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又在关注的红斑狼疮,这些知识听专家来解答→

健康   2024-10-29 08:01   上海  





最近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它有哪些症状,如何尽早识别?今天小编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姜林娣主任为我们科普~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常常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


该病最主要的免疫病理特征是B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缺失、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以及自身抗体的产生。目前发病机制还不清晰,仍缺乏良好的治愈手段,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该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其中血小板减少较常见,称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其表现十分隐匿,以皮肤瘀斑、黏膜出血和乏力为主,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小板显著减少,严重者可以出现内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这类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血小板抗体产生、血小板破坏过多,也可以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功能减退。


以上免疫过度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如果出现皮疹、皮肤瘀斑、口腔黏膜出血、关节痛等表现,需要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以下症状要警惕

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如果出现以下日常症状,应引起警惕,及时至风湿免疫科就医检查。

1.面部蝴蝶形红斑是最常见的皮肤症状,多发生在面颊、鼻梁和额头,呈蝴蝶状分布。

2.可导致长期大量脱发。

3.可导致反复出现口腔或鼻腔溃疡。

4.光过敏,皮肤在日光照射后出现反应,日光暴露区域出现红斑、疹子、瘙痒或疼痛。

5.可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6.常有发热、乏力、疲劳等症状。

7.可导致白细胞减少,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8.可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

9.可导致贫血,从而导致疲劳、乏力等症状。

10.可累及肾脏,导致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

11.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癫痫、精神障碍等。

12.可导致不容易怀孕或者容易发生反复流产等不良妊娠事件。


免疫系统出问题了?

免疫系统能够帮助人体起到防御外界微生物和多种疾病的作用,包括外界入侵的有害病菌、突变的异常细胞或肿瘤细胞,也能识别自我、区分“异己”或“有害”成分,从而调节和维持自身稳定。


如果人体对自身组织或器官识别出现错误,甚至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如何提高免疫力?

近期天气寒冷,发热、呼吸道感染高发,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呢?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

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日常主食除了常见的大米、面粉,也可多吃粗粮;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蛋、奶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三高”或肥胖人群,低盐低脂饮食,并控制每日能量摄入在合理的范围内;高尿酸血症人群需要低嘌呤饮食。


注重保暖、补充水分

老人和儿童相对免疫力较低,在天气较冷或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需要时戴好口罩和围巾,避免上呼吸道温度过低导致抵抗力下降。


不吃生冷食物,预防胃肠道感染。同时,多饮水,如有心肾等慢性疾病者需咨询医生,科学补充水分。


避免劳累、睡眠充足

过度劳累、熬夜,可导致免疫力下降。保证充足睡眠,睡前避免饮咖啡和浓茶,营造安静的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锻炼,可以循序渐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调整心态、积极乐观

心情抑郁、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的人,免疫力容易下降。因此,需要调整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敲黑板#

如果身体出现问题,千万不要产生麻痹思想,或者讳疾忌医。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发病年龄早、症状差异大、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的特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将激素减少至最小剂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与医生的充分沟通、遵医嘱坚持系统性的长期治疗,能显著缓解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希望全社会都重视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风湿免疫疾病。


更多阅读
困扰中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丨世界男性健康日
孩子“胡闹”并非本意,也许受困于抑郁情绪!@家长们,谨防踏入这4个误区→
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比例已超四成——全市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配图及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健康上海12320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媒体平台,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维护运行,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向公众传播健康防病知识和公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解答公众健康问题,传递疾病预防保健技术,引导公众的健康行为,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