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载扎根四川盆地
西南油气田跑出天然气上产“西南速度”
产量几度非凡跨越
新起点上
向建设年产500亿立方米大气区目标
发起冲锋
如何冲破艰难险阻
于高峰之上再攀高峰?
西南油气田蜀南气矿威202-1中心站页岩气生产现场。王子丹 摄
46、13、3、3——从建成我国首个百亿立方米的大气区,到年产量跨越400亿立方米大关,一串“跑步前进”的数字,代表了西南油气田每突破一个“百亿”量级所需的年份。
截至目前,西南油气田已连续10年产量实现年均近30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将丰厚的资源潜力转化为惠及一方的“福气”。
面前,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10月28日,西南油气田召开“高质量上产500亿”工作部署会,16家所属单位接过沉甸甸的“任务书”。全体川油人胸怀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的气魄和勇毅,胸怀着“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与担当,打响一场“决胜500亿”的新会战!
然而,随着产量基数增大,统筹老区持续稳产、新区资源规模接替的难度远超从前,西南油气田靠什么实现“高质量上产500亿”的再跨越?
使命催征,何以不负?
艰苦开发!地处战略腹地,找准历史方位,为了充实天府“能源粮仓”、守护万家“烟火气”,川油人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
金色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西南油气田泸203脱水站。王子丹 摄
在这片“蓝金”滚滚的盆地上,气脉始终与国脉相连。
新中国成立初期,数万名石油员工和专家学者远离故土、云集川中,打响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第一场石油大会战——川中石油会战。
时至今日,四川天然气产量已是1949年的5407.3倍。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一个时代命题亟待作答: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当好战略腹地,需要一个怎样的西南油气田?
回望过去,西南油气田建成了我国首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托起中国能源版图的“西南增长极”——
1月8日,国内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累计产气突破800亿立方米;6月28日,我国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川南页岩气田累计产气超800亿立方米。
两个800亿立方米,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产量高速增长的生动注脚。西南油气田跑出天然气上产“西南加速度”,形成“四个万亿”增储新阵地、“四大百亿”上产工程,扛起西南地区能源保供先锋旗。
这里不仅是西南的“增长极”,而且是全国的“动力源”。西气东输,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4立方米产自四川。西南油气田以高达450亿立方米的年综合输配能力,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源源不断的“蓝金”沿江而下、翻山越岭,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注入能源力量。
再看今朝,世界油气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四川肩负起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使命,更急切地呼唤着上产足音——
天府“粮仓”怎样打足“能源粮”?
建设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这是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提升国内油气资源自给能力的现实所需,也是调整能源结构、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长远战略。
西南油气田全力响应:2025年天然气“高质量上产500亿”,为四川盆地上产千亿立方米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攸关‘国之大者’‘企之要情’的光荣事业。”西南油气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骁说,“我们作为这项重大战略工程的天然气开发主力军、页岩气上产排头兵,一定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打赢这场战天斗地、斩关夺隘的决胜之战。”
每一方气都“不能少”,每一口井都“不能迟”,每一项技术支撑都“不能缺”……西南油气田以战时思维、战时作风,在自我加压、知重负重中牢牢把握上产主动权。
——这片热土上,一部以“气”为题的西南史诗格外厚重。
两千多年前,巴蜀先民凿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口天然气井——临邛火井。气井引燃的火光通耀数十里,点亮了巴蜀天然气文明的历史之炬。
如今,天然气在川渝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研究成果,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川渝每生产1立方米天然气,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实现GDP贡献值8.61元。
“建设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就是要以天然气工业带动天然气全产业链快速发展。”西南油气田发展计划部主任敬兴胜说。
川油人勇敢地接下“高质量上产500亿”的挑战书,就是应下了一个关系着万家灯火、钢铁塔林的承诺——
为了新型能源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共进!西南油气田从助力天然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到支撑万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强省建设,带动“天府之国”天然气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23年GDP贡献率达5.09%。
为了天然气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无色无味的地下“蓝金”成就了雅安市藏茶产业园的缕缕茶香、泸州白酒产业园的佳酿,向千余家大中型工业用户、1万余家公用事业用户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为守护千家万户“烟火气”奋进不止!川油人以“一方气都不少”的决心,保障好川渝近95%的民生用气,以更深的保供“资源池”,让2500万余户居民安心直面凛冬。
践诺不易。
11月中旬,川东北气矿渡口河-七里北项目投产,为西南油气田“高质量上产500亿”嵌上又一块“关键拼图”。
在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开发产能建设项目集输工程部部长陶科宇的脚下,一座V形峡谷高差达380米,15处断崖角度近乎垂直。这个夏天,建设者们顶着高温化身“蜘蛛人”在山体上开槽,攻克双金属复合管焊接世界级难题,闯出一条天然气“新蜀道”。
“开发高含硫气田是我们的使命。为了‘高质量上产500亿’,我们敢于吃苦、敢于攻坚、敢于挑重担。”西南油气田川东北气矿党委书记、副矿长李杰说。
上下同欲者胜!向下一次“跨越”进军,每一名川油人都坚守阵地、蓄势冲锋,不负土地的馈赠,不负党、国家与人民的期望。
前路坎坷,何以无惧?
