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山
前二三十年,我们这儿历史上专为皇上所食的贡品柿饼,卖得很是红火,每每一到秋季柿饼上市时间,常常就出现了一个柿饼都难求的火爆场面。外地客商为了能尽快的拿到货源,不远万里亲自到场,把预付款塞进柿饼加工者手里,住在柿饼加工者家里,等柿饼加工出多少就赶紧往家里发回多少。这样柿饼加工者(出售者)高兴,柿饼批发商(外地客商)喜欢,用当时的时髦话说是双嬴。
记得那时候到了加工柿饼的季节,人从公路上经过,公路两边高高的木架子上,从上到下挂满了一串串晾晒的四五米长的柿饼,犹如公路在两堵红墙中间通过。太阳一照红红的柿饼就像一串串红红的小灯笼,秋风一吹整个川道都是甜的。有一次户外返程,在人困马乏时,顺路搭乘了当时在柿饼出产所在镇当镇长的朋友,说他最害怕柿饼加工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每天不知道要接多少个上面要柿饼的电话,一个柿饼加工季,趸积的柿饼款就有几十万之多。你不能把群众的柿饼款不给,过后你才到上面求爷爷告奶奶的讨要柿饼款呀。
镇政府一看柿饼销售行情很好,就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号召群众赶紧栽种优质柿子树,让柿子树赶快长大结柿子果,以便保证日后长远加工柿饼所需的柿子果供应。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卖方市场情况下,柿饼加工者(出售者)就出现了只考虑自己出售柿饼所赚钱的最多化,完全不管所售卖柿饼质量的好坏,把柿饼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本来加工柿饼所需的原料柿子,只能用我们这儿当地一个镇内,小环境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所生产的干柿(柿子的一个品种),这种柿子没有果核,糖度高,加工出来的柿饼放在嘴里能自己花开,属柿饼中的上品。结果是在本地原料柿子不够加工柿饼所需的情况下,柿饼加工者就跑到陕北、山西和甘肃等地,把那儿的柿子拉回来,充当本地干柿来加工柿饼出售,大赚特赚柿饼出售钱。
这样以来,外地客商来得一年比一年少,直到最后是没有一个外地客商来了。没有了外地客商来大量调拨柿饼,本地消费市场小消费不完所加工的柿饼,柿饼价格一掉再掉。柿饼加工户一看加工柿饼不挣钱了,慢慢也就再没人加工柿饼了。没有人加工柿饼了,每到秋季公路两边过往的那种红柿饼墙,也就再没有出现了。
好不容易栽下的柿子树,经过多年的生长,现在都到了盛果期,每到秋季,太阳底下,红红的柿子果挂满枝头,加上蓝天的影衬,很是好看。可惜的是,没有人加工柿饼了,柿子果也就再不吃香了,群众是任红红的柿子果自生自灭,懒得看都不看红红的柿子果一眼。经过霜打风吹日晒的柿子果,一个个由绿变红,由硬变软,最后都一一掉落在地,摔得稀烂,满山遍野都散发着甜甜的味道儿,引得一只只蜜蜂嗡嗡嗡的前来采蜜。
爬山路过,给群众说看你那柿子不摘都掉了一地,让我们摘几个行不行?群众说不值钱的东西,爱摘多少摘多少,只要你能拿得动。
摘回来的干柿果,放在太阳底下给它们淋日光浴。每天午后没事儿时看看它们,感觉那个变软变甜变热了,吃它一两个,暖暖甜甜的,能吃出秋天山野那种快乐的甘甜味道。
衷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下列公众号感兴趣,愿意每天跟着小编游历商山洛水,探寻历史文化,已经加关注的,可在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再点“设为星标”;如果尚未关注公众号,请在公众号主页加关注,并在右上角点击“…”再点“设为星标”。愿用文字陪您同行,欢迎提出批评意见,期待提供新奇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