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固本|我的育人故事

楼市   2024-07-04 15:48   贵州  

不用急,老师等你

            ——“捣蛋鬼”变形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深刻阐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作为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其核心真谛究竟何在?自我投身教育之路,我便不懈探寻这一谜题,坚信其在于对个体灵魂深层次的唤醒。

初涉教育领域,我怀揣满腔热情与坚定信念,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我时常感受到力量的无力与迷茫。今日,我愿与大家分享我作为班主任在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初始之“烦”,学生频频惹事,令人焦头烂额;继而之“苦”,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深感无奈;随后之“通”,我开始反思与自我调整,逐渐走向成熟;最终之“爱”,与学生共同成长,体验教育的美好与真谛。

烦:频频惹事

在班级中存在这样一位小男孩,他智力出众,对劳动充满热情,体育能力亦相当出众,且对老师保持着良好的礼貌。然而,他的活力过于充沛,导致在课堂上难以保持静态,时常显得焦躁不安,甚至在授课期间习惯性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上。他的规则意识相对薄弱,经常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晚到课堂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他的学业成绩并不突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频繁产生小摩擦。

在课堂上,他常常未能专注于教学内容,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他时常不自觉地把手伸入抽屉,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甚至偶尔会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谈,打断了课堂的正常秩序。课间休息时,他更是急于离开教室,常常成为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学生,且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打斗现象。一旦情绪失控,他的行为会显得异常激烈,对于老师的批评,他常常以不满的眼神回应,偏好听取赞扬之词,使得同学们在与他交流时显得小心翼翼。更为严重的是,他有时会向同学竖起中指,这一行为引起了大部分同学的不满和反感。

苦:无计可施

我每天进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同学对他的各种“指控”,打架、上课影响他人、在楼道中肆意地奔跑、不认真做操……

迫于班级孩子们的指控,我不得不出面担任裁判的角色,苦口婆心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诲;在课堂上,当他低头沉迷于玩耍时不认真,我便会点名提醒;若他因争执而引发事端,我会叫他到办公室内反思;此外,我还与家长沟通,共同引导孩子。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一股莫名的挫败感涌上心头。在担任班主任之前,我曾做过一些功课,但是现实中远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比如他给我带来的挑战,让我倍感压力。

苦口婆心对他进行教育,回去依然捣乱,屡教不改。家长看见老师的信息也无比焦虑,甚至有一段时间半夜想到他,总是唉声叹气,我开始自我怀疑。

通:走向反思

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我深感困惑,为何他时常扰乱秩序?为何我尽心的教育效果只能短暂维持?他的改变真的无望吗?究竟问题何在?

我积极向资深教师请教,汲取网络及家长们的智慧,通过微信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阅读相关书籍以寻求策略。在与孩子深入交谈后,我深刻认识到,他并非问题孩子,只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我需以更耐心、更理解的态度,告诉他:“不必着急,老师会等待你的成长。”

在与家长沟通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优越,但因父母工作繁忙,多由外祖父母照顾。其母提到,幼儿园时期老师过于迁就,导致他缺乏规则意识。进入小学后,老师关注减少,他试图通过破坏行为吸引注意。家长强调,严厉并非对他有效,他更需鼓励和引导。

我由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听从他所敬佩的人。我意识到,我教育的难点在于,他并不信服我。针对他为何捣乱,我经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他自信心的缺失。我决定采取鼓励策略,及时捕捉他的亮点并予以表扬。他渴望被关注,我给予他路队管理员的机会,尽管初期有挑战,但在我引导下,他最终胜任此职。对于他与同学相处及学习乐趣的问题,我与家长共同引导,让他体验成功与尊重。

同时,我也开始自我反思与调整。我渴望他能拥有良好习惯与坚定自信。我尝试走进他的内心,以更温和的方式提醒他,关注他的感受,并引导全班同学理解他。逐渐地,他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展现出了他的优点,如热爱劳动和运动。现在,面对他的不当行为,我能平静地与他沟通,并设定小目标以鼓励他。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我积极与他们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经过一年的努力与等待,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自信满满;他的读书声洪亮悦耳;他的数学成绩提升至98分;他的负面行为逐渐减少;他主动与我交流。这些变化,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一年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家长的认可,我深感教育的幸福与意义,这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爱:共同成长

在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双向成长性,不仅学生在成长,我也在同步成长。面对曾经调皮捣乱的学生,我由最初的困扰和被动管理,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应对和正面引导。我的处理方式也从简单粗暴逐步转变为深入学生内心的正面管教。我曾一度只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而现在则更加注重探究问题的根源。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我也从家长的质疑中获得了认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坚信,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他们才能拥有改变的力量,感受到成长的安全感。这种爱如同春风拂面,可能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

在学生的转变过程中,我意识到过去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即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和规则遵守,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成长和个性发展。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个体,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同时也是充满爱的力量的人。

因此,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即使是那些曾经被称为“捣蛋鬼”的学生,也有他们的春天。让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门慢的艺术,更是一门爱的艺术。




来源:黔西一小德育处

编辑:杨   永

审核:周   瑜

监制:张   旭

黔西市第一小学
蒙以养正 以德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