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钰
2024级新闻传播学
研究生
在2024年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学院公众号发布数篇记者节特刊的文章,把我们的思绪重新带回那个烽火连天却人才辈出的时代。系列推文聚焦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太岳日报》及《人民报》等杰出报刊及报人,和他们笔耕不辍、英勇领航的光辉事迹。
在新闻加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放慢脚步变得弥足珍贵。同学们奔赴革命遗址进行实地探访,一次的亲身经历胜过千百次的坐而论道。当他们踏上新闻前辈们扎根的土地,在课本上寥寥数语便带过的报纸,真正呈现在面前,仿佛和那些前辈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感慨万千。
他们在烽火岁月中,以笔为枪,为民主和进步鼓呼,为民族兴亡呐喊。他们坚守新闻理想,深入群众,采集真实信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作为新闻学研一的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中唱响主旋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要学习前辈们迎难而上、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
从2022年的太行“新”声,到2023年的重温经典篇章,再到2024年的亲身探访革命遗址,新闻学院的学子一直在路上。正如我们的院训所概括的:务本,开新,闻道,求真。我想,这便是一个新闻人,一个新时代的记者的目标和志向。固本强基,破旧立新,闻道而行,返璞归真,与君共勉。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社会的良心。记者节,致敬每一份热爱和坚守。愿我们的新闻学子未来都能扎根大地,为时代留下自己深刻的注脚。
宁卓琪
2024级新闻传播学
研究生
“以笔作枪,以文抗战”,新闻战士的抗战精神永垂不朽。
在本科期间,我在学习山西抗战历史的过程中,曾看到这样的字样: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是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立足地和出发地。
随着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我对这句话的体会不断加深,山西抗战史中的一处处地名、一个个人物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不断丰富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各处敌后抗战根据地的建立让我鼓舞,日军残酷的“五一大扫荡”让我难过,新闻战士转战途中坚持出版让我钦佩……
2022年记者节特刊中,公众号推出了“太行新闻烈士”系列文章,使我第一次对这支活跃在太行山的新闻战士们的生平和事迹有了具体了解。今年的特刊系列则用图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对《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人民报》社旧址等地的样貌进行了呈现,使读者对历史的体会更加深入,对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探访太行鲁艺的推文,我看到不只是文字,还有版画、雕刻、墙报、漫画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在新闻战士的创作中登上报纸版面,走向广大敌后抗战军民,鼓舞士气,振奋人心。这激起了我个人对于创作的兴趣,我想,在我们的日常实践中,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让我们的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进行传播,如对历史题材的信息进行版画与图文结合形式的创作,对我们的党日活动学习内容借助AE等工具进行呈现。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既可以提升美学素养与媒体能力,也可以更加深度地体会太行新闻战士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情怀。
最后,祝愿新闻学院公众号记者节特刊越来越好,为大家呈现出更新更深更专的内容以教育广大学子。
向公众号运营、文字编写、资料搜集、文章编辑等所有幕后人员致以问候。
张梓萌
2024级新闻传播学
研究生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社会的守望者,他们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国家的发展变迁、社会的热点事件和人民群众的呼声。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新闻记者,从业至今已有28年。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记者这份职业产生了憧憬。
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我逐渐了解了许多记者的故事,有在滚滚炮火中冷静报道的战地记者徐德志,也有六年间走进悬崖村二十余次、以实际行动践行脚力的记者陈杰。他们心怀高远的新闻理想,坚守职业道德,传递民众关切的信息,为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此外,还有更多在县级融媒体守正创新进程中默默耕耘的基层记者们,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维,积极拥抱智媒技术来讲好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的故事,他们都是我国新闻事业中坚实的螺丝钉,不可或缺,熠熠生辉。
在流量为王、自媒体翻涌的当下,传统媒体拥抱变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使命仍然与时俱进。如何在喧嚣和浮躁中举起理性、务实、深刻的火炬,不仅是新闻记者的职业追求,同样也是我们作为新闻传播学学子必须面对的课题。
文字 | 白晨钰 宁卓琪 张梓萌
图片 | 白晨钰 宁卓琪 张梓萌
编辑|新声融媒体中心 曹馨匀
责编|新声融媒体中心 钟墨衍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