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2024年年会在我校举行

教育   2024-11-07 16:02   上海  
11月2日,“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2024年年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举行,本届主题为“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上海世界经济学会秘书处联合承办。

01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讲席教授刘志阳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学校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及学术成就,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对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响应和生动实践,更是全体世界经济学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使命。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成为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希望本次会议可以加强各方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长远代表学会对各位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特别感谢上海财经大学领导及商学院团队为本次年会顺利召开付出的努力,他回顾了过去四年学会的发展历程,感谢世界经济学科前辈们的悉心指导、期刊等学界力量的有力支持,以及来自业界的积极助力,期待未来继续携手共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理事单位授牌仪式

在理事单位授牌仪式以及企业代表发言环节,劲旅国际物流企业代表嵇持铨提及新冠疫情后中美脱钩、经济发展失速等情况让企业深感忧虑,而诸如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机遇,他真切希望各位专家与学者们可以从中国的角度为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提供发展方向,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浪潮。上海群贤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代表崔佳蕊阐述了基于锰系合金产品全球供应链现状及双碳背景下行业转型的需求,表达了企业希望通过与学会合作,为保障国家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及推动行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期待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

02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主持人靳玉英(左)、聂光宇(右)

主旨报告阶段,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张幼文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佟家栋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连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鲍晓华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靳玉英教授和聂光宇教授主持。

张幼文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开放的新课题”。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这会造就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并分析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价值链的短化以及价值链分布的变化,强调了价值观差异对价值链风格的影响。他进一步探讨了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以及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全球制度的重要性,并强调数字贸易核心在于提供最新的有竞争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而中国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具有大经济体的发展优势和条件。最后,他提出了教育改革和体制制度开放的建议,以吸引和培养开放型人才,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佟家栋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建成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探讨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新产业崛起和新生产方式到来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必须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报告还讨论了开放型市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以及如何在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最后,展望未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期待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开放。

李平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国际环境与制度型开放”。报告介绍了新经济环境、新国际关系以及新科技、新社会、新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国际环境新特点,分析了当下传统开放模式面临的挑战,将制度型开放与传统开放模式进行对比,进一步阐述在新国际环境下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新国际环境下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路径,包括开放模式、维度和理念的创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如制度型开放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国内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助力构建内外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杨连星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如何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基于国内生产网络与外资股权网络视角”,从微观数据层面探讨了国内统一大市场如何推动内外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研究发现中国外资股权网络较为稳定,其中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下游企业更倾向于嵌入外资股权网络,这与交易成本和市场势力的机制有关。网络内企业比非网络企业具有更良好的财务特征以及更稳健的增长能力。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利用本土市场规模优势以增强外资产业配套能力的重要性。

鲍晓华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制度型开放与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探讨了原产地规则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作用和影响。报告分享了3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其一,原产地规则通过限制区域外的中间品进口从而抑制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企业生产率提升等;其二,原产地规则通过企业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影响了区域价值链的发展;其三,原产地规则提高了企业潜在出口产品中进口来源国的价值成分,非正式贸易壁垒随之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出口该国的概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强调了加强制度型开放和灵活制定原产地规则的重要性,以支持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为表彰优秀作品和鼓励学术创新,会议还为参与本次年会征文的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共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03

平行分会场一

国际经济学“新星汇”论坛

分会场一为国际经济学“新星汇”论坛,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罗长远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高凌云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经济与管理学部部长李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商学院靳玉英教授,上海大学审计处处长、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教授四位老师对七位博士生的论文汇报分别作了点评。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艳艳博士分享了题为“标准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理论与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报告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方法,探究了标准国际化对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吴彩云博士分享了题为“外部经贸冲击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基于企业工资折价视角”,报告基于企业工资折旧视角,结合2017—2019年中国税收调查数据库,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详细研究了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来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程敏博士分享了题为“国际供应网络参与与企业国内供应链重塑”,报告使用异质性企业和供应商的全球生产和贸易模型,从理论与经验视角详细地探讨了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如何重塑其国内的供应格局。

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马明会博士分享了题为“Railway-Led Growth: Unraveling China’s Surge in Domestic Value-Added Ratio through Enhanced Domestic Market Access”,报告基于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探讨了铁路基础设施改善所带来的国内贸易成本下降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机制。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俞锦祥博士分享了题为“International Credit Cycles”,报告基于理论模型拓展了国际信贷周期与银行业危机的理论,从内生国际信贷周期进行最优政策分析并为模型预测提供了实证经验证据。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董文娟博士分享了题为“贸易政策冲击下的跨国供应链断裂与重构研究”,报告基于FactSet Revere全球供应链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供应链关系进行追踪,考察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这一贸易政策冲击下中国上市公司海外供应链的变迁动态与重构模式。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王欣康博士分享了题为“全球供应链网络与金融风险传染”,报告通过构建多阶段生产的理论框架,深入探究了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是否会造成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及其特点。


