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山西日报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陈力方老师为我院带来主题为“新闻评论:理性的说服与感性的认同”的讲座。讲座由韩晓芳老师主持,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李坤和部分学子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陈力方老师便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的评选结果为切入点,向同学们分享了多篇获奖的评论文章。她特别选取了《渝论|支持民营企业从还欠账做起》一文作为剖析的范例,指出这些切口精准、体现时度效的评论文章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她鼓励同学们对照获奖作品进行学习,发现自身不足,深入研究,将此作为提升评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简要剖析获奖作品精髓的基础上,陈老师结合众多优秀评论案例,从“评论的逻辑架构”和“评论的共情共鸣”两个维度,分享了自己在评论写作领域深耕多年的经验和独到见解。
关于评论的逻辑架构,陈老师指出,虽无定体,但大体须有。她将评论分为社论、政论、评论员文章等多种类型,并通过实例详细分析了社论、政论与评论员文章之间的异同。她总结道,政论文章要立足理论高度,把握历史深度,增加文采浓度。评论虽无固定模式,但实则遵循一定的规律:重要节点,重磅发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回应关切,敢于亮剑。她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应观点清晰、逻辑自洽、表达流畅,同时能为读者提供信息、价值与情感的增量。在文章中加入实例能给读者提供信息增量,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但前提需确保案例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就要求作者在引用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大量资料。
评论既要在理性思考上说服人、鼓舞人,也要在感性认识上打动人、感染人。在谈及“评论的共情”时,陈老师认为,评论不仅是舆论引导的有力工具,更是连接党与人民的桥梁。接地气、有生气且饱含灵气与正气的评论文章,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发声,满足大众在舆论场上对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的渴望。
针对如何实现评论写作的共情共鸣,陈老师提出了践行“四力”的要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站位高远,抓住要害;理性思考,善于分析;同时,还要努力掌握“几把刷子”。在融媒体时代,她认为评论写作应守正创新,尝试“评论+漫画”“评论+短视频”“评论+海报”等多种形式,创作出更加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作品。
讲座尾声,陈老师寄语同学们:作为评论员,应胸怀百姓心、责任心、同理心,具备大局观念,避免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下笔应有锋芒而不失分寸,冷静而不失温度。
文字丨王丽宇
图片丨新声融媒体中心 王子睿
编辑丨新声融媒体中心 王睿文
责编丨新声融媒体中心 韦丁楠
二审丨韩晓芳
三审丨庞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