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路】孤岛渔民唱新歌

企业   2024-09-23 17:50   江苏  


开栏的话



寒夜起星火,电光照古宿。从1907年宿迁耀徐玻璃厂点亮的第一盏灯到1959年国营宿迁电厂成立运营,再到1999年骆马湖戴场岛最后一个水上无电村顺利通电.....电等发展、靠电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宿迁电力发展史一直与宿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史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目前,宿迁境内共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65座,总容量2732.91万千伏安。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312.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2%;工业用电量213.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二。宿电人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打实的发展业绩,汇聚成支撑宿迁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将开设“光明之路”专栏,通过挖掘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工程、党员先锋人物等事迹,展现建国以来宿电人在宿迁地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用心用情助力地方发展的生动事迹。




迎着一轮红日,快艇在碧波荡漾的骆马湖上穿行,船头溅起一朵朵浪花,微风吹来给人一阵阵凉意,几只雀鹰鸣叫着,从头顶上掠过,飞向远方



码头处,一块八米多高的半圆型花岗岩大理石碑矗立在岸边,碑上镌刻着“戴场岛”三个红色大字。这里,便是被人们誉为“漂在水面上的村庄”——戴场岛。



骆马湖是江苏四大淡水湖之一,水域总面积为375平方千米。上世纪50年代后期,骆马湖由过水性湖泊建成常年水库,汛期开始蓄水,水位达到21米。湖区原有几万居民迁出安置到陆地乡镇。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成立骆马湖乡,把一些原来迁走的村民又动员回来,于是,原先居住在戴场岛上的150多户渔民回迁到岛上安家。到了70年代,湖水下落,政府和老百姓不断从湖底挖泥扩岛,戴场岛陆地面积已增加到近百亩,成为骆马湖中的最大岛屿。


提起通电,当时,岛上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不嫁戴场岛,一年到头水上漂。白天下湖去打鱼,夜晚油灯受煎熬。”



有一位姓周的88岁老太太,她每天坐在家门口的石板上,手里拿着沾满了黑油的小瓶,用棉线拧成灯芯放到瓶里,准备晚上点灯。她见到我,叹息着说:“俺嫁到岛上60多年了,马上快入土了,也没有见过电灯是啥模样。”


渔民每次进城购物,看见城里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中老年人心里尚能平衡,可青年人觉得反差太大了。

于是,有关系的人家托亲拜友外出找门路,考上学校的不愿再回来,全村150多户人家,有的迁走了,还有一部分渔民到外地打工。


戴场村主任蔡万标回忆,在1985年,村部买了一台24寸上海金星牌大彩电,用柴油机发电带直流充电器,给电视机接上电,一到晚上,停泊在湖里的渔民成群结队跑来看电视,村部的院子里,男女老少,几百人拥挤在这里,由于电压不稳,电视屏幕一会黑,一会白,声音一会大,一会小,看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柴油机发电成本大,开了几天就停下来了。


骆马湖的水有多深,戴场岛人的生活就有多难......岛上无电,不仅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水产品运不出去,没有冷库不能储存,外地客商来到这里,摇摇头就走了。渔民只好把捕来的银鱼、螃蟹、大青虾以低价卖给当地鱼贩子。


通电!通电!通电!村干部满脑子都是通电。渔民盼电,头发都等白了。


1999年6月,宿迁地区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土地干裂,草木枯萎,整个骆马湖基本无水,湖里大面积滩头全部显露出来。


戴场岛架电迎来了天赐良机。时任宿豫县供电局局长张彬元,党委书记张士笃向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1999年6月,对戴场岛渔民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一场史无前例、战天斗地、造福渔民的架电工程突击大会战,在古老的骆马湖畔摆开战场!


宿豫县供电局把技术力量最强的农网改造工程队拉过来了,队长王万山外线内线技术样样精湛,他带领20多名从各乡镇农电站选拔的个个都能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开进戴场岛“安营扎寨”。



时任骆马湖乡农电站长樊本祥,把架电上岛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全站15名电工参加大会战!


架设戴场岛的10千伏高压线路,宿豫县供电局最后选定从35千伏黄墩变电所出线为电源点,沿宿豫和新沂市交界的三湾老河口引电上岛,把10千伏线路接到30米高的跨河铁塔上,然后一直延伸到岛上,线路总长度为13.5千米。



大旱过后,湖水退去,10多公里长的滩涂看上去一马平川,但是,人脚踩上去,有一尺多深的游泥。一根10米长水泥电杆,有1000多斤重,电杆从船上卸下来,只能用碗口粗的大绳拴住两头,杆底下用圆木垫着,一拨人在上面拽,下面一拨人推着圆木,向前滚动电杆。全靠人力硬拖硬拽把电杆从泥水中推到滩顶上。


高温酷暑下,运电杆难,挖杆坑更难!滩涂四周是芦苇,上层全是灰黑色烂泥,中间是大粘土,底层是砂礓和鹅卵石,杆坑要挖1米多深,这边挖下去,那边就被游泥堵满了,电工们急得直冒汗!



