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8.(a) t = 0 s,(b) t = 100 s,(c)t = 200 s,(d) t = 400 s,(e) t = 600 s,(f) t = 800 s,(g) t = 1000 s处的中川土流深度等值线。
图 9.(a) t = 100 s,(b) t = 200 s,(c) t = 400 s,(d) t = 600 s,(e) t = 800 s,(f) t = 1000 s 处的中川土流速度等值线。
图 10.(a) t = 1000 s 时中川土流的最大深度。(b) t = 1000 s 时中川土流的最大速度。
图 11.(a)–(g) 点 1-7 处泥痕的深度。
图 12.中川土流的流深等值线,在 t = 1000 s 时均匀 λ 为 0.89。
图 13.不同模式下 t = 1000 s 时中川土流的流深等值线。(a) k = k 的颗粒流模型(b) k = 1 的泥石流模型。
图 14.不同型号的 7 个点的最大深度。
本文通过卫星图像、无人机图像和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了中川土流的机理,构建了综合考虑土和水侧压的深度集成连续体模型,采用MUSCL-HLLC有限体积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再现了土流的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1)
6.2 米S甘肃地震引发了这次土流,源区南侧的沟壑和高含水率土壤助长了这一灾难性事件。基岩泥岩和东部沟壑转变为农田不利于地下水排放,长期灌溉促使源区低层土壤长期饱和。地震前连续三天的冬季灌溉,加上受损的灌溉渠道,增加了水源。此外,源区土壤主要由粉砂组成,结构疏松。土壤在地震加速下进一步液化,形成土流并进入南部沟壑。最终,具有高孔隙水压的土流向下游移动约 3 公里,淹没了住宅区和农田,造成 13 人死亡。
(2)
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中川土流的动力学过程。大部分滑动块在 t = 600 s 时沉积,土流在 t = 1000 s 时完全停止运动。沟壑中土流的最大速度达到 19 m/s,泥石流以约 10 m/s 的速度冲出沟壑,对居民区的房屋造成严重破坏。7 个对比点处的最大深度与测得的泥痕深度一致。总体而言,模拟结果在运动时间、边界和沉积深度方面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本文使用的数值模型(耦合土水压力的深度积分连续体模型)有效地揭示了土流的整个动力学过程。此外,与其他模型相比,分区孔隙水压力比模型在跳动边界和沉积深度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
学术前沿 | 甘肃积石山Ms 6.2 级地震的同震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风险防控建议
学术前沿 | 2023 年积石山Ms6.2 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学术前沿 | 甘肃积石山强震诱发同震滑坡-泥流灾害链联动耦合致灾效应
学术前沿 | Landslides 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中川镇液化滑坡-泥石流-堵塞灾害链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学术前沿 |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的液化远程黄土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