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21世纪的科技洪流中,人工智能(AI)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人文社科教育领域,AI技术的融入不仅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更为提升教学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一、深化人文社科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时代性
人文社科教学涵盖了管理、历史、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些学科内容丰富、体系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全面覆盖且缺乏深度。AI通过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海量人文社科文献资料的快速筛选、精准分类与深度整合,为教师提供具有专业性和时代性的教学资源推荐,有效减轻备课负担,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准确性。
此外,AI技术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偏好以及专业需求,智能生成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如个性化阅读清单、专业案例分析报告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深化对人文社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 学院开展如何利用AI技术赋能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与本科教学成果申报指南主题报告会
二、实现人文社科教学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在人文社科教学中,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及专业需求差异显著。AI技术的引入,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阅读时长、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AI能够构建学生画像,识别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偏好,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
这种个性化教学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定制上,还体现在学习节奏的调整上。AI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动态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和数量,确保学生得到恰当的专业挑战和必要的支持,从而最大化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专业成长需求。
▲ 学院组织教师赴武汉大学等高校学习AI实验室建设
三、强化人文社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
AI技术的运用,为人文社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利用AI聊天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答疑服务,及时解答学习中的疑惑,减轻教师负担,同时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此外,AI还能通过分析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识别潜在的误解或争议点,为教师提供引导讨论的线索,促进深度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深化对人文社科问题的理解与探讨。
在合作学习方面,AI可以支持虚拟团队协作环境的构建,通过智能分组、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功能,优化团队合作流程,提高协作效率。同时,AI还能分析团队成员的贡献度和互动模式,为教师提供团队管理的建议,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从而促进学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
▲ 学院连续20年组织评选“精彩课堂奖”,评奖过程充分使用了AI及大数据
四、推动人文社科教学评估的精准化与即时性
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往往依赖于期末考试、作业成绩等静态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而AI技术的应用,使得评估方式更加多元化和精准化。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持续监测和分析,AI能够生成实时的学习报告,包括学习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能力发展等,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学生表现概览。
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如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等,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调整学习策略。同时,AI还能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推动学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 顺应AI时代特点,成立东北大学“东北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五、促进人文社科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
人文社科教学往往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培养。AI技术的融入,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AI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数据进行整合,为学生呈现更加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经济学教学中,通过AI模拟经济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政策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
此外,AI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观点。通过参与AI驱动的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推动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力量。
02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和学科优势,积极调整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出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学院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国际化办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融合一直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落脚点。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高度跨学科的前沿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我们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资源,促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例如,与国际顶尖院校英国邓迪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交换计划和国际科研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机会。通过这种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培养出能够在全球舞台上竞争的高端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 东北大学与邓迪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 东北大学医工学院2023年赴英国邓迪大学暑期研修项目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学院也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健康科技创新的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在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国际化的案例与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 东北大学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共建高等医学研究院签约仪式
构建灵活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顺应科技进步和国家需求的变化。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其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学院需要建立一个灵活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随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院也应当定期评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及时引进国际前沿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内容,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破解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在“抓好入口、强化供给、优化评价”方面,学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在招生环节,学院应当与学校加强协同,制定有效吸引优质生源的机制,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背景学生的选拔力度,着眼于发现和培养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在教学供给上,学院还需要不断丰富跨学科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提升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也应从传统的知识掌握考核转向对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维度评价,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国际化办学一直是学院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跨学科融合,结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学院未来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视频 | 东北大学电视台
编辑 | 刘雅瑄
责编 | 杨明 迟美琪 周洛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东大智搜平台上线!搜,嗖的~
声声铿锵!22年,传承经典,续写华章!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