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乡村教师戏剧教育初尝试

文摘   2024-05-26 07:53   四川  



编者按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是“致朴·美育学校共创”项目伙伴,九年来一直在倡导阅读立校,推动全校师生阅读。去年开始,学校与致朴合作,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开展戏剧教育课程试点,支持乡村儿童的情感表达。项目特邀成都天府七中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缪斌老师担任戏剧教育公益导师,参与课程的共创。




2024年4月10至12日,致朴组织美育学校共创项目中的三所项目校(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瑞安市云周周苌小学、诸暨市东白湖镇斯民小学)的9位乡村老师,前往成都跟随缪斌老师及其团队学习,了解成都天府七中戏剧教育实践。

其中7位老师都已经开展过各式各样的戏剧活动,有课本剧、舞台表演、竹节偶剧,但大家都期待能做得更好: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创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儿童参与、共创,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师们好奇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参与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学校管理和文化等方面。




与缪斌老师的相识,是在去年T+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发展计划线下研学中。他带领乡村老师和美育工作者体验了一场戏剧教育工作坊,短短时间内就生成了一出由大家共同创作和出演的戏。与大家所想象的戏剧不同,没有华丽的舞台、成熟的演技,却让所有参与者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与表达。

这样的戏剧课,在天府七中小学部是必修课,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学校也从儿童的发展规律出发,在课中融入了不同的目标,一二年级在游戏中舒展肢体、学习合作与规则,三四年级在其中认识自我,五六年级探讨社会的议题。

除了基础的戏剧课,由学生组成的剧团创作出演的《大禹治水》《蜉蝣》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与心声。

缪老师和他的团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在学校内从0开始发展出了适合中国学校的戏剧教育方式,戏剧融入到了校园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更让老师们感到向往与好奇在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中,缪老师根据大家提出的学习需求安排了充实的观课和研讨。

戏剧必修课:观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神农尝百草》,初步了解戏剧课开展方式和学生如何解构故事自由创编。

戏剧选修课:观摩与伦敦圣三一学院合作的全英文戏剧选修课Trinity Drama,学习如何从英文文本发展戏剧化表现。

戏剧专修课:观摩中学部戏剧校队的课程,老师们对学生的表演能力表示赞叹。

学校还特别安排了关于“儿童参与”的观察和参访教师的戏剧体验,见证孩子的积极参与和表达,感受戏剧游戏、论坛戏剧的魅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观课之余,老师们展开研讨,分享这些戏剧课带给大家触动。每个人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集合成共同的学习,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允许孩子失败,允许老师失败



在《后羿射日》的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让一年级的学生们随机分组和自由创编。这是他们第一次体验这个环节,不同组的孩子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有的小组很快就分配好角色进入了即兴扮演,有的小组因为角色分配陷入了僵持,还有的小组看起来在玩耍好像并没有在创编。过程中,观课的老师们开始焦虑:这样孩子们能学到东西吗?会不易太混乱了?有小组没有完成怎么办?孩子们感受到挫败,不再投入怎么办?

可上课的缪斌老师看起来完全不着急,也没有插手干预孩子们的自主排练。最后表演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很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成功地完成了创编,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同时,也有小组没有完成。

缪老师带孩子们复盘了这个过程。孩子们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学会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


大家马上意识到,原来复盘才是学习深度发生的环节。一次戏剧课的成果并不体现在学生是否成功创作出一场戏,而是逐渐积累起与人合作的能力。把失败当作是一次学习。这是“做中学”的过程,而不是知识和道理的灌输。

缪老师说,不仅要允许孩子失败,也要允许老师失败。这种允许背后,是对学习规律更深的理解、对学生与老师更深的相信,相信他们通过不断尝试、经历失败,能逐步培养真正的能力。在一个允许犯错的环境中,老师们和孩子们更愿意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这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不止在戏剧课上,这样的“放手”出现在非常多的场景中。大家在小策展人的例会上,看到1-3年级的孩子们会表达对于戏剧节的各种想法和创意。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勇敢表达自己、冷静面对质疑,展现了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展现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让大家赞叹。

正是因为老师们不再是权威、审判者,而仅仅作为引导者,给到了孩子们生长出独立思考和沟通、合作能力的空间。


舒展的身体与收放自如的状态



老师们观察到,在天府七中小学部的校园里,孩子们的身体都是舒展的!

邵浩伟老师注意到在每节戏剧课开始,都会有热身和戏剧游戏。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得到释放和锻炼。这样的身体活动不仅为戏剧表演中的身体表达打下基础,也为孩子们与角色间的情感联系做了铺垫。

可可老师留意到教师在戏剧教育中做示范时,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启发孩子,而非简单地给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放得开的同时,孩子们也都“收得回来”,看得出学生们在戏剧课上建立起了非常好的规则意识。大家在袁老师的课上留意到,每节课开始,小朋友安静的列队进入戏剧教教室,跟着围圈的音乐,自动的就围成了一个圈。

陆壹老师说袁老师的指令非常清晰,“在围圈时,请不触碰到人,不触碰到任何东西,当你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请站在队伍里面。”

安可老师的观察是:每节课的最后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复盘,这会让孩子们对规则产生更好的理解;规则不是靠“吼”制止与提醒,而是在体验中建立的。

