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狗” | 家有俩娃系列之三

文摘   教育   2024-01-11 19:22   瑞典  

11岁的理工宅男+杠精 | 家有俩娃系列之一

蛮公主+女文青+补刀手 | 家有俩娃系列之二

书接上文——

怎么判断游乐场里哪些孩子是一家的呢?

经过我多年观察,那些互相下手特别狠,有事没事就故意剐蹭、冲撞一下的,多半是一家的。

没事撩闲,打完再和好是全世界兄弟姐妹的常态。有一个形容词化的名词,精确形容了这种状态,叫“非常狗”。

我们家这对儿女也不能免俗,基本上,狗咬狗就是日常娱乐的一部分。

可可公主有阵子沉迷Elsa。于是”Elsa可”殿下就给我们几个人换了头衔,大家平起平坐,都成了Anna。一屋子姐姐妹妹,格外欢乐。

我们三个Anna分工还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我主要负责抒情——

“Anna,我喜欢你。”

“Elsa,我更喜欢你。”

“Anna,我更喜欢你。”

“Anna,我更更更更喜欢你。”

“好吧,Elsa,你赢了。”

你看,见好就收是我这个Anna的本分。

爸爸Anna主要负责配合各种娱乐活动——

“Anna,我们一起搭个积木吧!”

“Anna,你坐在这里,我给你运东西。”

台词不多,戏份很重,符合他爸的定位。

剩下的这个哥哥Anna显然还没有脱离东北小镇少年的木讷,经常惹Elsa不高兴

“Anna————”

“......”

“Anna————”音量增大。

“嗯呐,嘎哈呀?”

“你要说:你好,Elsa!”

“......”

“你要不说,那我就zhou(揍)你了!”

话音未落,Elsa向她的“姐妹”伸出了小魔爪。

多年的沉浸式剧情,让可可对自己的公主身份深信不疑。平时要戴皇冠,拿手杖,三五不时的还要给我们加官晋爵,颁个名头。

譬如,正吃着饭,她放下叉子,腆起胖胖的小肚皮,摊开手掌,对爸爸说:“爸爸,你也是公主!”

“………我是男的。”爸爸谦卑地申辩了一小下。

“那你就是我的骑士吧。…………骑士是干什么的,爸爸?” 可可从谏如流,换了一个封号给爸爸。

“是保护你的。骑士就是专门保护公主的。”爸爸赶紧挺直了腰板,表了态度,进入了角色。

安顿好了爸爸,她便转向我——

 “妈妈,你是女孩,所以你可以做公主。我们都是公主。” 

我默默领了封赏,继续做埋头的干饭人。

最后,可可缓缓转向哥哥——

 “………嗯……哥哥也是男孩,那哥哥是什么呢?”

还不等可可想出合适的官爵,豆豆已经面无表情地抖了抖他刺刺的毛刷头,说:“我就作普通人,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

得,我就知道, 他又要宣布”这世间上压根就没有那么多公主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的高见了。

我和他爸立刻一对男女混双“眼神杀”,把他的真知灼见掐断了。

改天, 可可从幼儿园带回来她的新手工作品,是四个白纸环,大小不一。她给我和爸爸一人发了一个。

“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做了王冠,因为我们都是公主。啊,不对,爸爸,你是骑士。” 然后又挑出那个小号的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说,“因为我是小孩公主,所以我的王冠也是小的。”

最后,她看了一下剩下一个王冠,开始找哥哥。可是看到豆豆的一刹那,她又好像想起了什么,遂把王冠放下了。

“我知道的,哥哥是要做vanlig(普通)人,不需用王冠。” 

坐在马桶上的哥哥没再多说一句,继续看书了。

多么美好,贵族女孩和普通男孩终于达成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

豆豆和可可一起趴在二楼的中间厅里玩乐高。玩着玩着突然吵起来了,

据说是豆豆从可可搭好的房子上抠下来一块积木,导致可可的房子不好看了。豆豆争辩说,只有这么一块2x7的积木,而且这块就不属于可可的那一套积木。

总之,吧啦吧啦吧啦,就是不可缓和的矛盾。

最后可可号啕大哭,尖叫,决定不玩乐高了。她气鼓鼓地说“我要画一个特别丑的哥哥,贴在门上,写上博睿不准搭积木。”

“这个主意好,你可一定得把哥哥画丑一点。越丑越好。”我巴不得她赶紧转移一下注意力。

哗哗哗——,三笔五笔,特别丑的哥哥画好了!还要写上字!可可咬着笔头,冥思苦想,在一个单词上卡了壳。我和爸爸分别表示,瑞典语不好,实在帮不上忙。

最后可可还是转向豆豆:“哥哥,bygga(搭建)怎么写?”

几分钟后,在把“博睿不准搭积木”这句话写完的时候,他俩已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了。

可可人生的第一场篮球赛,还是同校德比。对手是隔壁的橄榄班(可可在猫头鹰班)。

一贯(对外)善良可爱友好的可可,秉承着自己的待人态度,在球场上善良可爱友好地打着球。直到……. 她同队的查理同学抢走了她手里的球。

可可被查理的突袭气坏了,干脆不打球了,站在场边嚎啕大哭。

“查理不礼貌,他抢我的球。” 

我和爸爸一边安慰,一边给她讲打球就是要争抢。说了半天也说不通。

爸爸干脆简明扼要地总结说:“你这样,可可,就当球场上全是你哥,全都是你哥,拿出揍你哥、抢你哥东西的劲头,那就对了。”

这个战术部署和心理建设,可以说是十分准确了。

栈道上关于“谁死了”的严肃讨论。

我们去树林里散步,走过一段木制的栈道。栈道很窄,两根木条儿的宽度。爸爸过去了,豆豆过去了,可可迈了一步,掉下去了。

豆豆立刻游戏旁白上线。

“哦,你死了。”

“不,是豆豆死了。”可可不甘示弱。

“你死了。”

“你死了!”

………

我忍不住叹了口气:“唉,你俩就不能聊点儿吉利的吗?”

豆豆听我这么一说,抿住嘴唇,把怼妹妹的话吞了回去,一脸知错能改的样子:“好吧…..妹妹,我死了。”

可可听了也礼尚往来:“不对,是我死了。”

“我死了。”

“我死了。”

我叹了口气,停下脚步——快让我一个人静静吧。

结束语

嚯,差一点收不住话茬,“什锦炒饭”就供应到这儿了吧:

前阵子看到微博热搜的一个话题是 “四年级以上的孩子都从朋友圈消失了”,最近一年,我也发现我的记录内容也开始由完全以孩子们为中心,逐渐转到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毕竟他们都过了甜美可爱小宝宝的年龄,有时候我真的很担心,写着写着,我会不小心在文字里龇出“暴躁老母亲”的獠牙。

但是不管怎么说,凭着这三千条说说在手,我至少多了一个敦促孩子们学中文的伟大理由——

 “看看,三千多条,我将来给你们一人印一本书,不会读中文那个,就甭想知道他(她)小时候发生过什么事情啦!”


瑞典中文母语教育
中文母语,不应成为我们下一代的外语...... 本平台将致力于为旅居和在瑞典成长的华裔新生代接受更好更有效的中文母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