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学生的问卷和答复

文摘   2024-10-07 07:30   新加坡  

国庆期间,我女儿的同学,一位在南洋理工大学(NTU)读大二的学生,发给我一份问卷。问卷中所包含的问题和答复十分有价值,或许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考虑到内容并不涉及隐私,我决定将其稍作修改后,在我的公众号上分享给大家。

Q1:在科技行业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技术和软技能是什么?

Jonathan:谢谢你的问题。在科技行业中,技术技能和软技能都非常重要。让我先谈谈技术技能:

首先,认知与战略思维能力非常关键。有句常常听到的话是“选择大于努力”,提升认知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举例:自媒体方面,假如8年前就知道做微信公众号、YouTube、知识付费,现在应该能拿到不错的结果了

其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这包括系统思考和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在当今时代,AI工具的应用能力不可或缺。“AI目前的共识是一个提效工具,还没法取代人,但是会AI的人会取代不会AI的。”最近大火的Cursor,对产品经理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技术团队的依赖。

至于软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是沟通能力。这包括清晰的口头表达、有说服力的写作,以及跨部门协作的能力。特别是在现在远程工作环境下,良好的沟通能力更显重要。

第二是业务洞察力。有很多技术是可以外包的,但是行业的know-how是一个技术壁垒。

Q2: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最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以成功适应职场环境?

Jonathan: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确实充满挑战。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挑战:

首先是思维转变。我们需要从注重知识积累转向关注价值创造,公司里不会那么看重你学会了什么,而是看你做出了什么成果。

其次是环境适应。我们要从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适应到复杂的职场人际环境。

第三是时间管理。我们需要适应高效的工作节奏,学会平衡多个任务。

要应对这些挑战,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新型的职业周期。原先的职业周期是“学习-工作-退休”,现在已经变成了"学习-工作-再教育-再就业或创业-退休"这样的循环。新加坡还好,有Skillfuture,政府有计划去帮助成年人去提升职业技能。

第二,重视财务规划。要认识到第一个工作周期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要着重构建人际网络。这包括建立职场人脉,学会在团队中定位自己并贡献价值,同时也要重视内部推荐的机会,学会经营Linkedin。

最后,即使晋升到管理岗位,也要保持技术敏锐度,不要完全放弃动手能力。

Q3:对于即将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人,您有哪些建议?您认为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找到好工作的几率?

Jonathan: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个人定位。要深入分析自身的兴趣、擅长的技能和市场需求,把三者结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即使刚入职场,也把个人定位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其次要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习、开源项目或个人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比毕业后去面试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大很多。

第三,培养技术敏感度。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兴技术趋势。

第四,建议优先考虑大型企业。大公司通常能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和全面的培训。要知道,在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期目前是2-3年。

最后,要软硬技能并重。慎重考虑纯技术岗位,也可以考虑涉及客户沟通的工作。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领导力、创新思维等软技能也至关重要。每年,印度和中国都有数百万合格的IT从业者进入职场,新加坡的公司可以通过外包和远程工作的方式,将高难度的技术工作交由这些人才处理。

Q4:您每日的工作流程大概是什么样的?您的工作会很高强度吗?

Jonathan:关于工作流程和强度,我更愿意从工作管理策略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会进行长期规划,以项目或公司目标为导向。

其次,我习惯以周为单位进行任务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控进度。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运用四象限法则,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另外,我很注重精力管理,会选择在自己状态最佳的时候处理重要任务。

说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

首先是要重视睡眠质量。充足的休息能保证工作效率。推荐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其次,要将职业视为马拉松而非短跑,注意劳逸结合。

最后,持续学习和反思也很重要。我会定期复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Q5:科技行业技术更迭的速度很快, 每过几年都会出现新技术。随着行业的不断变化,您如何保持创新和紧跟技术前沿?

Jonathan:保持创新和紧跟前沿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我有一些策略:

首先是兴趣驱动。我会将个人兴趣与技术前沿结合,这样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

其次是多渠道获取信息。我经常浏览Twitter、Hacker News、极刻app、B站等平台,也会关注AI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是社交学习。我会参加技术meetup和行业会议,与同行交流是获取最新信息的好方法。

最后是保持持续关注。我会定期浏览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保持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

另外,我想补充几点建议:

要认识到地域差异。比如,中国IT行业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新加坡等其他地区。

要培养灵活适应的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就业市场特点调整自己的策略。

最后,要保持全球视野。在做决策时,既要考虑国际趋势,也要考虑本地特点。


蔡荔谈AI
AI科普 AI培训 超级个体 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