04

平行分会场二

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分会场二为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燕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朱林可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薛安伟副研究员分别对文章进行了点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铭飞分享了题为“房地产抵押价值变动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了房地产抵押价值增加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概率与规模的影响,主要机制为房地产抵押价值的增加会提升银行信贷额度,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这一影响在企业性质、投资方式选择与企业的风险感知上存在差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何茜茜分享了题为“地区金融发展与中国企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基于‘延链’和‘固链’的视角”,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能够带来中国企业产业链分工水平的提升。文章使用了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方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与研发创新效应实现对中国企业产业链分工与韧性水平的提升。

上海师范大学金则杨分享了题为“Demand Shocks, Product Mix, and Productivity”,报告研究发现贸易冲击对多产品企业产品组合的影响,从而导致多产品企业生产率变化。文章的创新点在于研究了贸易战冲击下产品组合分布的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张斯琦分享了题为“The Impacts of Voluntary Standards Certifica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Evidence from China”,研究发现资源性认证标准对企业相关产品的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出口额的影响却不够显著,相比与过往相对微观的结论来说得到了一个更加宏观的结论。

南开大学何晔分享了题为“Export Destination Concentration, Displacement Risk,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China”,研究发现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对出口企业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其中替代风险是出口企业降低投资的重要原因。

上海社会科学院初彦礴分享了题为“半导体产业全球供应链重塑下的中国、美国与东亚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产品贸易网络分析为视角的研究”,报告研究了中国全球供应链网络中中心度的影响因素,刻画了中国大陆、美国与东亚经济体网络关系的变化。

复旦大学赵腾宇分享了题为“The Mechanics of Growing And Maintaining A Supplier Base: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研究以反倾销调查视为进口商的外生冲击,发现这样的外生冲击会导致企业调整供应链,但是一些相关企业没有收到政策冲击也会受到影响,且这个影响具有差异并受到资源约束的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张子彬分享了题为“安如磐石还是昙花一现?FTA透明度规则对农产品出口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FTA可以提高出口稳定性,同时能够延长已经存在的出口关系持续时间,但是对新的出口关系影响是不同的。稳定性增加的核心机制是降低企业信息成本,稳定性下降的机制为市场竞争效应与出口试探效应。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吕娜分享了题为“客户外资持股与国外供应链风险研究”,报告是在国际供应链外部风险逐渐增加的背景下,研究了外资进入对稳定供应链提升韧性的正向影响。企业对外部供应商监管更强,议价能力越高的企业更有利于维护供应关系;生产率越高,依赖供应链程度越高,那么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会越大。

上海财经大学赵鑫分享了题为“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 Occupational Mobility”,研究了FDI带动了跨际流动的提升,并提供了高技术劳动力需求以及带来了更多的教育投资。


05

平行分会场三

高水平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分会场三为高水平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孙立行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编辑部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许志伟教授分别对文章进行了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齐彤分享了题为“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How Favorable Industry Shocks Can Be Bad for You”,报告研究了有利行业冲击(如出口机会增加)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就业下降和行业工人境况恶化,挑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了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

暨南大学马丽冬分享了题为“Bilateral Swap Agreements, Foreign Value-Added and 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报告探讨了中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BSAs)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发现BSAs能显著增加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尤其在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较低的国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淇分享了题为“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on Abnormal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Based on Panel Data Analysis of 21 Countries”,报告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异常的影响机制,基于21国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相互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彭铄钧分享了题为“An Impossible Unity?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on Chinese Treasury Yields”,研究发现了国际货币政策变化会对中国国债利率产生影响,进一步发现中国的金融市场利率和国外的金融市场利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上海财经大学赵云霄分享了题为“Optimal Time-Consistent Capital Controls as Dynamic Terms-of-Trade Manipulation”,报告研究了资本管制的贸易条件动机不仅取决于今天的状态,也取决于明天;通常资本管制对一个国家在两个连续时期的地位产生相反的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李帅航分享了题为“面对面交流的竞争效应:来自高铁车次网络与异质性企业内外销交互行为的证据”,报告研究了高铁车次网络对中国企业出口和内销行为的影响,发现高铁网络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同时抑制了企业内销。

山东理工大学潘心飞分享了题为“金融制度型开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TFP提升的视角”,报告分析了金融制度型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的影响,提出了金融制度型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结论。

山东理工大学何非凡分享了题为“金融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基于‘制度开放’视角”,报告探讨了金融开放对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金融开放不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扰动器,而是稳定器,并提出了政策启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毛雨佳分享了题为“汇率风险暴露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压力’还是‘动力’?”,报告探讨了汇率风险暴露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以应对汇率风险暴露的冲击。


06

平行分会场四

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分会场四为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樊海潮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财经研究》编辑部邱国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黄子彬副教授分别对文章进行了点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刘钦分享了题为“全球治理新形式下中国的治理地位从边缘走向中心了吗?——基于全球与区域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视角”,报告基于全球与区域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视角,说明了在全球治理新形式下中国治理地位的中心化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谢天分享了题为“深圳二手房市场中的政策影响与价格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实证分析?”,报告研究了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下深圳市二手房指导价格政策和房价变化的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尉亚宁分享了题为“Innovation at Crossroads: The Effect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n Patent Inventors Creativity”,报告从被并购企业视角出发,报告了并购对发明人创造力的影响。

