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
一是讲师资质参差不齐。当前,知识付费行业的讲师资质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现象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虽对部分高专业水平直播内容有资质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平台难以对海量用户进行有效监管。据“央广网”12月15日发文称,江苏淮安的丁先生是一名建筑工程从业者,他在刷短视频时被一家自称“嗨学一建备考”的机构吸引,购买了价值26900元的“钻石尊享实战班”,但最终发现所谓的“押题”完全不准确,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几乎与老师所讲的课程内容毫无关系,老师提到的重要知识点在试卷上几乎找不到踪迹。据“央视新闻”12月16日发文称,抖音平台上的一位自称王老师的主播,在直播间介绍数学、物理课程解题思路的同时售卖自己的直播课程,但当记者询问该主播是否有执业资质或教师资格证时,客服回复无法查询到其在平台上的报备资质。
二是课程套路花招百出。部分线上付费课程存在先低价后高价“套娃”收费的现象,学员往往因低价课程被吸引,随后被推荐高价进阶课程。这种营销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够提高销售额,但从长远来看,却损害品牌形象,最终降低用户信任度。据“广州日报”2023年11月9日报道称,一位网友报名了“9.9元便可以购买10节理财课”,结果被要求再缴纳6998元才能继续学习进阶课程,而所有课程都是几年前的录播课,艰涩难懂。
三是消费维权举步维艰。由于知识付费产品是非标产品,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因此申请全额退款十分困难。许多商家以各种理由拒绝消费者的退款请求,甚至直接将其拉黑。即使消费者意识到被骗并寻求法律援助,但由于证据收集难度较大,法律程序复杂,使得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据“民生周刊”11月8日刊文称,60多岁的马先生在网上关注了一家直播理财课程,交钱买课后却发现所谓进阶课程只不过是多了一位“讲师”照着PPT念稿,当他联系客服想退款时已经找不到对方。据“网信唐山”公众号11月8日发文称,消费者付费后,所有课程一次性打包发送,消费者投诉说“这类课程收到后发现不合适,想要申请退费太难了,对方说课程已经发给我了,没法判断我学没学,没法退费”。
对策建议
一是设槛立规,建立行业标准。推动知识付费行业设置从业门槛,明确不同领域从业者的资质要求。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对“知识付费”行业的相关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二是严查重罚,加强行业监督。相关部门应切实承担起审查监督的责任,强化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审核管理。强化平台对上线课程审核力度,核实知识提供者身份。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课程,及时整改或下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广泛宣传,增强反诈意识。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渠道,广泛开展防范知识付费骗局的宣传活动,普及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征,帮助公众识别并远离骗局。
(本文系综合新闻报道、网络资料整理而成,仅供参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