆军步兵学校,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其实,这所院校的水平或者说级别要高于黄埔军校。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在国民党步兵教育体系中主要分三个层级:首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黄埔军校,后又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军校主要开展基础军事教育;其次是我们这期说到的这所陆军步兵学校,属于在基础军事教育之后进行深造的一所军校;再往高处走的军人就要去陆军大学深造了,这是当时我国军事教育领域最高的学府。也就是说,陆军步兵学校的层级是处于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之间的。

  

陆军步兵学校始建于1932年,最开始在南京办学,其教育目的是增进步兵军官的战术、射击、通讯等的能力;1940年春,出于战备考虑,陆军步兵学校于广西全州设立西南分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这个地方。

  

但没过多久,1944年冬,日军袭扰湘桂,桂林保卫战一触即发,全城进行了大撤离。这所分校便并入了本校。也就是说,这所陆军步兵学校西南分校的建校历史只有4年,办学期间,这里曾聚集教职员工700余人。如今碉楼上的十多扇通风窗户也是办校时所开。

  

据全州县咸水镇塘头脚村退休教师蒋国喜撰写、咸水镇政府办公室整理的《桂北传统村落(40)悠悠岁月塘头脚》中记载,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部队从西南分校撤走,日本侵略者强行驻扎碉楼,1945年投降退出。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立了绍水区(六区)政府,碉楼成为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所有部门都在塘头脚村成立,咸水、绍水所有粮食于该村储备,村中十分热闹,年终区政府常常在这里搭台唱戏,周边十几里的群众纷纷赶来看戏,当地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次召开三级干部会时可达几百人。

  

直到人民公社成立,区政府迁至绍水。虽然政府单位迁走,村里地主的民房和碉楼暂时闲置,但在不同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驻扎塘头脚村,地质队也几度驻扎,都是以碉楼为指挥中心,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该村才慢慢冷清下来。

  

后来,地主的民房分给了群众,碉楼仍属政府,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有人蓄意破坏及村民在房内置放杂物圈养猪羊,现已部分残破。但整座楼外观仍然保存完好。

  

碉楼这样的特殊建筑生于战乱年代,战时可当作碉堡与敌人抗争,饥荒时可以屯粮以备不时之需,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人们吃得饱,穿得暖,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这样的一座碉楼实用性大不如前,被淘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与其说它是一栋老房子,不如说它更像一座丰碑,它立在那里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碉楼在设计上不仅坚固耐用,同时也兼顾美观。图为门洞上的精美石刻雕花。

建筑门洞。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苏展 文/摄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黄月波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