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商学评论》预想图 | 回顾近20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新之路

教育   2024-11-15 16:01   上海  

编者

《上财商学评论》是由上海财经大学主管、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主办的一本刊物,以研究“海派商学”为办刊特色。目前,已出版发行“百年商学”“未来商学”“元宇宙”“全球化”“城市美好”“人工智能崛起”以及“开放化与本土化”七辑主题文集。该系列文集旨在“赋能商学教育,传播商业文明”,不仅回顾了海派商学的历史,还展望了商学的未来,更关注当下的商业热点。在视野上,它立足上海的城市和商业动态,讨论其中的海派管理和海派文化。在时机上,国内国外的双循环的新格局也召唤我们去研究新时代机遇下的新海派商学。

注:本文选自2023年6月出版的《上财商学评论》第五辑“预想图”栏目,本文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王佳希博士撰写,以下为内容详情。

摘要

SUFECOB

企业的国际化创新大发展,对于企业自身成长和国家科技实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趋势、作用效果、实例分析和应对挑战四方面梳理总结近20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新之路,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很长一段时间里,发达经济体的跨国企业被视作国际化创新的主体。它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低成本的创新要素,推广和应用成熟技术并抢占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在跨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主要扮演东道国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后发企业的国际化创新越来越活跃。实施国际化创新战略为新兴经济体企业获取国际前沿技术提供了重要通道,有助于它们缩小与发达经济体先行企业的技术差距,实现创新追赶。我国作为第一梯队新兴经济体,自“走出去”战略提出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全球化发展队伍。创新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在企业国际化投资中所占份额不断提升。在新发展格局下,二十大报告对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新要求。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其国际化创新理应在开放创新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厘清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的发展趋势、作用及所面临的挑战,对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


2000—2020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新有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表现形式观测,国际化创新活动都体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特征。

海外并购有资源获取、市场获取和技术获取等多种类型。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技术获取动因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观点可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东道国分布和行业分布得到验证。以上市企业为例,从东道国分布看,中国企业在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海外并购更活跃;从行业分布看,中国企业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更集中。


从2005年开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的成功数量和交易金额迅速增长,即使是2016年起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增速也长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位分布越来越广,2000年中国企业仅在5个东道国开展海外并购活动,而2020年的东道国数量则增长到了58个。

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是企业国际化创新更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在东道国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企业可以就地聘用创新人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明确创新方向;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全球前沿技术等。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新设数量和在绿地投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备案结果公开名录》,仅2015年中国企业新设立的海外研发机构多达4 008个,占国内企业当年设立境外企业(机构)总数的40%。在区位分布上,以上市企业为例,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中心——美国和德国,设立了最多的海外研发机构,这体现了中国上市企业利用国际化创新进行技术获取的核心动机。从行业活跃度看,与海外并购类似,技术密集型行业内企业是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主力军”。



从整体看,2000—2020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创新投资越来越活跃,投资区位集中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作用效果:

促进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创新绩效


跨国企业国际化创新活跃度的提升,加速了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扩展了创新活动的国际合作空间,推动全球创新体系由链式结构向更复杂的网络式结构转变,催生出全球化的创新网络。国际化创新的扩张,加深了企业与东道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创新关联,促进了企业全球网络参与度的提高。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相关学术研究所达成的共识。

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第一,拓宽知识视野,突破学习范围边界。在链式创新结构中,企业接受知识溢出的范围有限,通常局限在具有上下游生产关系的企业之间;而在网络化创新结构中,企业的知识来源可以拓宽到所有的网络参与者,知识会产生“涟漪”式扩散。对于创新资源受限的企业,参与全球网络可以促进知识集聚和共享,获取更丰富的技术机会。

第二,提升创新成功的概率。在全球化网络中,企业搜寻知识的范围更广、类型更多元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更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利用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技术,提升创新成功的概率。

第三,利用全球发明家资源。在企业开展国际化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发明家搭建跨企业发明家社会网络关系的机会大大增加。这种国际社会网络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跨企业发明家合作网络的形成,使企业有机会利用全球的发明家资源进行创新。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通过国际化创新布局参与全球网络,并非创新绩效提升的充分条件。网络伙伴的寻找、关系的构建,以及知识的搜寻等,都非易事,需要负担搜寻、协调成本。以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为例,随着机构设立数量和地理范围的扩张,母国企业协调成本大大提升。如果沟通协调不畅、分工不明,还会导致子机构产生“各自为政”“重复创新”等问题。此外,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一定能成功转化为绩效,企业自身的知识基础、网络参与经验、网络治理能力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网络资源向创新产出、转化。如果企业自身知识基础过于薄弱,学习能力、网络参与经验不足,面对前沿技术,也只能“望洋兴叹”。