施工队长王万山在农电战线摸爬滚打20年,不愧是个“老江湖”,他想出一个办法来,指挥民工们用沙子和石子填在杆坑四周,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从中间挖,阻住了游泥,终于解决了挖坑难题。


立电杆更是难上加难!陆地上可以用吊车,湖里遍地是烂泥水,吊车开不进来,十米多高、上千斤水泥杆,只能用绳拉肩扛。“一、二、三”!雄壮的号子声在空旷的湖面上回荡!


几十口人站在烂泥地里,一边推,一边喊着口号叫劲,

劲往一处使,才能把电杆立起来,脚要是蹬不住,“扑通”一声倒在烂泥地上,浑身上下成了泥人,不少人的脚、手被石子、芦根、蚌壳戳破,鲜血染红了烂泥。就这,没有人发出一声怨言,没有人叫一声苦,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岛上的妇女们也坐不住了,她们起早摸黑,炒菜、做饭、烧开水,撑起小船来到工地上,把煮熟的红心咸鸭蛋,熬制的绿豆汤等食物,塞给架电工人和渔民,让他们吃饱喝足安心架电。


激战两个半月,整个工程共架设10千伏水域高压线路13.5千米,立电杆167根,安装配电变压器3台,投入工时3800多个。


那是1999年9月28日,即将迎来国庆五十华诞的大喜日子。


江苏省最后一个“水上无电村”,戴场岛渔民数十年苦盼,终于盼来了一片光明!结束了孤岛不通电的历史。

上午8点,当时任市委副书记詹荫鸿合上电闸时,瞬间岛上一片光明!此时,整个戴场岛沸腾了!鞭炮声震天动地,欢呼声响彻云霄!



尽管是白天,戴场岛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电灯,新置的电视机旁围着一群男女老少。渔民张百山把两年前结婚时买的大彩电、洗衣机、电风扇,一直放在家里当“废铁”,他赶紧回家,把它搬出来,插上电源,电视机开始放电影,洗衣机在滚动,电风扇在旋转,他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戴场岛渔民从此告别了“油灯昏昏伴夜眠”的旧时光。电解决了,一通百顺。移动公司和电信部门沿着电力线杆,把通讯线、互联网引进岛上,先后在岛上安装60米高发射塔和50米高的微波通信塔,渔民家家装电话,人人用手机,经济条件好的,还买手提电脑,感知外面精彩的世界,融入现代化生活的洪流中。



岛上没通电之前,全村养殖水面仅有2000亩,因为没有增氧机,养殖密度小,每亩只有几百尾,亩产不到2000斤,村集体还负债60多万元。自从岛上通电之后,原先迁走和外出打工的渔民陆续回到岛上,扩大了养殖规模,养殖水面增加到4400多亩,家家都有了电动增氧机,现在养殖密度每亩增加1000到1500尾,亩产可达到4000斤,比以往翻了一番。渔民人均年收入由通电前的2000元增加到24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



目前,戴场岛已形成骆马湖风鱼、戴场岛毛刀鱼、五香酥鱼、十三香小龙虾等10多个系列特色水产品。与此同时,村集体还专门把岛上渔民养殖的野生红心咸鸭蛋、草鸡蛋进行特色加工,形成骆马湖戴场岛又一特色的土特产。如今,鱼类和蛋类两种特产销往宿迁三县两区和徐州等市县,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过去,渔民出湖用的是小筏子,现在差不多每家都有小汽艇或者机电船,家庭条件好些的,私家车就停靠在码头上,下了船就开车到市区。岛上的渔民,白天到湖中去感受收获的喜悦,晚上岛上灯火辉煌。昔日戴场岛仿佛与世隔绝,如今变成了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对戴场岛电网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持续升级工程,岛村渔民的户均用电容量实现翻番,全面消除了岛内低电压、电压不稳等顽疾,供电可靠性达到市区平均水平,真正让戴场岛的渔民用上了放心电。


晚霞映红了波光磷磷的湖水,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天际线,令人心旷神怡,无限遐想……在架电上岛和守护光明的历程中,那一个个、一件件、一桩桩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依然在心头久久萦回。



END




供稿:王松竹

国网宿迁供电公司
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官方服务平台。为江苏省宿迁市电力客户提供停电信息、用电知识等信息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