艰难破局!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直面复杂“提炼规律”,在对“地宫”的辩证认识中找到“突围西南”的金钥匙
西南油气田宣汉净化厂。黄文俊 摄
这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
四川盆地可谓“天赋异禀”,从侏罗系至震旦系内烃源岩发育良好,总资源量约40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首位。但这个“聚宝盆”,还占据另一个全国之“最”——
这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复杂的盆地。
四川盆地以“三多”(层系多、类型多、领域多)、“三低”(低孔、低渗、低丰度)著称。“一盆气”里,31个工业油气层系相互交叠,被称为勘探开发的“博物馆”。大部分资源品位低,储量动用和提高单井产量的难度大,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充满不确定性。
“有时候,我们开发资源没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完成‘从0到1’的质变。”西南油气田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雍锐介绍。
“进入试采评价阶段,有时设计阶段无水的岩性圈闭突然出水,有时一个气藏里各个局部资源丰度出现变化,开发对策不停地调整……”气田开发管理部的郭柏春从事开发工作20余年,四川盆地给他带来了太多“意外”。
化“潜力”为产量,谈何容易。
500亿立方米气的上产领域与产量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快速上产难度远超从前。
“我直接面对井筒,压力非常大。”页岩气研究院总工程师曾波回忆。两年前,深层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套变、压窜率突然成倍增长,浅层、中深层开发经验不再适用,就像千辛万苦配好一把钥匙,开门后,又被全新的锁拦住前路。
——推翻传统,打破桎梏,西南油气田有“观念一转天地宽”的思想变革。
创业初期,从“以油为主”到“油气并举、以气为主”的重大战略转向,缔造了西南油气田的发展与腾飞;近年来,西南油气田改变在构造圈闭里找油气的观念,大页1H井等一系列“一字号”探井开辟油气发现新天地……一路走来,公司始终以观念破冰,带动行动“突围”。
——走出常规,直面复杂,西南油气田有与“变”斗其乐无穷的丰富经验。
“这个目标是不是太激进了?”在西南油气田年产300亿立方米目标方案编制期间,页岩气区块产量迟迟上不去,国际的规律不适用,常规的方法不匹配,有地质研究人员提出质疑。
曾波与同事们将井一口口“拎”出来分析,从地质方面对“铂金靶体”再认识,结合川南特点优化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打开上产局面;从将电阻率只有10欧姆的“没干头”井打出单井EUR高产量,到在不足5米厚的页岩气储层实现商业开发,以气田开发管理部主任刘勇为代表的开发者们不畏变化、不设界限。2020年,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累计产气量已突破100亿立方米。
——异中求同,变中求定,西南油气田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胆识气魄。
西南油气田的另一个“身份”,是我国天然气工业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
身处气藏“博物馆”,历经三代科技工作者努力,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将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化为一个个标准,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发出天然气领域的“中国声音”。
争当开拓者、敢为先行者!建立并推广具有“川南特色”的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以“两大理论、五大工程核心技术、六大勘探开发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技术体系,抢占天然气国际标准化制高点……从四川盆地“个性”中提炼西南“共性”,无数新标准、新机制、新方法,为天然气产量屡破纪录注入新动能。
化“潜力”为产量,势在必行。
攻坚500亿立方米,困难重重,但只要破旧立新的胆气、不惧变数的勇气、开路先锋的志气尚在,西南油气田定能再破“大关”!
蓬勃锐气,何以昂扬?