大家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发现:存在一条明确的约定,在每节课上大家都会有最后的呈现机会,但如果同学不遵守规则的话,就会取消他表演的机会,只能看别人表演了。

这让老师们反思,平时在自己的课堂上,总是对学生说:“如果再吵闹的话,一会儿让你第一个上来说。”于是,上台分享或是表演就在孩子们心里变成了一个惩罚,而不是一个机会。老师们说,回去一定要换一种说法。

缪老师补充介绍到,在一二年级的戏剧教育中,让孩子学习肢体表达和建立规则是很重要的目标,所以会做非常多戏剧游戏,因为游戏必须是有规则的,但这样的规则不是灌输的,还是和孩子们一起共创和约定的,所以大家都愿意遵守


思辨与疗愈


在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对戏剧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金洁老师提到了戏剧教育中两难情境的重要性,它激发孩子们的思辨能力。无论是在袁老师的《沉香救母》,还是在危老师的《神农尝百草》上,孩子们都看到了人物选择背后的难处。挑选素材时,无论是一幅图像还是一则新闻,都成为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催化剂。

反观我们日常的课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会按照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去猜去答,逐渐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不愿意表达。但戏剧中,这种处境,让孩子们不断思索和表达,不再被动等待唯一的答案。


老师们也看到了戏剧对于情感的疗愈作用,从读别人的故事变成把自己融入故事。虽然没有观看到袁老师的《杜甫草堂》一课,但老师们在教室旁的墙面上见到了孩子们写下的纸条拼成的一座“草堂”。

原来,在这一课中,孩子们了解到草堂是杜甫历经苦难后一个寄托心灵的空间,那么对孩子们来说可以给予自己安慰的寄托又是什么呢?在课上,袁老师也会告诉大家,你可以选择公开这句心里话,也可以选择保密,那么这句话就只有老师会知道。

季信心老师提到以前孩子们阅读,更多是在看别人的故事,而在戏剧课上,老师们会通过链接孩子们的真实生活,通过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同理心和联想。它促使孩子们将他人的故事与个人经历相融合,深化了对角色的共情与理解。


除此之外,大家也探讨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老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和状态、老师如何在戏剧教育中成长自我、戏剧教育课程的整体目标和每节课的目标如何设定、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怎么提升老师的即兴力等。

三天的学习是非常高强度的,大家都十分投入。而这也是天府七中戏剧老师们日常的状态,大家都感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老师们怎么还能保持那么好的状态和精力?缪老师说要找到自己的热爱。这也许是更难也更值得追寻的。




带着这些启发回到学校,老师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戏剧课程的设计并开始了新的课堂实践。


4月22日,邵浩伟、金洁老师分别在各自班级,围绕相关共读书目,面向全校感兴趣的老师们上了戏剧教育研讨课。几乎所有孩子们在这两堂课上,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度、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两位老师上课时的状态十分沉浸放松,课上有些孩子将故事中的情节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与书中人物共鸣,表达出自己内心细腻的感受;有平时课堂上不怎么突出的孩子,在戏剧课堂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肢体表现力;有的孩子敏锐地观察到其他小组展演时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小组从其他小组的展示中迅速学习迭代自己小组展示的方案;还有小组在展演后主动提出“我要再演一次”……


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给参与研讨的老师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洞察:

“学生联系自己和生活的时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时机。”

“尊重、理解、欣赏、鼓励学生,给予规则以上的自由,在有安全感的课堂里支持学生与自我对话。”

“在戏剧的两难困境中体验、学习、思考,训练思辨能力。”

“关注但不干涉、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即兴,大家都在实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特殊儿童也可以参与,我们需要等待,也需要鼓励并把握时机。”

……

邵老师、金老师听了大家的反馈,信心满满地分享了自己在戏剧教育课程上接下来的探索计划,之前没有试点的三位老师也提出想用戏剧教育的教学方法结合已有课程进行自己的教学尝试。


至此,从茫然无措到不妨一试,从想要更精致的表演成果到享受过程中的惊喜,从害怕失败到敢于试错。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戏剧教育课程共创试点班级的老师们,完成了第一轮“体验学习-实践尝试-探究学习-内化实践-反思优化”的学习旅程。陪伴左右的我们,也深受鼓舞,十分期待大家接下来的实践和新的收获。



 关联阅读 

乡村学校戏剧教育支持在行动》



致朴·美育学校共创项目

在浙江范围内寻找有共同意愿、实践动力的乡村学校伙伴,以美育为目标、方法和路径,以课程为切入点,进行学校整体或局部变革实践共创。目标在于沉淀适合乡村学校的美育内容,形成用美育促进学校变革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的传播,影响更多学校投入到用美育支持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实践中。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是由6位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有限公司创始人暨家人共同发起并捐赠的一家非公募公益基金会。于 2016年 8 月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成立。主要关注的社会议题是乡村儿童生命成长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协同伙伴,以美育为核心价值,营造乡村儿童多元的成长环境是我们的使命;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我们的愿景。

乐行戏剧工作室
🏫天府七中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天府七中小学部艺术学研室主任🎭国际戏剧教育协会项目总监🧑‍🎓希腊伯罗奔尼撒大学教育戏剧硕士、博士研究生 🇨🇳成都文理学院教育戏剧专业课教师🎩繁星戏剧村驻村导演🌱致朴基金会戏剧教育公益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