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皮类中药,组成行气治水第一方,消全身水肿、浮肿

美体   2024-11-28 08:35   山东  

有一些人经常受到四肢浮肿困扰,按压肌肤,凹陷半天不能复原,行动受到影响。尤其是女性,一到经期就上眼睑肿胀,发亮光,严重时眼皮外观像“蚕宝宝”。

这些情况,都不能排除脾气虚或脾阳虚所致。脾气虚不仅会造成泄泻,面目无光等,还会造成水肿。

这是因为脾主运化,脾气虚或脾阳虚,就会运送能力不足,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水湿停蓄溢于肌肤,就会肿胀,多表现为四肢浮肿,甚至面部浮肿,以及脾胃阳虚或气虚症状。

此种情况,很多医典中都提到可用这个有名的治疗肿胀方剂:五皮饮,以皮行皮来治疗。

本方来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上药锉成末,每次四钱(约12克),水盏半,煎七分,去滓热服。

此方具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均可用。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方义分析:治水者,先治气,益气则水自化;治气者,当先行水,以水行气亦行也。

行气治水,大率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妙在以皮治皮,不伤中气也。

茯苓皮、生姜皮去皮肤中停水,陈皮理气,桑白皮泻肺,大腹皮下气,三者相合,使气行水散,肿胀自消矣。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为什么治疗水肿要用这五种皮。

陈皮,性味辛温、苦。不仅入脾经,更养胃入胃经、养肺入肺经。

温能养脾行气,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泄水。

古代大医李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所以既然是治疗脾虚水肿,陈皮这个行脾胃之气的药自然少不了。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活力就上来了。

姜皮为生姜的根茎外皮。性味辛凉,无毒。入脾、肺二经。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可行水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

茯苓皮为茯苓的干燥外皮。茯苓归心、肺、脾、肾经。是祛湿行气的,以舒缓磅礴的药力推动体内的气机,自上而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

而茯苓皮功效向下,归肾,膀胱经。行水而不耗散正气,可将皮肤之水往下引导,治水肿肤胀。

大腹皮,为槟榔的干燥果皮。又名槟榔衣。

为利水药。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之功效。可将脾胃之水湿引导向下,消除脚部肿胀。

桑白皮,为桑树的干燥根皮。性味甘寒,归肺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以上五皮,陈皮温养脾气,健脾泄水。姜皮微寒,和脾降肺,行水消肿,消浮肿腹胀。桑白皮消面部肌肤浮肿。茯苓皮行气健脾、大腹皮下气,令二便通畅,行水消肿,并消脚肿。

各药物共同发挥作用,不仅可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还可治小便不利。难怪很多药典都视其为治疗水肿,以及脾胃阳虚或气虚症状的妙方呢!

如果在本方五味药的基础上再加上几味那便是如虎添翼。

加味应用:

一、腰以上肿此风水邪郁在表,即《金匮要略》腰以上肿者,宜发汗之意,《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

方用五皮饮加苏叶、荆芥、秦艽、防风各4.5g,冀其汗出肿消。

二、腹以下肿胀此邪在里也,即《金匮要略》里水、正水之属,宜利小便,《内经》所谓“洁净府”法也。

方用五皮饮加泽泻、赤小豆、川木通、车前、萆薢、汉防己各4.5g,冀其溺长湿去肿消。

三、阴水寒水脉沉迟,口不渴,便自利,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皮饮加苍白术、附子、干姜、肉桂、木香之属,去其阴寒,肿胀亦消。

四、阳水热水脉沉数,烦渴面赤,便秘者,宜清化三焦湿热。

五皮饮加黄柏、黄芩、滑石、川木通、车前、麦冬、连翘之类各4.5g,以解其湿热,肿胀亦消。

注: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医药知识,仅供学习交流。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标我又没点赞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统会默认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药知识的相关资讯,最后就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中草药知识大全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转发,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