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4:00,“青社杯”辩论赛初赛第四场在文科楼三楼报告厅举行。本场辩论赛的主题是“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更脆弱”。
对阵双方分别为新闻学院辩论队和文学院辩论队。我院辩论队持正方观点。双方赛前展示环节结束后,比赛正式开始。
立论陈词环节,我方一辩蒋海玲首先进行概念界定,明确了“坚强” 与“脆弱”的定义,接着详细阐述了“向死而生”这一核心概念,为己方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又以调查数据作引,从心态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论证了向死而生使年轻人更坚强。最后提出向死而生能引发年轻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同时与没有这种意识的年轻人作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己方观点。
一辩陈词结束后,双方二辩进行了激烈的对辩。我方二辩岳悦针对对方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从年轻人特质、“向死而生”中“而生”的尝试等方面进行了有条不紊地反驳,指出年轻人并非全都如对方所描述的那般脆弱,且不能因年轻人本身有一定脆弱性就认定“向死而生”会使其更脆弱,需明确其脆弱是否因“向死而生”导致。接着以当下“死亡教育”的缺失进行更深层的论证,最后再次强调“向死而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展现的作用,深入推进了我方战场。
在盘问和接质阶段,我方三辩罗文泽针对之前交锋,从对死亡恐惧的产生根源、死亡结果的必然性,到对不同知晓死亡方式的探讨,以及年轻人面对死亡的普遍与特殊情况,再到对 “向死而生”内涵中“生”的追问,层层递进,进行简洁有力的质询,有效挖掘出了双方观点的分歧,使辩论焦点更加明确。
我方辩手在接质时沉着冷静,稳定发挥,在回应对方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输出了我方观点。
在盘问小结阶段,我方三辩罗文泽首先回应了对方关于死亡压力的观点,再次强调死亡是既定事实,清晰地划分了双方在死亡压力来源问题上的界限,使评委和观众能明确理解双方的分歧点,避免被对方误导。接着以中世纪欧洲黑死病时期基督教徒的例子,有力地反驳了对方可能存在的美化或逃避死亡的态度,通过展示这种态度在面对现实死亡时的无力和可能导致的精神崩塌,突出了向死而生坦然接受死亡事实的优越性,进一步强化了己方观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接着又针对年轻人压力大的问题,提出向死而生并非单纯增加压力,而是一种精神品格的塑造,通过心理韧性和认知结构理论加以支撑,展现了对己方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入思考和理论依据。最后将话题上升到死亡教育层面,指出向死而生是实现死亡教育的第一步,呼吁人们在年轻时就应接受死亡的终极命题,以更好地规划人生、关注有意义的事情,使整个辩论不仅局限于对向死而生概念的讨论,还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
经过短暂的中场休息后,比赛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你来我往,针对“向死而生”在当下究竟是否适用、当代年轻人心理特质、对“向死而生”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等主要分歧进行了激烈交锋,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的总结阶段,我方四辩李养儒就对方观点侃侃而谈,先反驳对方关于向死瞬间压力使人脆弱的观点,强调因向死而生才敢做不敢之事;再回应对方对年轻人缺乏阅历无法面对死亡及面对困境无正反馈会脆弱的论点,通过阐述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和强调向死而生提升崩溃阈值来反驳,并对我方观点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再次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并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结,呼吁人们活在当下、积极行动,极富感染力。
评委点评环节结束后,本场比赛结果揭晓。我院以两分之差惜败,但最终以积分赛制顺利晋级复赛。且我方三辩罗文泽凭借精彩的表现获得了本场比赛“最佳辩手”的称号,为我院争得荣誉!
辩途漫漫,一言双辛。虽备赛阶段历经波折,但辩手们始终以不懈之态迎接挑战,反复推敲每一个词句,精心雕琢每一处论证,齐心协力为我们呈现出了这场精彩的比赛。这场辩论赛不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思想的盛宴,它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年轻人在面对死亡这一宏大命题时应有的态度与抉择。愿每一位观众都能从这场辩论中有所收获,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追寻真理与成长。也愿新闻学院的辩手们能在未来的比赛中继续绽放光芒,再创辉煌!
文字|新闻学院辩论队 蒋海玲
图片|新闻学院辩论队 岳 悦
编辑|新声融媒体中心 王心悦
责编|新声融媒体中心 刘熺宁
二审|张 丽
三审|任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