艰辛攻坚!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并进”,发展“量质齐升”,数智赋能引领管理变革,新质生产力高扬“上产曲线”
西南油气田长宁区块页岩气运维项目部员工在场站集输区开展巡检工作。王子丹 摄
致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部经理肖尧办公室外的展板上,一道曲线沿着时间轴向上“生长”。从2020年致密气产量不足1亿立方米,到2023年产量突破30亿立方米,致密气产量增量已连续2年占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增量的40%以上。
川中大地上,古老河网盘根错节,述说着勘探开发的难题:川中陆相致密气藏储量分散、资源品位丰度低,受地质理论认识和工艺技术条件所限,开发曾几度陷入停滞。
“从地震资料无法清晰刻画层位,到一口气精准‘打通’3条重叠的狭窄古河道,陆相致密气多层立体勘探开发靠的是科技创新。”肖尧介绍,项目部攻关形成5大系列72项特色技术,掀开天府气田的神秘面纱,开发井有效率高达98%。
——回顾筚路蓝缕的开发历程,不难发现,西南油气田始终通过科技攻关推动产业发展。
重庆綦江,乡场郊外,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套工业化脱硫装置在此投产。早年,西南油气田从建设天然气净化装置到将硫化物转化成为资源产品,都要依赖外国技术。
庞大的天然气净化技术体系如同巨树,每一片“新叶”吐翠都颇为不易。
“近十年前,硫黄尾气处理的催化剂,要靠引进,供货周期长,天然气装置运行根本等不起。”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天然气净化一级工程师陈昌介回忆道,“项目组从催化理论分析做起,历经几百次实验,一轮就要确认上千个数据,前后用3年时间,从划定的几十种物质中找到了适用于催化剂的两种物质,让装置吃上了‘国产粮’。”
一代代西南油气田科研人员以技术“先行者”之姿探路求索,练就一套破解含硫气体上产难题的“制胜法宝”。如今,西南油气田牵头完成的全气质、全规模、全工况硫黄回收新技术已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行走在川渝大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仍在不断释放。
剑阁峥嵘,响应“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深地川科1井鸣笛开钻。
一路向深,要穿越25套地层、10个无规则频繁变化的压力系统,迎接极端情况下138兆帕压力的冲击、最高224摄氏度地温的考验;一路克难,西南油气田创造非标大尺寸井眼钻井最深等多项世界纪录,引领超深层工程技术突破,让创新成为开辟增储上产新领域的利器。
构建10大专业方向、12个技术系列、129项特色技术,27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当前,西南油气田建立“大科技”格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天然气全产业链技术谱系,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如一体之两翼。
宋林珂是助力致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部达产30亿立方米的一员。“在科研院所,我们就负责勘探,现在项目部有了一系列授权清单,要衔接从储量、产量到安全环保、投资管控多个部门,工作量成倍增长。”她说。
跟地下气藏斗!在西南油气田放权赋能的支持下,项目部采取一体化实施的勘探开发新机制,在金华51井区创造“当年勘探评价,当年贡献产量”的致密气增储建产新纪录。
跟地上建设斗!项目部大胆“摸着石头过河”,于复杂山地探索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方案,走访调研、系统集成、不断迭代,创新致密气排采生产模式,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产能向产量”的转化。
迈向500亿立方米,难度不仅来自量级的增长,更需要质的跃升。西南油气田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效益指标、效能指标决定了公司发展质量以及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发展决不要没有效益的规模、没有效益的速度,价值创造必须贯穿到“高质量上产500亿”的全过程、全领域!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效益、降成本,改革是“关键一招”。
以川中北部采气管理处为改革试点,西南油气田构建“油公司”模式,较传统同类生产单位,机构压减近70%、人员压减近80%;推行钻井“日费制”模式,钻井周期较同期总承包井缩短23%……机构精简、产量上扬、成本下降,折射出提升管理效能的有力探索。
“如果说‘油公司’模式改革是主线,数字赋能就是抓手。”西南油气田企管法规部陈奉华说。
作为中国石油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单位,西南油气田不断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融合赋能。
在铁山坡气田井区,明黄色的管线深入高山密林,如果仅靠传统人工巡检,很难将所有细微风险“尽收眼底”。然而在这里,无人机全盘布控,云台式激光甲烷检测仪、开路式激光检测仪遍布其中,织成一张安全防护网。“这里是硫化氢含量最高的地方之一,数字化和智能化赋予我们无人值守的底气与安全感。”西南油气田川东北气矿副矿长任艳辉说。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这里发生。
在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启动井位论证协同研究大厅系统,科研人员戴上特制眼镜,仿佛置身地下地质场景;“安眼系统”AI识别准确率提高至98.8%,确保现场作业风险的精准监督和全流程管控……西南油气田完成8个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建设,由数智技术催生管理变革与创新,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数字西油”模式逐渐形成。
前进路上,无疑将面对愈加艰辛、艰苦、艰难的跨越。但凭借气壮山河的破局力量、再攀高峰的攻坚气势,肩负使命的川油人终将不负重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2024年11月25日《中国石油报》01版,原标题为《西南何以气壮山河》
记者:许琳迪 余乐
编辑:栾奕
责编:郭思清
审核:向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