东道国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企业国际化创新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常见的是文化和制度环境两类因素。如果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氛围相去甚远,可能会使企业国际化创新“水土不服”,如企业无法正确理解东道国消费者的需求、无法为当地科研人员提供本土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员工的内部沟通协调和外部业务拓展困难重重。企业开展国际化创新战略时,要特别警惕东道国的制度性风险,在营商环境好、政局稳定的东道国开办业务可以大大提升经营的“安全感”。

实例分析:华为的国际化创新历程


从国际专利申请量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毫无疑问是全球企业的引领者。分析总结华为的国际化创新经验,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创新活动具有借鉴意义。华为的案例分析,结合了全球创新活动网络化特征凸显的现实背景。“内外兼顾”是华为开展国际化创新的重要经验:对内,华为充分调动各省份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协同网络,参与全球竞争;对外,华为通过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充分挖掘当地发明家智力资本,形成成熟的全球发明家合作创新网络。另外,华为在国际化创新活动中,既深耕核心技术领域,又注重多技术领域研发布局,提升了专利产出的应用范围。

在国内创新资源调动上,华为通过在各省会城市设立研发中心的模式,促进国内地区间的创新合作,逐步搭建形成国内区域间的创新合作网络。2016—2020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香港、台湾共18个省级行政区加入了华为国际专利申请的合作网络。华为2016—2020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的国际专利中,近一半专利涉及国内区域间的创新合作。

在全球发明家智力资本挖掘上,华为2016—2020年向USPTO申请国际专利的发明家遍布全球49个国家(地区),而来自瑞典、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明家则是华为进行国际化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同时,华为在发明家合作网络搭建和扩张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国发明家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专利申请的自主程度。

从华为申请国际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看,无线通信网络领域(H04W)、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H04L)和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G06F)是华为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域。围绕这三个核心领域,华为在各技术领域进行广泛布局,与英特尔、三星和AT&T等国际巨头形成专利技术互相引用关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格局。

华为国际化创新,虽然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维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申请专利的质量上,与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华为与国际巨头专利技术的互相引用关系中,华为更多的是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自主专利被国际巨头引用的次数较少。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尽管华为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中心程度较高,但在反映被其他节点引用程度的网络中地位平平。这些都提示我们,随着国际合作范围和知识来源的拓展,国际化创新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自主性,既要在传统领域寻求边际贡献、在前沿领域进行超前布局,也要避免因对国际前沿技术过度依赖而陷入网络边缘位置锁定。

应对挑战:面对不断加码的技术封锁措施,

需要扶持创新与替代自研


在中美贸易摩擦、“去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新正面临着技术封锁措施的新挑战。频繁地在实体清单中新增中国实体,扩大瓦森纳安排出口管制范围等,都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升级的典型表现。技术获取是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创新的核心动因,相关的技术封锁措施试图全面斩断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创新实现对母国逆向技术溢出的路径。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方面,美国利用瓦森纳安排来限制成员国向中国出口12纳米级别的大芯片及相关技术。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实体清单限制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以及与美国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事实上,相关的技术封锁措施,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从美国获取先进技术,同时其他国家因“长臂管辖”被动加入了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队伍。

如何应对挑战,对政府和企业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凝聚创新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的共识,稳定企业的国际投资信心,同时利用研发补贴等政策性工具,加大企业国际化创新的扶持力度。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积极寻找可行的应对方案。政府层面,可以充分利用RCEP等区域性协定,寻找创新领域的替代性国际伙伴,不断扩展自身“朋友圈”;依托全球创新网络,寻找自身优势领域(稀土矿产等),出台反制措施。企业层面,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大内部创新投入力度,建立更丰厚的内部知识基础,全面提升创新自主性。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国产化替代,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在东道国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规避审查风险,如以动机更隐匿的并购投资替代海外研发子机构设立投资等。


《上财商学评论》联系方式

编委会联系电话:021-6544 6905

通讯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369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来源 | 上财商学评论第五辑
责编 | 张宜杰   审编 | 陆丽娜  沈梦雪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订阅号。了解我院动态,分享商业知识,邀约讲座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