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赛 | 辣条——零食界的“网红”

学术   2024-08-07 09:00   吉林  

点击卡片 关注我们



在零食的世界里,辣条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种源自中国,尤其是湖南平江地区的传统小吃,如今已风靡全国乃至海外,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最爱。一包美味辣条配上一杯冰凉饮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极致享受。然而我们在嚼着辣条,享受刺激口腹之欲的同时,难免也会听到一种关于辣条的负面评价——垃圾食品。从笔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这种说法在家长范围内可谓是广泛认同。那么抛开我们的个人成见,仅仅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辣条到底是否属于垃圾食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关于辣条的科普之旅,揭开它美味背后的秘密。

图1 各种辣条(图片来自于百度https://image.baidu.com/search/)







一、辣条的起源与演变




辣条,原名“麻辣脆”,起源于湖南平江的一个小作坊,其前身是一种名为“麻辣”的豆筋制品。由于湖南地区具有悠久的酱干、麻辣酱干等制作历史,平江人在探索中用面粉代替豆粉,改进生产工艺,创新发明了麻辣味的辣条[1]


最初,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辣椒、花椒等香辛料制作而成的一种即食小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辣条的制作工艺和配方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多样化产品。从最初的简单调味到如今的多种口味、多种形态,辣条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变化。随着辣条口味的不断改良和市场的不断开拓,如今辣条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零食市场的重要一员。







二、辣条的制作工艺




辣条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但核心步骤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混合搅拌、挤压成型、熟化调味和包装等环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


2.1 准备材料

辣条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面粉、水、豆制品(如牛筋面、人造肉等,或者直接使用面粉制作的辣条胚)、以及调味料(如辣椒油、辣椒面、花椒、八角、桂皮、香叶、生姜、大葱、陈皮、草果、肉蔻、十三香、糖、盐等)。


2.2 制作辣条胚

面粉制作法:①和面:将面粉和水按一定比例(如1斤面粉加入200克水)混合,和成面团。②膨化:将和好的面团通过膨化机进行高温挤压膨化。膨化过程中,面团在螺旋杆的高速转动下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通过摩擦生热,制造出高温高压的环境。当面团从极细小的缝隙中被挤出来后,进入正常温度和压强的空间,里面的水分 迅速膨胀,形成多孔蓬松的辣条胚。③切割:将膨化好的辣条胚剪成适当的长度,备用。

豆制品制作法:①处理豆制品:如使用牛筋面或人造肉(长豆皮),需先将其剪成适当大小,加水泡软后沥干水分。②蒸制:将处理好的豆制品上锅蒸至熟透,期间可刷油防止粘连。

图2 辣条制作过程


2.3 调味

制作辣椒油:将小葱、香菜、洋葱等洗净切碎,与食用油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香叶、八角等大料,中小火慢慢炸制,待香味四溢且洋葱等食材炸至微焦后捞出。将辣椒面与盐、糖、花椒面、孜然粉、麻辣粉、白芝麻等调味料混合,分次倒入热油中拌匀,制成辣椒油。


拌入调味料:将制作好的辣条胚或蒸熟的豆制品与辣椒油等调味料充分拌匀,确保每一根辣条都均匀裹上调味料。


2.4 包装与保存

将调味好的辣条进行包装,可以是真空包装或普通包装袋。自制的辣条由于没有添加剂,建议在短时间内食用完毕,一般可保存3天左右,真空包装、填充氮气会延长保存时间。







三、辣条中常见的化学物质




辣条作为一种淀粉类美味食品,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同时,由于添加了辣椒等香辛料,辣条还具有一定的开胃和促进消化的作用。辣条中添加的防腐剂主要有山梨酸[3]、脱氢乙酸、丙酸[4]、双乙酸钠等,这些防腐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辣条的保质期;辣条中常见的甜味剂包括安赛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纽甜、糖精钠等。这些甜味剂能够提供甜味,同时减少糖分的使用,有助于控制产品的热量和成本,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乙基麦芽酚[5]和5′-呈味核苷酸二钠,这些增味剂能够增强食品的鲜味;着色剂用于调整产品的颜色,使其更加诱人[6];单硬脂酸甘油酯能够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使油脂更好地分散在面团中;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7],用于防止油脂氧化,保持辣条的新鲜度和口感。

图3 辣条中化学物质的结构(自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辣条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和油脂,过量食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8-9]。因此,建议消费者在享受辣条美味的同时,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盐分和油脂。







四、辣条的鲜味之谜




常吃辣条的小伙伴们一定都对辣条的鲜味十分上头,几天不吃就有点想念,而这正与辣条中一种叫做5′-呈味核苷酸二钠(Disodium 5’-ribonucleotide)的化学物质有关。5′-呈味核苷酸二钠主要由5′-肌苷酸二钠(IMP)和5′-鸟苷酸二钠(GMP)按一定比例(通常为1:1)混合而成。它可以通过酵母所得核酸的分解、分离制得,或者通过发酵法制取。5′-呈味核苷酸二钠是新一代的核苷酸类食品增鲜剂,常用于方便面调味包、调味品如鸡精、鸡粉和增鲜酱油等,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呈味成分之一。与谷氨酸钠混合使用,其用量约为味精的2%~10%,可显著增强食品的鲜味,有“强力味精”之称。正是在这样强力的鲜味剂的加持下,辣条才变得如此美味诱人。







