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谷氨酸在农业上作用被网红小姐姐、大哥们解说更是五花八门,有一位快手网红大哥,估计是一位经销商,煞有其事地说什么聚谷氨酸有用得看怎么来的,竟然说什么纳豆提取的才有效果,什么合成法、生物发酵法可能就不行了。
在这里普及一下简单工业史,任何一种新物质发现到平民百姓使用都是产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结果,发现一种物质,到优化,到规模生产需要很多年的路要走。
按照快手网红大哥说辞这就等于说: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只有爱迪生造的灯泡才是好的,工业化生产灯泡那就不一定能照明了,即使能照明可能那个光对眼睛不好;还或者说马丁库珀发明了手机,那么只有他造的手机才是好的,工业化的手机可能不好,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网红们一知半解,相当然的扯淡,真是令人脑洞大开!其实聚谷氨酸不是什么新东西,最早应用也不是在农业,化妆品上应用要早农业很多年,具有保湿、抗氧化、增稠作用,已经是很常规原料产品。
聚谷氨酸工业化生产是经过科研人员、工程师们不停优化工艺,从提取到合成,再到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经过了很长路和艰辛,最后确定微生物发酵法才是最稳定、成本最低生产工艺,目前基本都是微生物发酵生产。
笔者在和下游厂家交流中经常遇到很多人误以为聚谷氨酸水剂就是粉剂勾兑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聚谷氨酸先发酵生产水剂,也就是发酵液,再从发酵液中提纯各规格含量粉剂,应用到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产业,要不是近年来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聚谷氨酸发酵液实际就是工业半成品,有了农业应用,聚谷氨酸水剂才作为原料产品进行销售。
在经过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聚谷氨酸发酵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是葡萄糖,蛋白胨,味精,pH值7.5,HPLC分析表明,γ-PGA是谷氨酸的一种聚合物,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氨基酸。
葡萄糖和蔗糖做为碳源,γ-PGA的产量比麦芽糖等其他碳源相对较好,可能是葡萄糖和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比较有利于菌体的发酵反应,结合经济条件考虑,选择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比较合适。
聚谷氨酸发酵液一般什么指标?
正常来说发酵产出稳定35g/L就很不错了,聚谷氨酸生产并不复杂,通过发酵罐,用碳源、氮源配比发酵就可以,衡量技术水平在于你生产指标稳定不稳定,如果生产批次一会40g/L、一会25g/L,接下来提纯工序也就不稳定。如果不稳定你就是发酵液直接用在肥料上,有的批次肥料聚谷氨酸含量就会不合格,会对企业肥料品牌造成损失,农户施用后甚至会认为聚谷氨酸增效也就这样,品牌失去信誉。
聚谷氨酸用什么放法检测才靠谱?
使用聚谷氨酸的下游企业目前大部分没有检测能力,因此无法获知产品是否合格,这样就出现劣币逐良币,聚谷氨酸检测必须以“高效液相色谱或者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检测才是科学,目前很多企业用酒精法也就是醇沉法检测,这个太有点忽悠了,因为发酵液中有很多氨基酸衍生物、有机质,以干物质除以样品比重得出数据就会指标虚高很多,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检测35g/L,用液相色谱检测可能25g/L都不到,还可以说标准的35g/L含量聚谷氨酸发酵液,如果用醇沉法可以检测到5-8%以上。
怎么衡量企业的聚谷氨酸生产水平高度?
聚谷氨酸生产并不困难,提纯才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高度,聚谷氨酸发酵液一般农业直接用也可以,农业上聚谷氨酸粉剂一般也就15-25%纯度就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别的行业应用就需要很高的纯度,如化妆品一般要92%以上纯度,医美要98%以上的纯度,这才是衡量一个企业研发技术水平能力。
聚谷氨酸粉剂一般低温生产工艺更稳定、指标含量高,因为聚谷氨酸属于热敏物质,蛋白多肽在高温下容易变性失活导致其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后多肽不溶于水,失去原有功效和生物活性。低温析出工艺更大保留其活性,获取含量浓度高且稳定。
聚谷氨酸,农业上这几年非常火的一款增效剂助剂,在内卷时代、在劣币逐良币时代,2023年被市场泼了一把冷水,以标准3.5%的含量产品为例,最高峰时能卖到10000+/吨,而现在的市场价格已经下探到4500-5000以内,价格腰斩。
主要原因,生产发酵液很简单,有个发酵罐就可以开工干活,市场生产的主体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根本没对产品的本身做过多的研究,因为下游厂家大家只问:你好,你家聚谷氨酸3.5%多少钱一吨?这种情况下你叫企业研究什么样分子量对作物有用、怎样保持聚谷氨酸稳定、不同作物应用方案,就纯扯淡了。
更有企业开始宣称自己聚谷氨酸是5%、10%,无所谓,反正你也检测不了,外第三方检测一个样怎么也得2000-3000块钱,你们谁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