上海海关学院唐琬分享了题为“创业精神、创新活跃度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报告从创新活跃度出发,分析了创业精棉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孙光飞分享了题为“Reassessing Tail-Risk Spillover Effects Across Chinese Industries A New Perspective on Climate Change”,报告将气候风险纳入VAR模型,构造风险溢出网络,探讨了气候变化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上海理工大学王宇星分享了题为“越富越绿:区域财富水平对绿色贸易的影响”,汇报了关于区域财富水平对绿色贸易影响的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师艳敏分享了题为“Judicial IPR Enforcement and Its Impact on Firms' Innovation”,报告提取了知识产权诉讼文件的信息,并使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知识产权诉讼结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张岩分享了题为“Rel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Reform Pilot Area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报告分享了有关扶贫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好雨分享了题为“Self-Regulation or Pollution Transfer: The Impact of Green Finance Policies on OFDI of Chinese Polluting Enterprises”,报告就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展开了阐述,提到绿色金融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更大。


07

平行分会场五

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

分会场五为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高运胜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基地助理研究员分别对文章进行了点评。

上海财经大学李佳琳分享了题为“‘De Minimis’ Trade is not Minimal: Tax Avoidance and US-China Trade Conflicts”。报告通过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微小货物进口的决策因素,评估关税政策变化对贸易流的影响,并量化税收规避行为对经济福利的影响,最后将这些分析整合到一般均衡框架中,以期全面地理解贸易政策变化的经济后果。结论表明,微小货物进口作为一种税收规避手段,在美中贸易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减轻了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关税的增加对进口量有显著影响,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重大调整。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郭鑫分享了题为“The Impact of Consumer Returns and Repurchases on Optimizing the Omni-Channel Service Decisions in The Era of Digital Business”,报告通过建立模型得到了运费、优质服务正效应和再购买边际利润三者的密切关系。

北方工业大学潘素昆分享了题为“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OFDI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新OLI理论视角”。报告基于新OLI理论框架,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2014-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OFDI数据,运用高维固定面板模型对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OFDI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研究影响的路径和具体条件,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OFDI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长期和短期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提升,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开放资源优势、联动优势和整合优势能够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提升,且其交互项影响更加明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杨晨分享了题为“客户供应商关系视角下数字化转型、溢出效应与供应链韧性”,报告基于客户-供应商关系的视角,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本地市场效应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通过计量模型分析数字化程度、本地市场环境对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增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效率,还可以通过增强信息共享、提升响应速度等途径,显著增强供应链的韧性。本地市场效应则通过地理优势和市场网络效应,在供应链中发挥重要的缓冲和稳固作用。

南开大学张露文分享了题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报告通过建立模型,得出结论:企业进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稳定性的提升;融合垂直深度越深、水平广度越广,这一“稳链”作用越明显。

上海社会科学院余号分享了题为“贸易数字化与企业出口关系可持续——基于供需匹配的视角”,研究认为出口关系普遍存在“进而不稳”的现象,当出口关系可持续,企业才能在海外市场有效积累质量声誉、品牌影响力以及买家忠诚度,进而培育可持续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和新动能。围绕出口可持续的影响机制分析仍缺乏供需匹配视角,研究将平台经济的贸易促进效应扩展到了“稳出口”,推导得到持续出口的最低生产率,进一步细化了传统的信息或贸易成本机制,从供需匹配的视角进一步探究了贸易数字化影响企业出口关系可持续的新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周凡煜分享了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报告基于Antoniades(2015)模型,尝试搭建包含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的理论模型,并推演其作用机制。使用2007—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出口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以及融资约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调节作用,当环境不确定性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得以缓解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会增强。

上海财经大学姚子珏分享了题为“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挖掘的实证分析”,报告借助相关的国家政策表述,组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企业数字化术语词典,并通过文本分析的手段在绝对层面与相对层面上分别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从技术创新渠道对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渠道并不局限于企业自身研发效率提升,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同样发挥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邹家阳分享了题为“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与服务出口复杂度——基于《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的准自然实验”,报告以《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开展研究,聚焦于服务贸易分析ITA-2协定实施效果,阐释了信息技术改变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机理。中国正在探索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文章从数字化智能化角度针对这一议题提出并检验了可能的实践路径。




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专家以及学生。借助这一交流盛会,促进思想交流,启迪学术灵感,共同致力于在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世界经济学科发展贡献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更多会议照片。



供稿 | 黄欣予(学)、李莘莘(学)、陈钊泳(学)
林天汉(学)、谢维平(学)、唐秋雨(学)
徐思远(学)、别致远(学)、沈璐(学)

张森浩(学)、姚子珏(学)、沈逸读(学)

摄影、责编 | 张宜杰     审编 | 聂光宇  沈梦雪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订阅号。了解我院动态,分享商业知识,邀约讲座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