五、辣条是否是垃圾食品




要想知道辣条是否属于“垃圾食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垃圾食品”。所谓“垃圾食品”通常指的是那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同时缺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的食品。这类食品往往只提供能量,而对人体的健康益处甚少,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被认为是垃圾食品的例子:


快餐:如汉堡、比萨饼等,通常含有高脂肪、高盐分和高热量,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较低。


加工肉类:如香肠、午餐肉、培根等,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和其他添加剂,且脂肪含量较高。


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等,这些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的风险。


糖果和甜点:如巧克力、饼干、蛋糕、冰淇淋等,这些食品通常高糖、高脂肪,且缺乏营养价值。


油炸食品:如油条、炸鸡块、炸薯条等,这些食品在油炸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油脂,导致热量和脂肪含量急剧增加。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辣条的营养成分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区别不大,唯一可能的问题就是其油和盐的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10]。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然而,过量摄入油脂(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可能导致肥胖、血脂升高等问题,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正常人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 g之间。这一范围是基于油脂作为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考虑,同时避免过量摄入导致的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在安全的食用范围内,美味的辣条不仅不是“垃圾食品”,还是平淡生活中的一点小惊喜,给人们带来口舌之间的极致享受。我们需要谨记——辣条虽好,但不要贪吃哦。因为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感受生命,探索心中的诗与远方。








参考文献




[1]李志坚,肖轲,谭欢,潘兆平,杨慧,林树花,尚雪波.湖南特色休闲食品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建议[J].农产品加工, 2021,21(11):96-99.

[2]陈琼,曹晨晨,冯凡 ,蒋变玲. 豆角辣条制作工艺优化 [J]. 肇庆学院学报, 2022, 43 (05): 40-46.

[3]吴迪,李姝睿,孔凡丽,李刚. UPLC法测定辣条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含量 [J]. 现代食品, 2022, 28 (24): 214-216.

[4]张文通,闫瀟涵,何丽萍. 辣条中丙酸检测方法的改进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05): 88-90.

[5]文欣,苏家佑,刘超,张露苗.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辣条中乙基麦芽酚含量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4, (15): 77-79.

[6]朱小琼,王永根,石仁其,姚凤燕,包玲月,王剑波.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校园及周边市售辣条中多种合成色素含量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3, 33 (03): 282-285.

[7]梁一博. 抗氧化剂TBHQ对辣条过氧化值的影响分析 [J]. 中国食品, 2023, (10): 145-147.

[8]刘平玉,邱华丽,姜文君,李莎,谭震. 辣条中16种多环芳烃风险监测分析 [J]. 现代食品, 2023, 29 (05): 200-204.

[9]许纲,尹含靓,王建辉,吴高峰,蒋立文. 不同生产批次辣条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J]. 中国调味品, 2022, 47 (10): 146-150+154.

[10]岳营峰,史波林,赵镭,高海燕,钟葵,汪厚银,王思思,顾千辉. 基于惩罚分析与偏好图技术的辣条消费接受性分析 [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 (12): 438-448.




审稿人意见:

文章内容贴近生活,结构清晰,表达流畅。

建议:

1.“一、辣条的起源与演变”中缺乏对应的文献支持。

2.“四、如何定义垃圾食品”第四部分标题整篇看稍显突兀。建议与篇章主题相关,比如:“辣条是否属于垃圾食品?”等,相应地调整第四五部分的内容。

3.整篇内容已经比较完整,但似乎对辣条美味精髓的点睛不足,是否结合味觉反应的生理机制分析。





作者:梨花白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邮箱:245117229@qq.com

推荐人:莫尊理

指导老师:莫尊理

审稿人:景一丹

编辑:朱真逸



本公众号合作媒体(公众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国化学会、CCS Chemistry、ACS美国化学会、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爱思唯尔Elsevier、MaterialsViews、Nano Research、析化学期刊、应用化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甘肃省科学技术普及学会、科学材料站、邃瞳科学云、研之成理、高分子科学前沿、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温故社、化学加、CBG资讯、材料十、纳米酶Nanozyme、氢能源和燃料电池、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蔻享学术、崛步化学、深水科技咨询、分子新天地、南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无止境、JMST、今日新材料等。


投稿/转载/合作/交流/课题组招聘,微信:cyy1181306835


好消息!化学通讯科研学术交流群建立啦!
在这里,你可以遇见来自各专业领域的小伙伴,解决科研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支持前沿问题的交叉合作,了解国内外大牛博士博后申请动态,我们的理念是交流促进科研发展欢迎大家加编辑微信cyy1181306835邀请加入! 





洞察化学
化学通讯是中国化学会内部会员通讯,报道国内外化学领域新进展,公益传播科普知识,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主编:杨小牛。投稿网站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CN/。合作请联系邮箱:hxtx@ciac.ac.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