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深入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举措意义重大。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艺术学院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基促建,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艺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主动契合国家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
艺术创新与实践是载体。艺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和创作能力。艺术设计的舞台在展馆现场,音乐表演的舞台在音乐厅,这些都是艺术学院独特的实践属性。艺术类专业具有的创新属性较强,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和艺韵传美是艺术学院近年来从实践中探索的人才培养经验。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艺术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一对一”教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对一”创意,体现了艺术教育鲜明的“因材施教”特征。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人才。
跨学科融合是趋势。在当今时代,艺术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融合日益紧密,艺术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在多学科背景下,艺术学院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资源,与高峰学科、高原学科紧密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美育活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艺术人才。
▲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在盛京大剧院举行
二、优化供给,为高质量办学创造条件
优化课程体系。要根据艺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2025版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开设人工智能创作等前沿课程,让学生在前沿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设置跨学科课程,开设艺术与科技等课程,与机器人专业、冶金专业等深度融合,为其提供器械设备设计美化,服务理工科发展,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通过“外引内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艺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音乐厅、美育基地、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不断加强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和投入,让学生在专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满足学生的创新和实践需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推动艺术类专业学生与社会接轨。
推进国际化办学。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推动艺术学院师生国际化视野提供难得机遇。要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暑期合作课程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通过合作办学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和交流。邀请国外知名的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展览等活动,强化暑期国际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 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举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开班式
▲ 2024年艺术学院设计学本科毕业生作品展
▲ 2024年艺术学院知行海外—国际设计创新人才训练营在韩国首尔开营
三、谋划新篇,开创艺术人才培养新路径
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目前,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和众多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均开设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课程。积极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要开设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数字艺术创作等课程,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培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要建立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开展相关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
培养艺术创新与创业人才。艺术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是艺术学院多年来的特色,要持续巩固成果,发挥专业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全面、持续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持续开展“校赛—省赛—国赛艺术展演联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凝练标志性成果。
艺术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决赛在学校刘长春体育馆举行
02
东北大学有着辉煌的体育运动史,培养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开创了中国奥运的先河,展开了中国体育历史的新画卷。
体育部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结合学科特色和青年学生特点,大力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以德树人、以体育人”育人体系,深化“五育并举”,持续深入挖掘体育精神,丰富提升校园体育文化,鼓励学生学好知识本领,精进专项技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健全人格”
文明其精神和强壮其体魄,是加强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守正创新、推动高校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事关育人成效的一组相伴相随的变量,都因铸魂育人而生、而兴、而变。
运动技能是学生锻炼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育工作非常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东北大学不断优化体育课程,以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入理解,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的全程式体育教育体系。立足学生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开展学生每学期96公里校园跑活动,将学生日常跑步锻炼纳入体育课堂成绩,提升学生日常运动的积极性、普及性,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竞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推动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让体育从课程变成生活方式,让校园体育锻炼在学校蔚然成风。
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强化思政教育阵地建设,深入挖掘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体育精神谱系,开展了“体育思政课堂”“冬奥精神传承”等系列主题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
学校将持续深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
▲ 东北大学学生在进行校园跑
▲ 校园体育文化
二、打造刘长春杯系列赛事,为大学生提供施才华、展风采的舞台
一项技能的养成,或许只需要一节课,可是一种文化的培育,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东北大学“刘长春杯”系列品牌赛事,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项专长的培养,更是塑造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识、永无止境的运动精神和陪伴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
以“刘长春杯”系列赛事为代表,学校持续推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每年举办12—15项综合性、高水平、专业化、师生广泛参与的精品体育赛事,发挥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形成体教深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构筑“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体育育人格局,从校内竞赛中选拔出优秀人才,提升学校代表队竞技水平,为参加区域乃至全国性赛事提供竞技人才的支持。
▲ 东北大学“刘长春”冠军大讲堂
▲ 东北大学“刘长春”系列比赛
三、创新校运动会模式,增加观赏度,提升参与度
体育在东北大学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精神传承。学校连续举办六十一届体育运动大会,每年一届的冰上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滑雪等校队在国内外大学生运动赛场上战绩不俗,滑冰课是全国体育优秀课,其他体育运动开展得同样精彩……这些无不彰显着东北大学校园文化中强大的“体育基因”,更全面体现了东大人在体育方面的造诣与精神传承。
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及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大学秉承“延续传统、改革创新”的理念,借助先进数字技术,改革运动会的观赛形式,既有现场直播大屏,又有现场生动解说,显著提升了师生观赛的观赏度;增加大众健身类运动,引入新型体育项目,提高师生的参与度,让校运动会“焕然一新”,令全校师生眼前一亮。
面向新时代,体育部将在高质量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教法创新和校园体育文化向更多元化、更多领域发展,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全力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流大学贡献体育力量。
▲ 东北大学第六十一届体育运动大会
视频 | 东北大学电视台
编辑 | 赵宇晴
责编 | 杨明 迟美琪 周洛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全国仅25人!东大学子入选胡润“创业先锋”榜单
教育思想笔谈⑤ | 冶金学院、材料学院院长谈人才培养改革
分享
点赞
在看